7.(2016·河北衡水四调)某小麦种群中,T(抗锈病)对t(易感染)为显性,在自然情况下该小麦种群可以自由交配,据统计TT为20%,Tt为60%,tt为20%,该小麦种群突然大面积感染锈病,致使易感染小麦在开花之前全部死亡。则该小麦在感染锈病之前与感染锈病且开花之后基因T的频率分别是( )
A.50%和40%
B.50%和62.5%
C.50%和80%
D.62.5%和50%
B [感染锈病之前,小麦种群中TT为20%,Tt为60%,tt为20%,所以T的基因频率为20%+1/2×60%=50%。感染锈病后易感染小麦在开花之前全部死亡,所以感染锈病且开花之后TT、Tt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4、3/4,T的基因频率是1/4+1/2×3/4=62.5%,B正确。]
8.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在华南沿海发现了两个牡蛎未定种,结合线粒体和基因组分析,命名其中一种为电白牡蛎,电白牡蛎无闭壳肌痕。而分布在辽宁的长牡蛎,它们的闭壳肌痕很大。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B.电白牡蛎与长牡蛎由于存在地理隔离而存在生殖隔离
C.两种牡蛎形态上的差异说明二者基因库不全相同
D.电白牡蛎出现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
B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A正确;电白牡蛎与长牡蛎存在生殖隔离是由于进化过程中基因库的差异导致的,B错;两种牡蛎形态上的差异说明二者基因库不全相同,C正确;电白牡蛎出现是生物进化的结果,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D正确。]
9.(2016·黄冈检测)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和进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B.新物种的形成通常要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
C.细菌在接触青霉素后会产生抗药性的突变个体,青霉素的选择作用使其生存
D.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它们长期共同进化形成的相互适应特征
C [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A正确;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B正确;细菌在接触青霉素以前就已经产生了抗药性的突变个体,青霉素的选择作用使其生存,C错误;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它们长期共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
10.雄性蓝孔雀尾屏很大,使其逃避天敌的能力下降。但这一特性对雌孔雀具有吸引力,使大尾屏个体的交配机会增加,并使该特性代代保留。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决定表现型的基因可以随着生殖而世代延续
B.种群在繁衍过程中,个体有新老交替,基因代代相传
C.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保存对环境更适应的性状
D.雌孔雀对配偶的选择影响种群基因频率
C [基因型是决定表现型的内部因素,基因可以通过生物的生殖,将其传递给后代,A正确;种群内部有新个体的产生,也有老个体的死亡,但种群内的个体可以通过有性生殖将基因代代相传,B正确;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C错;雌孔雀虽然选择的是生物的表现型,但生物的表现型由基因型决定,所以这种选择定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D正确。]
11.(2016·北京高考)豹的某个栖息地由于人类活动被分隔为F区和T区。20世纪90年代初,F区豹种群仅剩25只,且出现诸多疾病。为避免该豹种群消亡,由T区引入8只成年雌豹。经过十年,F区豹种群增至百余只,在此期间F区的( )
A.豹种群遗传(基因)多样性增加
B.豹后代的性别比例明显改变
C.物种丰(富)度出现大幅度下降
D.豹种群的致病基因频率不变
A [由题干信息可知,为避免F区豹种群消亡,从T区引入8只成年雌豹后,F区豹种群数量增加,豹种群遗传(基因)多样性也会增加,A项正确;由T区引入8只成年雌豹,经过十年,F区豹种群增至百余只,由于F区环境没有发生明显变化,故后代雌雄比例不会发生明显改变,B项错误;F区引入雌豹后,十年内豹种群增加,说明豹的数量未超过环境容量,物种丰(富)度不会出现大幅度下降,C项错误;十年间在环境的选择作用下,随物种的进化,种群的致病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D项错误。]
12.(2016·江苏高考)下图是某昆虫基因pen突变产生抗药性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杀虫剂与靶位点结合形成抗药靶位点
B.基因pen的自然突变是定向的
C.基因pen的突变为昆虫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D.野生型昆虫和pen基因突变型昆虫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C [抗药靶位点使杀虫剂不能与靶位点结合,A选项错误;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B选项错误;基因突变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C选项正确;野生型昆虫和pen基因突变型昆虫之间只是基因型不同,仍属于同种生物,不存在生殖隔离,D选项错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