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备受社会关注的浙江高考改革方案公布。从改革的初衷来看,增加学校和学生的选择权,开展扬长教育,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生的弊端。方案一经推出,就受到社会舆论的好评。
但是,如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所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教育,浙江的这一套改革方案并不奢求得到所有人的认可。记者连日来通过多次采访调查发现,社会也存在对新方案实施后可能带来的一些负面效应表示担忧。
如,选考科目的两次考试机会让部分第一次考试失利的学生压力倍增,选考科目考前学校集中突击,高三“填鸭式”恶补语数英,这些都被指或加剧应试教育。同时,2016届高考生选择复读难以适应新高考,也是社会关注较多的问题。
另外,高校的选考科目设置权利也让外界不禁猜测,是否会为了招揽考生,设置零选考科目要求呢?
选考科目恐促高中开展“填鸭式”教学
在刚发布的浙江省高考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中,考试不再分文理,考试科目分必考科目和选考科目,必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和外语,选考科目由学生从思想政治、历史等7门高中学考科目中自主选择3门。
其中在考试时间安排上,语文、数学考试于每年6月进行,外语每年安排2次考试,1次在6月与语文、数学同期进行,考试对象限于当年高考考生,1次在10月与选考科目同期进行。选考科目每年安排2次考试,分别在4月及10月进行。外语和选考科目考生每科可报考2次,选用其中1次成绩。
有人不禁提出担忧,认为学生盲目追求分数、高中比较升学率等仍然会促使应试教育的产生,其中高中恐现“填鸭式”教学。
“会导致新的应试教育。”浙江大学教育学院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所长肖龙海称,部分高一学生一开始就确定了选考科目,对其它课程就不再重视,而这与一直推崇的素质教育相悖,“高考是指挥棒,指挥棒指向哪里,高中就向哪里转。”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徐小洲也认为,高中会产生应试教育的可能性,填鸭式教学有可能出现。“任何一种方案,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选择,其中包括你会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应对改革。”
然而,徐小洲表示,这次改革的根本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并不是要让学校做填鸭式的教育,“大导向是要推进素质教育,增进学生的自由发展、个性发展的空间,并不是说从此以后一门一门地对付考试。”
“‘好经也会念歪’,要看哪个‘和尚’来念。”徐小洲称,学校要善于引导学生的个性发展,使他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自由选择的空间。
作为学校,浙江省春晖中学校长李培明也坦承改革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异化现象,比如高三下半年,大部分选考科目考完,选择高三4月份考试的人较少,大多学生就会将所有的精力放在语数英上面。
“每天都上语数英,只有三门课程,倒来倒去的,反胃为止。”李培明表示。
“填鸭式教学”问题并非杞人忧天。
在江苏“2008年高考方案”中,统考科目只有语、数、外三门课,其他科目则为学业水平测试,分为选测科目与必测科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两门选测科目和四门必测科目。必测科目在高二下学期的4月举行,选测科目则与高考同时举行。
江苏的这个方案与刚发布的浙江高考改革方案较为吻合。然而实施6年来,江苏的这个方案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异化”。
据了解,当时江苏高二举行的四门必测科目考试几乎成了“小高考”,“小高考”使以往较为清闲的“副科”老师成了大忙人,一天要上6节课。有的学校还从其他年级抽调老师应急。可一旦“小高考”结束,四门必测科目便被弃置一边,教学转为主攻语数外和两门选测科目。
但到了高三,又是另一个景观。由于在高二完成了学业测试,老师基本处于“下岗”状态。
这让人不禁担忧,浙江是否也会出现类似情况。
部分高校或出现冷门专业零选考要求
新高考方案中:录取不分批次,实行“专业+学校”志愿,按专业(类)平行投档;高校在招生2年前向社会公布分专业(类)的招生选考科目范围,科目数至多不超过3门;考生的3门选考科目中,只需1门符合报考高校选考科目要求,即可报考该校相关专业(类)。
招考分离一直备受推崇,本次高校录取制度改革后,实现了招考的相对分离,然而,由于选考科目的要求中,考生只需1门符合高校选考科目要求,业内担忧,高校中部分冷门专业为了招揽人才,或出现不设置选考科目要求的情况。
不设置选考科目或选考科目不尽符合高校专业要求,都有可能出现所招学生与专业不匹配现象,业内认为,这不仅不利于学生的职业发展,高校的教学也将受到阻碍。
“从现实可能性来说,不能排除这种现象的出现。”浙江师范大学副校长楼世洲坦言。
“高校有这个权利不去确定选考科目范围。”浙江一所高校招生处相关负责人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提出,这样招进来的学生,有可能只学过基础的专业课程,大学的专业化学习就较为吃力。
该负责人坦言,为了解决冷门专业的招生情况,部分高校可能会捆绑热门和冷门专业,比如按类选拔。
他举例称,同样是管理类,工商管理畅销,旅游管理相对较少人报考,高校为了规避风险,有可能把相近的专业放在一个大类去招生,来降低招生压力,学生进校之后再进行专业分流。
对于出现冷门专业零选考科目要求的可能性,徐小洲认为,如果这样做,该专业不一定能可持续发展。“这是下策。”
如何解决该问题?
首先,徐小洲认为,如果学生对某冷门专业没兴趣,不一定会为了读书而报考。“如果学生在意就业市场的,那么他未必会选择冷门专业。”
其次,在徐小洲看来,出于专业发展方向等考虑,冷门专业未必会轻易选择零选考科目的方式去招揽学生,“高校会反复论证(选考科目范围)。”
楼世洲表示,解决问题需要政府规范来调节。
“不能随意地让薄弱专业不设门槛。”楼世洲举例称,国外也是必考加选考的组合式录取方式,但是选考科目会经过大学委员会审批,批准之后才能进行公布。另外还会进行相关测试,以确定选考科目的合理性。
楼世洲还提出,高校的专业设置可能会根据现行高考重新洗牌。“高校会逐步淡化纯粹文理科的概念,更主动地培养交叉型、应用型的人才。”
另外,楼世洲称,大学还有可能招进学生学习一年后再重新选择专业。
浙江改革衍生压力往届生高复压力增大
对2017年的高考生来说,此次高考改革对他们影响深远,学生选择权增加的同时,如何突破以往常规的路径依赖,真正实现改革后的个性化培养,需要时间和引导。
浙江省春晖中学校长李培明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首先肯定了此次高考,“增加了学生的选择权,分散了考试压力。”
但是,他坦言不排除新压力的出现,比如,在三门选考科目中,有两次的考试机会,如果第一次考的不好,许多考生都会重新“背负行囊”,选择参加第二次考试,“压力会衍生。”
李培明坦言,学生进入高中校门就要面临压力,在选择选考科目时就会提前和加重压力。
浙江省学军中学副校长冯定应也认为,学生在确定选考科目时,就会衍生压力。
不仅学生有压力,学校也面临新的压力。
冯定应称,对于怎么选择选考科目,学生首先会寻求老师的帮助和指导,其次是家长,作为学校,不仅要指导学生选择选考科目,还要回应什么样的选择最合理、利益最大化。
在李培明看来,这与中国的文化习惯有关,如果让学生马上做出选考科目选择,一旦判断失误,家长会将责任推给学校,学校将负担更大责任。
本次高考改革不仅对2017届高考生产生影响,对2016届高考生来说,也是一个压力,如果考试不顺,是否要重新投入高复,参加下一年改革后的考试?
据报道,江西新课改后的首次高考,往届生比例就减少一半。
对2016届高考生的复读问题,在浙江省高考招生改革试点方案微博答疑中,就有人提出该疑问。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孙恒答复称,此次改革对报考2017年的往届生有一定影响。“总体看,往届生参加高复压力会增加,但经努力可以克服。”
而至于如何克服,目前则没有明确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