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5年的5420人,到2016年的4400人,最新的招生计划显示,北京联合大学又减招了,今年只招3800人。两年间30%的减幅,折射着联大改革转型的大步伐。
减招是为了提质!
近年来,联大以建设“城市型、应用型大学”为目标,依据北京城市功能定位及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需求,相继调整8个学院、27个本科专业,新成立机器人学院、智慧城市学院、城市轨道交通与物流学院等,瞄准市场需求,培养人才。
两年减招1600余人
今年,招生大户联大又减招了——全国计划招生3800人,比两年前减少1600余人。
如果横跨10年,变化更加惊人——2016年的招生规模较2006年峰值期的9041名减少近34%;在校生规模也减少20%左右;教职工从高峰时期的3600余人减少至目前的2900余人,降幅近20%。
减,是主动为之。
在联大党委书记韩宪洲看来,当下高等教育的竞争,应更加注重质的提升,而非量的对比。压缩招生规模,既是响应非首都功能疏解之举,亦是转型飞跃的前提。预计到“十三五”末,联大在校生规模将稳定在1.5万人,在职教职工缩减至2800人。
“逛联大等于逛四九城!”联大由本市依靠清华等校创办的36所大学分校发展而来,12个校区遍布北四环、学院路、外馆斜街、红领巾桥等地,这一度成为联大人的骄傲。然而最近几年,学校越来越意识到,办学地点分散,专业缺乏针对性,成为掣肘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
联大先后将位于二环内丰盛胡同、盆儿胡同以及三环边的成寿寺等地的多个校区移交出去进行统筹;并整合原在二环附近外馆斜街的师范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和广告学院部分专业,成立艺术学院;目前,该校有一半师生在位于北四环的校本部学习工作。
精减专业路子更宽
招生减少,背后是学校所设专业的精减。
联大机器人学院教师徐平国,原本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主教材料课程。早在十年前左右,他和其他几位专业老师就在打“差异牌”,他们将人才培养重点转移到检测与质量工程方向。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懂材料又能搞检测,上手快,就业形势特别好,最近几年都超过95%,不少人还去往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等大单位从事质量检测工作。但为了将学校专业围绕首都核心功能做精做强,与学校目前大力发展机器人方向关联度不高的材料专业在新一轮调整中停止招生。“停招是忍痛割爱,但也是意料之中的事儿。老牌传统专业几乎在所有工科和综合性大学里都有设置,与它们相比,联大的优势并不明显。”徐平国说。
刘燕繁,原本是联大法语老师。几年前因学校合并同类专业,她所在的法语专业停招,“一下子没了本专业学生,如同失去用武之地。”但很快,她找到新的角色,联大旅游学院每年都派两批学生去往法国开展餐饮旅游管理方面的交流,作为“大管家”,刘燕繁陪着学生一起出国,沟通、管理、翻译全程负责。2014年,她还成功申请到国家留学(课程)基金委的奖学金,停薪留职去往加拿大魁北克大学,攻读旅游硕士研究生。学成归来的她,不仅系统掌握了科学的研究和调查方法,还能将语言和旅游管理结合起来搞科研,“突破单纯的语言学,感觉未来的路子更宽了!”
据联大统计,自2010年以来,该校已停招了10个与首都功能定位联系不紧密的专业,包括经济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公共事业管理、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包装工程等。
做精核心的典型样本
早在1985年创建之初,联大首任校长谭元堃就曾提出,学校“要从过去大学分校时期能办什么办什么,转变到北京需要什么办什么”。在精减10个专业的同时,联大还对8个学院、27个本科专业进行调整,新挂牌的学院,从智慧城市学院、机器人学院到城市轨道交通与物流学院,个个名头响亮,且紧紧围绕北京的功能定位,正是“北京需要什么办什么”。
2015年10月,联大设立“德毅”机器人实验班,开启跨4个学院、8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改革创新项目。
北京男孩儿郝天翔就是这个实验班的首届学生。在实验班老师指导下,通过在学校提供的机器人实体上练手,他接连参加中国机器人大赛、中国青年创客大赛等活动,且表现不俗。目前,他带领团队研发的云端快递服务机器人正在申请专利,而另一项机器人软件诊断、控制、交互系统也在申请软件著作权。回望这几年的收获,他庆幸的是,“虽然当时高考(精品课)不理想没考上一本,但加入机器人班的这个决定弥补了遗憾。”
去年,联大在机器人班基础上,整合隶属于不同学院的软件工程(智能软件)、电子信息工程(智能硬件)和自动化(智能控制)三个专业,成立机器人学院。学院组建时间不长,但因“合”而生的成果不少。在科研方面,由跨学科师生团队自主研发的“小旋风”无人驾驶智能汽车已在北京动物园等地执行夜间巡逻任务,目前已获得投融资,即将量产。
“精减就是为了做强核心。”韩宪洲介绍,这些年来,学校一直以学以致用为育人方向,未来,学校将持续推进“城市型、应用型大学”建设的步伐,力争在2018年建校四十周年时,使相关学科专业发展走在全国应用型大学前列。
联合大学的变化绝非孤例。近几年,结合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北京新的城市功能定位,市属高校动作频频:去年年底,北京电影学院新校区落户以影视文化为支撑产业的怀柔区;北京建筑大学大兴校区成为本科人才培养主要基地;去年,北京城市学院已向位于顺义区杨镇的新校区疏解5000名学生,今年9月再疏解5000人,计划到明年,两万多名本专科学生全部转移至顺义学习。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