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满分52分)
13. (24分)阅读下列材料,运用所学“生活与哲学”的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连年超载放牧,草原草本植物由20世纪80年代前的130多种减少到30种;草场植被覆盖率30年间降低了50%~80%;每亩平均生物量不足20公斤,草场载畜量下降了46%。
材料二 在古代社会,自然是人存在的主宰,人们把自然神化,对自然顶礼膜拜,认为山有山神、河有河神,天旱求龙王降雨,遇事求神灵保佑。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革命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机械轰鸣田野,卫星遨游太空,人们认为自然是人类征服的对象,人可以主宰。但是随着人类活动规模的扩大,土地荒漠化、臭氧层空洞、洪水肆虐、物种减少……正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人应该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上述两则材料分别反映了什么现象?(8分)
(2)从辩证唯物论角度分析,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体现了哪些哲理?(16分)
解析: 第(1)问比较简单,只需考生把握材料主旨即可说明其现象;第(2)问为限制型问答题,要求在哲学的辩证唯物论范围内回答。材料设置了从古代到现代,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由古代对自然的顶礼膜拜,到近代人主宰自然,再到现代人认为人和自然应和谐相处,这些启示人们要尊重自然的客观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尊重客观规律。
答案: (1)材料一反映了过去一个时期我国牧区存在着无视自然界的客观性的现象。(4分)材料二说明随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人们逐步认识到要尊重自然界客观性,按自然规律办事,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4分)
(2)①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5分)②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和改造自然使其为人所用,但是人的活动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否则就要受到自然的惩罚。环境破坏,生态危机问题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就是证明。(6分)③我们必须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