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秋日山寺怀友人 (唐)刘沧
萧寺楼台对夕阴,淡烟疏磬散空林。
风生寒渚白蘋动,霜落秋山黄叶深。
云尽独看晴塞雁,月明遥听远村砧。
相思不见又经岁,坐向松窗弹玉琴。
1.现准备将本作品与同类作品合编一部诗集,以下命名合适的一项是( )。
A.《咏秋即兴》
B.《清秋思远》
C.《怀古伤秋》
D.《秋日赠别》
2.下列点评与本作品的写作特点相符的一项是( )。
A.寓情于景物之中
B.远景与近景交错
C.对比与衬托并用
D.以虚景衬托实景
3.你认为本作品哪一联写景最妙?请赏析其妙处所在。
答案:
1.B
2.A
3.我觉得颔联最好。此联写出了凉风飒然而至,水汽寒凄,渚中草蘋摆动,秋霜渐染,黄叶摇落,山色渐深。“动”字精准描绘,一字传情。既富有动态感,又仿佛渚中草蘋也具有了人的情思,在秋意渐浸时像有知觉的生命体一样触动,表现出诗人触景而引动的思友之情。“深”字,黄叶本已是侵染了秋色,此处的“深”字,则更进一层,具有视觉冲击力,使诗作体现出一种画面感,极富感染力。这一联描绘的画面动静结合,色彩凄寒,符合秋日特征,我们读诗时也能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思情。
评分说明:选诗句和对诗句的赏析分别评分
评分细则:选颔联和颈联最高可得5分,选首联最高不超过4分,选尾联不给分
选联1分 赏析4分:整句理解1点,选取至少两个角度并分析2点,画面总体评价1点,作者情感1点。
角度:字词,如“生”和“落”;“白”和“黄”;“动”和“深”;“尽”和“明”;“独”和“遥”等;动静结合;画面色彩;古典意象;视听结合等。
2.
岁暮 [南朝宋]谢灵运
殷忧不能寐,苦此夜难颓①。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运往无淹物②,年逝觉已催。
【注】①颓:尽 ②运往:四季更替。淹物:久留之物。
1.下列诗歌与本诗的体裁相同的一项是( )。
A.王维《终南山》
B.孟郊《游子吟》
C.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D.辛弃疾《西江月》
2.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题目是说诗人当时年事已高。
B.“殷忧”奠定全诗情感基调。
C.三四句视听结合,动静交织。
D.最后两句照应开头的“殷忧”。
3.从画线句与前后关联的角度,赏析这首诗的构思特点。
参考答案:
1.B
2.A
3.示例:因为长夜难眠,因而出门看明月积雪、听北风呼啸;高旷凛冽的雪月与凄厉哀号的北风更衬托诗人忧虑深广;明月积雪与朔风的强大永恒,反衬人生的脆弱短暂,而凄厉无情的自然在特定的岁暮之夜感受被催逼的感触。三四句写景与全诗紧密关联,前后呼应,使全诗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