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晚清某一时期,安徽、江苏、浙江等地区的地方志都有如下记载:“人口大减,土地荒芜,经界变形”,各省“客民争携耒耜来受塍廛(指房屋土地),而土著之流亡者一旦生还,反致无所归宿,乃不得已占别家之产以之自活。辗转易主,遂至境内之田,皆非原户。”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历史事件是
A.义和团运动 B.鸦片战争 C.太平天国运动 D.洋务运动
10.1920年8月上海总商会进行了会董换届改选,正副会长易人,原有的33名会董中改选者达31人,新当选的会董中有1/4的人还不到40岁。这表明
A.上海总商会积极响应学生运动 B.北洋军阀进行反革命的反攻倒算
C.总商会内部保守势力仍居主导地位 D.五四运动改变了中国的商业生态
11.下列两图,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①革命区域发生变化③中共探索民主革命的道路的历程 ④阶级矛盾是当时的主要矛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
12.下表是我国某时期的国际邮件资费表(部分),从中可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 香港已回归,成为中国与西欧交往的重要桥梁
B. 改革开放前,中国没有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C. 捷克已加入欧盟,成为中国往西欧各国邮件的中转地
D. 新中国外交史上,苏联及东欧民主国家曾有特殊地位
邮件种类 |
计费单位(每10克) |
邮资(元) |
|
亚洲各国 |
0.32 |
苏联及东欧民主国家 |
0.48 | |
航空[来源:高考资源网] |
西欧各国(捷克转) |
0.48 |
西欧各国(香港转) |
0.80 | |
其他各洲 |
0.80 |
13.1882年9月《申报》记载:“即如公司一端,人见轮船招商与开平矿务获利无算,于是风气大开,群情若骛,期年之内效法者十数起。每一新公司出,千百人争购之,以得票为幸”。这种现象说明了
A.近代民族工业经营方式的转变 B.政府经济政策发生重大变化
C.社会各界支持集股筹资企业 D.国人缺乏理性精神
14.下边是抗日战争期间大后方七省(川、滇、黔、陕、甘、湘、桂)开办工厂数量统计示意图(1937.7~1944),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大后方七省开办工厂的速度逐年递增
B.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大后方工业发展迅猛
C.大后方和沿海工业比例发生很大变化
D.大后方工厂开办的主要原因是抵制日本的经济侵略
15.《女学报•做学生的快乐》(1903年)登载:“现在上海几个女学堂的女学生,一个个神清气爽、磊落大方……身体没有一点弯曲,好似春天的修竹一样细直……比那种涂脂抹粉、一步三扭的小脚伶仃的样子,真是天地了。”这表明当时上海
A.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B.生活习俗发生了变化
C.人们的审美观向西方看齐 D.妇女政治地位的提高
16.罗马法体现了程序法优先于实体法的特点,在程序 法方面作了很多规定。如:原告传被告出庭,如被告拒绝,原告可邀请第三者作证,扭押同行;如被告托辞不去或企图逃避,原告有权拘捕之;如被告因疾病或年老不能出庭,原告应提供交通工具,但除自愿外,不必用有篷盖的车辆。这些规定的直接目的是为了
A.更好地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B..防止司法部门以权谋私
C 确保司法审判的公正性 D.使原告的利益不受侵犯
17.托克维尔曾写道:“于是他们着手将无限制的政府中央集权制和占绝对优势的立法团结合在一起:官僚行政和选民政府。国民作为整体拥有一切主权权力,每个公民作为个人却被禁锢在最狭隘的依附地位中:对前者,要求具有自由人民的阅历和品德;对后者,则要求具有忠顺奴役的品质。”材料反映了当时的法国
A.君主制与共和制的激烈争斗 B.民主政治对个人自由的束缚
C.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D.行政权力对立法权的干预
18.1792年《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十条修正案规定:“宪法未授予合众国、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利,由各州或其人民保留之。”该宪法修正案确立的新体制是
A.代议制 B.分权制 C.共和制 D.联邦制
19.美国前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在《在华五十年》中写道:“美国的强大及其在自由与安全事业中的领导地位,使它成了自由国家抵抗共产主义威胁的领袖。”20世纪50年代,体现美国充当这一“领袖”的史实是
A.提出杜鲁门主义 B.抛出马歇尔计划
C.北约与华约的对峙 D.在越南发动“特种战争”
20.19世纪中期的一位英国记者报道:“没有一个曼彻斯特的工人没有钟表,这是他们须臾不可离开的东西。。。。。。(他们)最通常的物品是那个小小的荷兰机械,有一个忙碌的摆,在整个世界面前公开而公正地摆动着。”这一材料表明,当时的曼彻斯特:
A.钟表工业非常发达 B工厂纪律严格 C工人消费水平较高 D贫富差距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