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共12题,每题4分,共48分)
1.A 解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使广大贫农、中农得到了土地。B、C、D三项结论与题干材料含义不符。
2.D
3.B 解析:从材料中“仅仅靠精神的力量”来发展经济,即可看出“乌托邦梦想”指的是“大跃进”,故选B项。“文化大革命”主要是政治运动,经济建设中的空想性不很突出,排除D项。土地改革和三大改造都是正确的决策,排除A、C两项。
4.C 解析:从图片信息看,我国的粮食产量、糖料产量、油料产量、棉花产量在1959~1961年间出现下滑现象,国民经济遇到严重困难,这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的结果,故选C项。
5.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此次会议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据此可以直接排除②;党的指导思想拨乱反正任务的完成是在1981年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据此排除④。
6.A 解析:本题考查新时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改革以1992年为界分为两个阶段,材料反映了前一阶段的情况,“工农兵学商”一体的公社体制废除,故有“农工分了手”;企业家的感慨则是因为计划经济开始改变,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增强了企业活力。故①②符合题意,正确答案为A项。③所述现象开始于1992年,④所述不符合史实,因为在我国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公有制经济,故③④均不符合题意。
7.D 解析:“证券”“股市”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也是市场经济特征的具体表现。邓小平的这段话,主要反映了我国要进行市场经济的尝试,并明确认识到市场经济并非资本主义所独有,故D项正确。这段话并未涉及改革的重心转移、防“左”和反“右”以及在经济特区进行试验,故A、B、C三项错误。
8.A
9.A 解析:解答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个体工商业者和外资早已出现,B项错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开展是在1984年,C项错误;计划经济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D项错误。
10.D 解析:从图表来看,金钱占了44%,可知农民认为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是金钱。这是农村改革三十年,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商品经济意识增强造成的。
11.C 解析:本题考查对经济特区特殊经济政策的准确理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家在经济特区实行的特殊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主要是指打破原有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给予地方较大的自主权,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并以市场调节为主导。但是经济特区仍受中央政府的管辖和调控,并没有实行独立的管理体制,故排除②,正确答案为C项。
12.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两次鸦片战争中开放的城市只有天津和上海,据此即可得知答案为C项。
二、非选择题(共2题,其中第13题30分,第14题22分,共52分)
13.答案:(1)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基本完成;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成就尤为突出。
(2)没有。人民公社化运动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政治上“左”倾错误的扩大;农业生产并没得到实际重视;自然灾害严重;中苏关系恶化。
(3)实事求是;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重工业、轻工业、农业要协调发展。
14.答案:(1)逐步推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或一边实践一边摸索);先农村后城市;先经济后政治。(任意3点即可)
(2)人民群众追求幸福的动力和欲望;政策支持;先行者的成功。
(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