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独报考
当前位置:中华考试网 >> 高考 >> 青海高考 >> 青海高考语文模拟题 >> 2017年青海高考语文综合巩固提升(二)

2017年青海高考语文综合巩固提升(二)_第2页

中华考试网  2017-02-02  【

二、名句默写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虞美人》一词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深深感慨。

(2)在《过零丁洋》中,文天祥把国家的灾难浓缩在“________________”这个比喻句中。

(3)《〈论语〉十则》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胸怀抱负的人要担当大任就应当具有刚强的意志品质的思想。

解析 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默写考查的是学生对古代散文诗歌的理解能力,同时能准确书写。所以回答问题要注意书写

答案 (1)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2)山河破碎风飘絮 (3)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在世界文明对话史上,公元2世纪到7世纪期间最重要的历史事件当属佛教的东传及其与中华文明的对话。这一文明对话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后果,它不仅使佛教融入中华文明,与儒家、道教一起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结构性力量,而且也使得佛教获得

两汉时期,是佛教东传的发生期。佛教进入中国大地是一个因地域关系自然而然地发生的过程,“其教因西域使臣商贾以及热诚传教之人,渐布中夏,流行于民间”(汤用彤)。它不是像后来基督教教团派出大量传教士有组织地传教活动。这一点决定佛教进入中国是和平的、非强制性的。佛教最初传入中国是与当时道家的黄老之术和方士之术互相影响、相得益彰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佛教东传的扎根期,隋唐时期是佛教东传的开花结果期,这两个时期是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对话的最重要时期。唐以后,随着三教合流,随着中国化佛教禅宗的盛行,融入中华文明的佛教已经成为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佛教已经不是在异族异质文明意义上与中华文明展开对话了。

魏晋时期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主要体现在佛学与玄学的对话上,两种文明对话呈现出佛学的玄学化和玄学的佛学化。南北朝时期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对话的一个突出特征是皇帝亲自参与对话,如宋文帝曾与僧人论究佛理,宋武帝亲自到寺庙听讲,梁武帝甚至亲制发愿文,皈依佛教,大兴寺庙。

魏晋时期,中外学者合译佛经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东晋是佛典合译的高峰期。不仅小乘佛教的基本经典《阿含经》系列被创译,而且大乘佛教的重要经论、密教经典、律典等都被译出。当时在佛经的翻译解释中大量采用“格义”的方法,即用中国原有经典中的精义与典故来比配佛经中的道理,以便中国信徒的理解与接受。显然这是一种聪明的文明对话与融合方式。

佛教文明在中土的生根开花结果,还在于佛教本身具有一种对话精神,佛教内部往往通过对话来加深对佛法佛学的理性认识。中土的高僧大德完全继承了印度佛学的对话精神。慧远曾就大乘要义与罗什通信,往复问答。慧远的弟子慧观,也从罗什请问佛学,研核异同,详辩新旧

佛教东传与中华民族文明对话并不纯粹是“西学东渐”的单向对话,同时还有大量中土的高僧大德长途跋涉到天竺等西方取经而形成的逆向对话。中土沙门西行求法从曹魏的朱士行开始可谓代不乏人,其中东晋的法显和唐朝的玄奘是最为突出的两位。当代印度史学家阿里教授在给季羡林先生的信中写道:“如果没有法显、玄奘和马欢的著作,重建印度史是完全不可能的。”

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对话的一个深远的历史影响是通过中国,佛教流传远播于四邻诸国。早在隋朝,佛教就通过中国而影响到高丽、百济

(选自张三夕《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有删改)

7.下列关于“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历经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唐以后,伴随着中国化佛教禅宗的盛行,佛教不再被看作是在异族异质文明意义上与中华文明展开对话了。

B.公元2世纪到7世纪期间出现的佛教的东

C.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可以说是双向对话,不仅有“西学东渐”的单向对话,同时也有大量像法显和玄奘等中土的高僧大德到西方取经而形成的逆向对话。

D.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不仅使佛教融入中华文明,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结构性力量之一,而且也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使佛教通过中国流传于四邻诸国。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B项,“是世界文明对话史上最重要的历史事件”错误,原文表述为“公元2世纪到7世纪期间最重要的历史事件当属佛教的东传及其与中华文明的对话”,该项将范围扩大化了。

答案 B

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在魏晋和南北朝时期的表现特征不同,魏晋时期主要是佛学的玄学化和玄学的佛学化,南北朝时期一个突出特征是皇帝亲自参与对

B.在魏晋时期,中外学者合译佛经就取得了突出成绩,小乘佛教的基本经典《阿含经》系列和大乘佛教的重要经论、密教经典、律典等都被译出。

C.佛教进入中国是和平的、非强制性的,最初是与道家的黄老之术和方士之术互相影响、相得益彰的,因此,佛教进入中国是一个因地域关系自然而然地发生的过程。

D.中土的高僧大德慧远曾就大乘要义与罗什通信,往复问答。慧远的弟子慧观,也从罗什请问佛学,研核异同,详辩新旧,这是对印度佛学的对话精神的继承。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项,“因此,佛教进入中国是一个因地域关系自然而然地发生的过程”错误,根据原文可知“佛教进入中国是和平的、非强制性的,最初是与道家的黄老之术和方士之术互相影响、相得益彰的”,这与“佛教进入中国是因地域关系自然而然地发生的过程”之间并不存在因果关系,这里属于强加因果的错误。

答案 C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翻译佛经的过程中,为了便于中国信徒的

B.佛教文明在中土的生根开花结果,除了通过和平、聪明的方式融入之外,还因佛教自身具有对话精神,即其内部往往通过对话来加深对佛法佛学的理性认识。

C.魏晋南北朝时期和隋唐时期分别是佛教东传的扎根期和开花结果期,是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对话的最重要时期,唐以后佛教成为了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

D.佛教能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宗教,是离不开其在中国大地上的存在和发展的。在此意义上,中国佛教在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项,“这种方式加速了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与融合”错误,这一信息在原文没有表现,属于无中生有的错误。

答案 A

12
纠错评论责编:jiaojiao95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