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小题,每小题分,共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X、Y、Z、R和W代表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5种短周期元素,X与Z、Y与W同主族,Y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W元素与X元素可以形成18电子的分子,R元素的简单离子是同周期元素中半径最小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R元素最高价氧化物所对应的水化物具有两性,但不会溶于稀氨水
B.Y分别可与X和Z形成原子个数比为1:1的化合物,且形成的化合物晶体类型相同
C.Y的氢化物分子间存在氢键,因此Y的氢化物的稳定性大于W的氢化物的稳定性
D.原子半径从小到大:XH+,所以当产生氢气时,Fe3+已经全部被还原为Fe2+,则向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溶液不变红,A项错误;B.标况下,0.224L氢气的物质的量0.224/22.4=0.01mol,根据Fe+2HCl=FeCl2 +H2↑,n(Fe)=0.01mol,n(HCl)=0.02mol,参加反应的HCl为0.08mol,与氧化铁反应的HCl的物质的量为0.08-0.02=0.06mol,根据Fe2O3+6HCl=2FeCl3 +3H2O,n(FeCl3 )=0.02mol,
n(Fe2O3)=0.01mol,再根据Fe+2FeCl3 =3FeCl2 ,所以混合物中铁的物质的量为0.01+0.01=0.02mol,则原混合物中n (Fe)∶n (Fe2O3)=0.02:0.01=2∶1,B项正确;C.根据上述分析,氧化铁的质量为0.01mol×160g·mol-1=1.6g,铁的质量为0.02mol×56g·mol-1=1.12g,混合物的总质量为1.6+1.12=2.72g,即a=2.72g,C项错误;D.根据上述分析,此时溶液中没有Fe3+,D项错误;答案选B。
考点:考查有关混合物反应的计算。.向H2O2溶液中加入适量稀硫酸酸化的硫酸亚铁溶液,依次观察到如下现象:①反应刚开始,仅有少量气泡产生;②反应片刻后,有大量气泡产生;③试管底部最终出现红褐色沉淀。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①中仅发生一个反应 B.Fe3+能催化H2O2的分解
C.反应过程中溶液pH不断减小 D.FeSO4与等物质的量的H2O2恰好反应
【答案】B
考点:考查H2O2 的化学性质。.下列叙述Ⅰ和Ⅱ均正确并且有因果关系的是
选项 叙述 叙述Ⅱ A Cl2有酸性 用Cl2可与石灰乳或烧碱反应制备含氯消毒剂 B NaHCO3溶于水完全电离 NaHCO3是强电解质 C 浓H2SO4有强氧化性 浓H2SO4可用于干燥SO2 D Na2S有强还原性 用于除去废水中的Cu2+和Hg2+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Cl2本身没有酸性,错误;B、NaHCO3溶于水完全电离生成Na+和HCO3‾,所以NaHCO3是强电解质,正确;C、因为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用于干燥SO2,错误;D、因为S2‾能与Cu2+、Hg2+反应生成难溶的CuS和HgS,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物质的性质及应用。第II卷(共分)
、选择题(小题,共分)
.(分)已知:A、B、C、D四种短周期元素,A与D的原子序数之和等于B与C的原子序数之和,由D元素组成的单质在通常状况下呈黄绿色,B、C、D三种元素位于同一周期,A、B、C三种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分别为X、Y、Z,且存在如下转化关系,试推断回答下列问题。
(1)D元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
(2)A、B、C三种元素的原子半径由小到大的顺序为 (用元素符号表示);
(3)Y与C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可以发生反应,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4)A与D两元素的气态氢化物之间可以反应生成一种盐,该盐的水溶液呈 (填“酸”、“碱”或“中”)性,该水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由小到大的顺序为 (用具体离子符号表示);
(5)实验室中,应将X的浓溶液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其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答案】(1)(分) (2)N (4)酸(分)c(OH-) (5)4HNO3(浓)4NO2↑+O2↑+2H2O(分) 考点:考查元素的推断,原子结构,氧化铝、氢氧化铝的两性,盐的水解及浓硝酸的性质。.(1分) 中国沿海某城市采用反渗透法将海水淡化,得到淡水供市民使用,剩余母液继续加工获得其他产品。母液中主要含有Cl-、Na+、K+、Ca2+、SO42-、Br-等离子。某实验小组同学模拟工业生产流程,进行如下实验. (1)写出实验室制备氯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海水淡化的方法还有____________(写出一种); (3)I中,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工业生产叫做氯碱工业,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 (4)Cl2和Br2均为双原子分子,从原子结构的角度解释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 (5)Ⅲ中,加入适量CaCl2固体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6)写出IV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与过程II类似,工业上常用“空气吹出法”实现海水提溴,将1m3海水浓缩至1L,使用该法最终得到36g Br2,若提取率为60%,则原海水中溴的浓度为__________ mg/L。 【答案】(1)MnO2+4HCl(浓)MnCl2+Cl2↑+2H2O(2分)(2)蒸馏法(或电渗析法、离子交换法)(分) (3)2Cl-+2H2O2OH-+Cl2↑+H2↑(2分)(4)氯、溴元素位于同一主族,最外层均为7e-,两个原子各提供1e-,形成共用电子对,两个原子都形成了8e-稳定结构(2分)(5)除去SO42-(2分) (6)Mg2++Ca(OH)2═Mg(OH)2↓+Ca2+(2分) (7)60(2分) 考点:考查了海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分)CO或CO2中的一种或两种。它们关系如下图所示: (1)写出A物质中所含金属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__________。 (2)写出化合物L的电子式:________。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3)向图中的红褐色透明液体中逐滴滴入HI溶液,可以观察到先产生红褐色沉淀,后红褐色沉淀溶解,红褐色沉淀溶解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4)由金属氧化物A和C得到其相应的金属,在冶金工业上一般可用_____(填序号)方法 ①热还原法 ②电解法 ③热分解法 其中从A得到其相应金属也可用铝热法,若反应中1molA参加反应,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___mol。 (5)用C、J作电极,与硫酸构成如图所示原电池,负极的电极反应为_____,当反应转移2mol电子时,负极质量增加______克。 【答案】(每空2分)1)第四周期第Ⅷ族 2)(1分) PbO2+4HCl(浓PbCl2+Cl2↑+2H2O (3)2Fe(OH)3+2I−+6H+=I2+2Fe2++6H2O (4)①(1分8mol (5)Pb−2e−+SO42-=PbSO4 96 考点:本题主要是考查无机框图题推断 20.Ⅰ.Fe3+具有氧化性,实验室测定含碘废液中I-的含量的过程如下:量取25.00 mL废液于250 mL锥形瓶中,分别加入5 mL 2 mol·L-1 H2SO4和10 mL 20% Fe2(SO4)3溶液,摇匀。小火加热蒸发至碘完全升华,取下锥形瓶冷却后,加入几滴二苯胺磺酸钠(用作指示剂),用0.02500 mol·L-1标准K2Cr2O7溶液进行滴定到终点。重复3次,数据记录如下表: 次数 1 2 3 滴定体积/mL 19.98 20.02 19.00 (1)在盛有废液的锥形瓶中先加入5 mL 2 mol·L-1 H2SO4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离子方程式和语言叙述解释) (2)上述过程中涉及的反应:①2Fe3++2I-===2Fe2++I2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滴定有关数据,该废液中I-含量是_____g·L-1。 (4)在滴定过程中,下列操作(其他操作正确)会造成测定结果偏低的是___________。 A.终点读数时俯视读数,滴定前平视读数 B.锥形瓶水洗衣后未干燥 C.滴定管未用标准K2Cr2O7溶液润洗 D.盛标准K2Cr2O7溶液的滴定管,滴定前有气泡,滴定后无气泡 Ⅱ.Fe3+和Ag+的氧化性相对强弱一直是实验探究的热点。某学习小组同学设计如下实验: 实验编号 实验操作 现象 1 向10mL 3mol/L KNO3酸性溶液(pH=1)中插入一根洁净的Ag丝,并滴加NaCl溶液 无白色沉淀生成 2 向10mL 1mol/L AgNO3溶液中滴加2mL 0.1mol/L FeSO4溶液,振荡,再滴加酸性KMnO4溶液 紫红色不褪去 3 向10mL 1mol/L Fe(NO3)3酸性溶液(pH=1)中插入一根洁净的Ag丝,并滴加NaCl溶液 有白色沉淀生成 请回答: (5)设计实验①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实验③可得出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写出实验②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根据以上实验,Fe3+和Ag+的氧化性相对强弱与离子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答案】(14 分)(1)Fe3++3H2OFe(OH)3+3H+,加入H2SO4平衡逆向移动,抑制Fe3+水解(2 分) (2)6Fe2++Cr2O72-+14H+===6Fe3++2Cr3++7H2O(2 分) (3)15.24(2 分) (4)A(1 分) (5)排除NO3-的干扰(1 分) (6)Fe3+能氧化Ag(2 分) (7)Fe2++Ag+Fe3++Ag(写“=”也给分)(2 分) (8)浓度(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