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1~4题。
天冬草
吴伯箫
(一)
仿佛是从儿时就养成了的嗜好:喜欢花,喜欢草。喜欢花是喜欢它含葩时的娇嫩同初放时的艳丽芬芳。喜欢草则是喜欢那一脉新鲜爽翠的绿同一股蓬勃的氤氲。我还没见过灵芝,也伺候不了兰苣之类,坡野里丛生蔓延的野草而外,以冬夏常青为记,我喜欢天冬。
喜欢天冬,要以初次见了天冬的那次开始。说来就须回瞩远远的过去了。那还是冬天,在一座花园的客厅里,围炉闲话的若干人中有着园主的姑娘。她是光艳照人的,印象像一朵春花,像夏夜的一颗星,所以还记得清楚。记得清座边是茶几,隔了茶几摆得是翡翠屏,是透剔精工的楷木如意,是漆得亮可鉴人的七弦琴。再就是那么几架盆栽了。记得先是细叶分披的长长垂条惹了我的注意,又看见垂条间点缀了粒粒滚圆的红豆,好奇,因而就问起座侧光艳的主人来:
“是什么草?”
“这文竹么?——噢,叫天冬草呢。”
“可是冬夏常青的?”
“嗯,正是,冬夏常青的。”
“结种子的吧?”
“啊,结种子。这红豆就是。”
“‘红豆?’‘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可就是这——?”
那边略一迟疑,微微红了脸,像笑出来了几个字似的说:“大概不是。”
“总会种了就出吧?请摘我几颗。”
就那样从水葱般的指端接过来,握了一把珊瑚色珠圆种子,天冬与我结了缘。于今,转眼已是十年了。望回去多么渺茫想来又多么迅速的岁月啊!听说那花园的姑娘早已出了阁,并已是两个宝宝的母亲了呢。
(二)
在故都,毗连的书肆堆里,我曾有过一爿很像样的书斋来着。屋里两三架书,桌一几一,数把杂色座椅。为粉饰趣味,墙上挂了几幅图画;应景儿跟了季节变化也在花瓶水盂里插几枝桃杏花,散乱地摆几盆担子上买的秋菊之类。虽说如此,那自春及冬称得起长期伴侣的却是一盆天冬草。
提起那盆天冬草,也是有来历的。原初一个柔性朋友,脂粉书报之暇,很喜好玩那么几样小摆设,窗头床头放几棵青草红花。人既细心,又漂亮,花草都仿佛替她争光,赚面子,凡经她亲手调理出来的,无不喜笑颜开带一副欣欣向荣之气。她有的一棵天冬,就是早早替她结了累累红豆抽了长长枝条的。后来,这位朋友出嫁,屋里花草就成了九霄云外的玩意了。未能忘情,她才一一替它们另找了主,分送了朋友。结果我有的就是那盆天冬。
一则自己爱好,再则也算美人之遗,那盆天冬草,就在那一个冬天得了我特别的宠幸。梳理垂条,剪摘黄叶,那爱护胜过了自己珍藏的一枝羽箭。朋友来,总喜欢投主人所好,要竭力称赞那天冬草,并将话远远牵到那前任的园丁身上,扯多少酸甜故事。因此,天冬草在朋友当中便有了另一番情趣。那绿条红豆间也就常常晃着一个渺不可企的美的影子了。
今天从卖花担上新买了一盆天冬草,又将旧衣服——许多往事——给倒了一回箱。实在说,这是多事的。你看,那伊人的馈赠呢?那好人儿呢?那一帮热得分不开的伙计呢?哙!最怕吹旧日的好风啊!
(三)
现在,且将一盆天冬草摆下,书室里也安排个往日的样子罢。管它外面偷偷挤来又偷偷挤去的是魑魅还是魍魉哩,进屋来好好收拾一下残梦要紧。敝帚千金,自己喜欢的就是异珍。出了门,尽管是千万个人的奴隶,关起门来,却是无冕的皇帝哩。有天冬草在,我便有壮志,便有美梦,便有做伴丽人;书,文章,爱情友谊也有吧,自己就是宇宙了呢。怎么样?小气的人啊,你瞧这天冬草!
人,往往为小人伎俩而愤慨,碰了壁便丧气灰心,其实干吗呢?木石无知,小人非人,为什么要希冀粪土里会掏得出金呢?与其有闲去盼黄河水清,乌鸦变白,还是凭了自己的力去凿一注清流养一群白鸽的好。烦人的事先踢开,且祷祝着心常青。有如座侧天冬草,并以天冬草红豆作证,给一切抑郁人铺衬一条坦荡的路吧。
1934年8月28日,万年兵营雨夜
(选自《吴伯箫散文》,有删改)
1.请说说“木石无知,小人非人,为什么要希冀粪土里会掏得出金呢?”一句在文中的含意。(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分析文章三部分之间的关系?(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说“管它外面偷偷挤来又偷偷挤去的是魑魅还是魍魉哩,进屋来好好收拾一下残梦要紧”体现了作者虚无、消极的人生态度。你的看法如何?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探究。(7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与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开篇就把“花”和“草”进行了对比,突出了“我”对天冬草的喜爱之情;最后又以天冬草结尾,前后照应,结构完整。
B.“我”第一次见到天冬草,被其细叶分披的长长垂条和粒粒滚圆的红豆吸引,于是便向主人询问,并由此和天冬草结缘。
C.“那绿条红豆间也就常常晃着一个渺不可企的美的影子了”的意思是,和天冬草有关的人和事虽已经远逝,但已成为美好的形象,常浮现在“我”的眼前。
D.文章多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如“仿佛是从儿时就养成的嗜好”“她是光艳照人的,像一朵春花,像夏夜的一颗星”等。
E.综观全文,作者主要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通过写天冬草以及相关的人和事,寄托了自己的人生态度,主旨简洁明快,令人感奋。
二、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5~8题。
红叶归处是秋风
查 干
①自古至今,红叶有着无尽的话题。每每读到有关红叶的文字,我便心动,不由自已地沉浸于哲理的思考。
②有一年在京郊红螺寺,我真真切切地读到了一片元宝枫叶内心的独白。那正是十月末的一天,天空一片高蓝,远山近岭到处是燃烧的红叶在秋风中静默,使人不由想起“禅气”这个词。我仰头去读高岩上的一树红叶,猛然,其中一片硕大的从高处安然飘落,不带一丝忧伤,仿佛是一位远游的行僧,在欣欣然归来。枫叶红透,似一袭袈裟,在秋阳下闪着奇异的光芒。我想到了去西天取经的那位高僧,和他的白马。这样的时刻,恰有一声声晚钟从红螺寺高墙里传了出来,像是迎宾曲。叶落归根,就该是这样的氛围。叶落,是一种美好庄严的过程,是一种天律,不可违背,也不可抵触。
③有时,人不如红叶。它们那种面对凛冽秋风时的坦然和睿智,不能不叫人深思。
④在岁月漫漫中,甚至连小小动物都去勇敢地面对生与死。我观察多年,从来没有见到一只自然死亡的鸟。而人类就有些不同,首先想的是长命百岁,甚或万岁。那些帝王将相活着时作威作福,死后也不叫百姓安宁。人是万物之灵,却不知顺从自然规律,一见死神就乱了方寸,这是一种很可悲的心态。
⑤有一年深秋,我们到二郎山深处的喇叭河风景区采风游览。这里天然小路曲曲弯弯,一直沿着山下的河流,伸向旷野和原始。河水清澈,似一条玉液在静静地流。爬上一处高地,远眺近目,夕阳依依,诸峰相衔,山上山下都是斑斓的梦境。金黄和火红,使人目不暇接神魂颠倒。是夜,山月当空。一阵山风拂过,树木花草夺人魂魄的清香,不但醉倒了山客,也引来了一大群高大的水鹿。它们如约而至,来舔喇叭河宾馆为它们准备的硝,离我们只有百米之距,它们仍有些许警觉,但很安静,以它们发蓝的眸子,看着我们。我一时兴起,给这些不速之客唱起一首又一首的蒙古民歌。其中一只,顾不得舔硝,竖耳聆听,同游者笑着说,你终于在这蛮野之地遇上知音了。没错,它一定听懂了我的歌声,并且体会了其中的内涵。天人合一,绝非仅仅是理想,只要人类怀有一腔慈悲之心。
⑥不料,这一天的后半夜猛然间刮起了山风,气势逼人,似排山倒海。我心中起忧,担心红叶的命运,久久不能入睡。晨五时,梦中有了幻听,听到了钟声由远而近,轰然而优雅。我披衣而起,抓起相机便匆匆出得门去。山风有些冷,但安静了许多,俯仰之间,满眼都是落叶,像一地微微挪动的落霞。它们落得安然飘得富有诗意,竟无半点忧伤,躺成了一山的哲思。忧郁的我,却成了多余。惊愕之余,我终于有了一些禅悟。自然万物,原本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只是人类给自己戴上了一副有色眼镜,读不到事物的本色罢了。
⑦淡淡的山雾中,我站在秋风中的山野,终于明白:人或者说我自己,是弱智者,而非万物之灵。眼下,躺了一山的红红落叶,正在完成一种交接仪式,生与死,在这里只是一个概念而非实质。我有幸列席这样的一次仪式,不知不觉中提升了自己的一点点高度,并且读到自己灵魂的色泽,也正在由灰变红。
⑧红叶归处是秋风,拥有秋风的万物有福了。
(选自《中国作家网》,有删改)
5.文章第①段说,“每每读到有关红叶的文字,我便心动,不由自已地沉浸于哲理的思考。”结合全文,谈谈作者有哪些“哲理的思考”?请分条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描写红叶,为什么在第⑤段写到“一大群高大的水鹿”?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章第⑦段中说,“读到自己灵魂的色泽,也正在由灰变红。”分析“灰”和“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变化过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中作者先称“人是万物之灵”,文末却说人“非万物之灵”。对这种看似矛盾的表述,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案] 没有必要为小人的伎俩而愤慨,在黑暗的社会现实中碰了壁也没有必要灰心丧气,对小人和黑暗的社会现实不能抱有美好的希望。(每点1分,答全4分)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重要语句的含意的能力。文中说人们往往为小人伎俩而愤慨,碰了壁而丧气灰心。联系前后语境,“粪土”比喻小人当道的黑暗社会,“金”比喻人们美好的希望。为什么要希冀粪土里会掏出金呢?旨在告诫人们没有必要对小人和黑暗的社会现实抱有美好的愿望。
2.[答案] 一、二部分主要运用了叙述与描写的表达方式,第三部分主要运用了议论与抒情的表达方式。(2分)一、二部分是基础,这两部分描写了天冬草的美好,为下文议论与抒情作铺垫;(2分)第三部分是升华,作者通过天冬草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感悟。(2分)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和文章结构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表达方式有记叙(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在一般的文章构思中,先叙述与描写,再议论与抒情,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升华。其次,在具体分析时要结合文章内容来谈。
3.[答案] 这种观点不对。从文章第三部分内容来看,作者在那个魑魅魍魉横行的社会,躲进自己的天地,收拾“残梦”,在自己的天地里“有壮志,有美梦”,有“书、文章、爱情友谊”“自己就是宇宙”,这种不随波逐流的人生态度正体现了作者对美的执著追求和与丑恶的现实势不两立的精神,这种人生态度无疑是积极的。
这种观点有道理。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真的猛士应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但作者却躲进小楼,躲进自己的小天地,沉于玩花弄草,迷于自己的美梦与诗书。俗话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者的行为无疑是明哲保身、消极于世的做法,如果人人都这样,那谁来打破这社会的黑暗呢?
(观点1分,阐述6分)
[解析] 本题是一道探究题,考查对作者情感倾向的探究能力。社会现实黑暗,如果能做到洁身自好,不随波逐波,也是一种可贵的品质,也是一种对现实的反抗;如果社会黑暗,人人洁身自好,明哲保身,那么谁来改造这个社会呢?总之不论哪一种观点,一方面要结合文本,另一方面要自圆其说。
4.BC [解析] A项,文中并没有把“花”与“草”进行对比。D项,“仿佛是从儿时就养成的嗜好”不是比喻句,“仿佛”只表推测语气。E项,“简洁明快”错,应是“含蓄蕴藉”。
5.[答案] ①叶落,是一种美好庄严的过程,是一种天律,不可违背,也不可抵触。②只要人类怀有一腔慈悲之心,就能天人合一。③自然万物,没有高低优劣之分。④人非万物之灵,要顺从生与死的自然规律。(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根据题意,可筛选出第②段“叶落,是一种美好庄严的过程,是一种天律,不可违背,也不可抵触”,第④段“人是万物之灵,却不知顺从自然规律,一见死神就乱了方寸,这是一种很可悲的心态”,第⑤段“天人合一,绝非仅仅是理想,只要人类怀有一腔慈悲之心”,第⑥段“自然万物,原本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只是人类给自己戴上了一副有色眼镜,读不到事物的本色罢了”,第⑦段“生与死,在这里只是一个概念而非实质”等句子整合概括。
6.[答案] ①一群水鹿的出现,表明喇叭河风景区不仅有迷人的红叶,也有美丽的动物,衬托环境优美。②“我”纵情歌唱,水鹿聆听,为“天人合一,绝非仅仅是理想”的观点作铺垫。③突出了全文主题“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深化了文章立意。(“衬托”“铺垫”“突出”“深化”等各1分,答全5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表现手法,探讨作者创作意图,赏析作品形象,赏析作品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文章的主体形象是红叶,写红叶和写水鹿一样是为了表达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7.[答案] “灰”是指山风刮起后,作者对红叶的命运的担忧和忧郁。(3分)“红”是指意识到躺了一山的落叶完成的是生命的仪式的交接,作者心中的坦然和释然。(3分)(能答出“担忧和忧郁”到“坦然和释然”的感情变化过程即可得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根据题意,可联系第⑥段和第⑦段“我心中起忧,……”“惊愕之余,我终于有了一些禅悟……”,“我站在秋风中的山野,终于明白……”等句意,理解作者的情感。
8.[答案] ①看似矛盾的表述,表现了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深化,人由凌驾于自然之上到与自然万物平等相处,这种认识是可贵的。②第一处,“万物之灵”是作为红叶的对立物出现的,他以帝王将相为代表;他们没有表现出“万物之灵”的坦然和睿智。③第二处,作者直接否定了人是“万物之灵”,他观察红叶飘零等自然景观,悟到自然万物原本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生与死,是一种天律,不可违背。红叶飘落,万物有福。(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根据文意,作者对人类在自然中的地位的认识有一个变化的过程,因而应首先认定作者的观点并不矛盾,进而根据作者思考的过程阐释并不矛盾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