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独报考
当前位置:中华考试网 >> 高考 >> 江苏高考 >> 江苏高考语文模拟题 >> 江苏高考语文专题训练: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风格

江苏高考语文专题训练: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风格_第2页

中华考试网  2015-08-09  【

  课案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注】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注】莳:移栽植物。这里指插秧。

  这首诗句句平易自然,却又不乏新奇快语,请结合任意一联进行赏析。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语言,特别是炼字技巧的分析鉴赏能力。分析时可从词语的选择、词性及表达效果等角度展开。

  答案:首联写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抛”“接”“拔”“插”四个动词,准确、具体、平实,又可暗示分工明确。

  颔联点明雨中抢插的情形。以“盔甲”防护之严,雨水仍然不免从头上流入脖颈并沾湿肩膀,不难领会春雨之密、之急、之大。

  颈联写劳作的忘我程度。家人送饭让歇一会儿却无人答话,连抬头看一眼的工夫也没有,如此便写出抢插的紧张程度。

  最妙的是尾联,写出了全家其乐融融的画面。模拟田夫口吻说这块田还没插完,让赶紧照看好那些鸭鹅,把送饭的也拉上差了。

  (选以上任意一联解说即可)

  作者以口语化的语言,随意撷取田夫的肢体动作和对答语言,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游子吟

  孟 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全诗语言毫无雕饰,可谓淳朴素淡,但古人在评论这首诗时却说:“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这两种说法矛盾吗?请结合全诗从语言方面加以简评。

  ?

  ?

  ?

  ?

  ?

  解析:题干中告诉我们,诗歌语言“淳朴素淡”,但这素淡的语言却是发自肺腑,因而流露的情感倍加动人。要求分析这种特点在诗歌中是如何体现的。审清了题目要求,解答便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不矛盾。诗歌的前四句用白描手法,在用词方面未作任何雕饰,用朴素自然的文字传达“儿行千里母担忧”的眷眷慈母情,质朴感人。“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诗人直抒胸臆表达游子的感恩之心,可惜的是儿女这点“寸草”之心,相对于慈母“三春晖”般的爱而言,太微不足道了!直接抒怀真切动人。所以整首诗可谓是淳朴素淡中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西江月·遣兴

  (宋)辛弃疾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请简要分析这首词的语言风格。

  解析:为什么醉里贪欢笑?为什么会觉得古人的书全无是处?为什么昨夜会醉倒松边?词中无一字交代,全靠读者自己去玩味。下片描写醉态形象生动,跃然纸上。

  答案:这首词的语言有两方面的特点。一是含蓄蕴藉,不明说为什么醉里贪欢笑,为什么会觉得古人的书全无是处,为什么昨夜会醉倒松边,让读者通过词句自己去揣摩联想,使得整首词的思想更显深沉感人。二是形象生动,通过动作、语言描写把醉态写得活灵活现。

  4.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注】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本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特色?请简要赏析。

  解析: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之情。本诗的语言口语化,平易通俗,但情意绵绵。

  答案:诗的语言没有任何雕琢,显得朴素自然(或“朴实无华”“平易通俗”),感情真挚。诗歌第一联交代自己孤馆独坐的孤单寂寞,“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影伴身”等没有任何雕饰,朴实通俗。第二联写诗人想象家人也深夜难眠,“想得家中”“还应说着”等用语朴素,从对方亲人的角度写他们思念自己,更突出了自己对家人深切的思念之情,感情真挚感人。

  5.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闺意献张水部

  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这首诗作者要表达的真意是什么?由此可以看出诗歌的语言风格有什么特点?

  解析:此诗一题《近试上张水部》,说明是在应试不久前献给张籍的。朱庆馀碍于情面,不好意思明问,于是就产生了《闺意》这首诗。

  答案:真意是询问张水部自己科举是否高中。诗歌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自己比作新嫁娘,将许为知音的张籍比作夫婿,将知贡举的官员比作舅姑,又将自己的文章比作所画之眉。所咏在此,寄意在彼,旨在言外,确很巧妙,很能引人玩味,体现了含蓄委婉的特点。

  6.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焚书坑

  章 碣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赏析。

  解析:诗一开始就直奔主题。首句用略带夸张的语言揭示矛盾:竹简帛书化为灰烟销毁了,秦始皇的帝业也就跟着灭亡了,好像当初在焚书坑里焚烧的就是他嬴氏的天下。次句就“帝业虚”之意深进一层,是说虽然有关河的险固,也保卫不住秦始皇在都城中的宫殿。第三句点题,进一步用历史事实对“焚书”一事作出评判。秦始皇和李斯等人把“书”看成是祸乱的根源,以为焚了书就可以消灾弭祸,从此天下太平。结果适得其反,秦王朝很快陷入风雨飘摇、朝不保夕的境地。末句抒发议论、感慨。山东之乱持续了一个时期,秦王朝最后亡于刘邦和项羽之手。这两人,一个曾长期在市井中厮混,一个出身行伍,都不是读书人。可见“书”未必就是祸乱的根源,“焚书”也未必就是巩固“子孙帝王万世之业”(《过秦论》)的有效措施。答题时先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再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一特色,最后指出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语言幽默讽刺。这首诗就秦末动乱的局面,对秦始皇焚书的暴虐行径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无情的谴责。全文采用了近乎喜剧的表现手法,揭示矛盾,使秦始皇处于自我否定的地位。结句说“刘项原来不读书”而能灭亡“焚书”之秦,全然是幽默调侃的口吻,包含着极为辛辣的讽刺意味,这样写表面似乎很委婉、很冷静,其实反对的态度和憎恶的感情十分鲜明。

12
纠错评论责编:xiejinyan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