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独报考
当前位置:中华考试网 >> 高考 >> 湖南高考 >> 湖南高考语文模拟题 >> 2016届湖南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强化训练:把握故事情节

2016届湖南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强化训练:把握故事情节

中华考试网  2016-01-06  【

  一、(2014·宝鸡二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排 斧

  徐习军

  “叮叮、咚咚咚、叮叮、咚咚咚……”河南岸修船的排斧声响彻云霄。

  “叮叮、咚咚咚、叮叮、咚咚咚……”河北岸修船的排斧声震耳欲聋。

  望见招旗上那大大的圆圈里的“徐”字,便可知道,在河南岸修船的是徐家班子。

  徐家搞水上修理这一行已经历了好几辈人,经验丰富,手艺精湛,名声随着船主已经响遍大江南北。徐氏门徒更是遍及苏北水网。走到任何一个码头,只要有修船的作场,你猜他们是徐家班子,那保准是八九不离十。

  徐家班子太庞大,虽说名声显赫但也招来大江南北同道们的不满,大有“欺行霸市”之嫌。再加上有些门徒实属鱼目混珠,乘着家大业大“吃大锅饭”弄得门徒之间常有摩擦,是非也渐渐多起来,这令掌门人徐先生深感不安,他多次想打发他的弟子另立门户出去闯闯,可无人肯离群。偶尔有一两个勇敢的门徒想自立,徐老先生便会兴高采烈地送给他们全套工具,并亲自写条子把某地某地的生意划给他。可各地船家、老顾主们不买徒弟的账,再加上各地的徐氏班子见到另立门户的弟子,都一再竭尽攻击之能事,搞得已自立门户的弟子只好灰溜溜地再叩拜返回,龟缩在“徐”字旗下。

  王大是徐老先生最得意的弟子之一,师傅对他寄予很大的期望,有意培养王大接班,可王大却出乎意料地出走自立。这不,河北岸的排斧正是他领的头。

  徐老先生对王大的出走实在舍之不得,但从长远计又积极鼓励王大一番,依旧送他一套家什,把他送上码头,并给各地打了招呼。

  不愧是导师出高徒,王大手艺日臻完美,信誉渐高,也组织起了一些人马,赢得了不少生意。尽管徐家班子中的弟子对王大另立门户骂声不绝,甚至王大的老婆、孩子在村里也受尽了村人的谩骂歧视,可徐老先生还是支持王大的,经常到王大的工地来转转,以示助威。

  河南岸那飘着“徐”字旗的班子的领班是徐老先生的得力弟子朱大虎。大虎不仅生得虎背熊腰、力气过人,且手艺超群,处事待人十分妥帖,由他领头的每一项工程都能为徐家班子赢得极好的声誉。

  两岸拖上来的都是清一色的二十吨位楠木大驳船,正值水运黄金季节,耽误一天营运,损失掉的就是白花花的银子,所以船家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在这时修船的。两岸虽未发出竞争的倡议,但从两岸来回穿梭忙碌的举动及两家帮主的言语中已经能感觉出来。

  船体晒干,河南岸首先发出挑战,那挑战的信号是从排斧声中传来的。

  船家和业界都知道:排斧是鼓志气、扬威风的,由一个人领头用敲鼓或击鼓发号,其他人同一刻出斧击凿,一齐用力不仅阵势浩大,且由于用力均匀修船质量也好。尤其是徐家班子的排斧声,那是威震苏北水网的。一旦徐家班子的排斧声传来,工地周围的四乡八邻都会像看大戏似的涌来观赏。据说有一次在洪泽湖边上修船,排斧声吸引来数百人围观,造成拥挤,堤坝塌陷,落水好几十人,有两人被湖水淹死。为此事徐家班子被庄上人硬逼着做了赔偿,那以后徐老先生一再叮嘱:“慎用排斧!”

  这一次,为了向王大挑战,大虎决定打排斧。无锣鼓司号,大虎就在船头大勒板上钉了一根爬头钉,用斧头敲击钉子发号,排斧声仍显示出铮铮雄威。

  王大班子的弟兄们本来手艺也算不错,可遇到了徐家班子便自惭形秽,听到挑战的排斧声顿时心里发毛。王大自分户以来一直有一种对不起徐老先生和徐家班子的感觉,听见那边响起排斧,心理压力更大,自己的班子组建时间不长,刚刚开了好头,要是败下阵来,自己在江湖上无法立足不说,班子的弟兄们也肯定要散伙。可眼前已由不得他多考虑了,只好硬着头皮仓促上阵,也便指挥班子打起排斧来。开始一段时间还挺整齐,不一会儿便乱了阵脚,竞争明显处于劣势。

  中午收工,王大划着舢板来到对岸,抱拳向徐家班子众弟兄作揖,众人毫不理会不说,还勾三刮四地骂些难听的言语。

  哀莫大于心死,王大返回自家班子,见众兄弟神情沮丧,犹如战场上溃退下来的败兵。

  下午捻船开始后,南岸的排斧声,阵阵敲击着北岸工友的心,王大走向船头,只听得斧声“叮、叮”响了两声之后便是“哇”的一声惨叫,人们迅速拥过来,只见王大一斧头砸了自己的手腕,断了的左手血淋淋地软软吊在胳膊上……

  徐老先生得知此事赶到现场,在两家班子弟子前失声痛哭起来。

  后来的几十年时间,再也听不到徐家班子的排斧声了。

  王大又回到徐老先生的门下,做了徐家的管家……

  (选自《中国新文学大系(1976~2000)微型小说卷》,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这是一篇不露声色的寓言体小说,讲故事不沉闷也不过火,恰到好处。全篇采用顺叙的手法,将徐家班子的行业故事引人入胜地表现出来。

  B.这是一篇四两拨千斤的优秀作品,见微知著。小说以排斧为线索,牢牢地扣住传统机制扼制新生的主旨,写得冷静、节制而又有分寸。

  C.徐老先生在文中是个重要角色,他发现一家独大的发展弊端,鼓励弟子创业,可惜对王大的抗压心理估计不足,最终酿成悲剧。

  D.文中写徐家班子的排斧声引得四乡八邻涌来观赏,甚至造成过堤毁人亡的惨剧,这是为了烘托徐家班子打排斧的技艺精湛,阵势雄威,影响力大。

  E.徐老先生再三动员鼓励,也不见有旁逸斜出者,这里隐含的深层寓意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清的,尤其结尾一笔令人感慨良多。

  解析 A项,“全篇采用顺叙的手法”分析有误,开篇倒叙,后为顺叙。C项,“可惜对王大的抗压心理估计不足,最终酿成悲剧”原文支撑不够,理解层面较为简单。D项,“烘托”的只能是气氛之类,不能是“技艺、阵势、影响力”等。

  答案 BE

  2.小说以“排斧”为标题,试分析这样安排的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篇文章,可以看出小说是围绕“排斧”来写的,它是文章的线索;同时文章用较大篇幅记叙了王大打排斧、朱大虎打排斧等内容。回答问题时,要注意把握三个方面:一是“排斧”与情节的关系,二是“排斧”与人物塑造之间的关系,三是“排斧”与主旨表达之间的关系等。

  答案 ①题目“排斧”起到线索的作用,贯串全文情节。②通过王大因为打排斧而败、朱大虎因为打排斧而赢、徐老先生阻止徐家班子打排斧等情节设计,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人物性格。③引发对小说主旨的思考,“排斧”真的是创新被扼杀的本质原因吗?

  3.试就文中王大这一人物形象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概括人物形象要注意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以及其做的一些事情等。比如王大,他是徐师傅的得意弟子之一,是作为接班人培养的;他能够出走自立,说明他手艺高超、信誉比较高;但是王大面对徐家班子时却胆怯了,并最终失败。由此,我们可以概括出王大的形象特征。

  答案 ①有能力,善于掌握劳动技艺。受到师傅的肯定,顾主的信任。②有闯劲,敢于自立门户。在备受冷落和歧视的环境下,坚持创业。③心理素质较差,抗击打能力不强,缺乏理念,不明白自立门户的意义,在重压下放弃追求。

  4.从本质上来看,王大和徐老先生都是能够勇敢地向传统价值挑战的人物形象,但他们身上各有不足。请选择你认为不足更多的那个人物,分析其失败的原因和我们应从中汲取的教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回答这个问题要注意分析人物做法上的一些缺陷。比如王大,他能够自立门户,这是应该肯定的,但他不知道自立门户的意义,并且在遭受压力时丧失了信心;同时,他对打排斧的技艺掌握不牢,导致最后失败。回答汲取的教训,要分析如何避免王大的这些错误,比如要敢于挑战,要注重继承、发展等。

  答案 观点一:徐老先生的不足更多。

  ①徐老先生应该是洞悉传统价值观念中有弊病的智者,但他没有影响他人,甚至是弟子,而是孤军奋战。②徐老先生只简单地将剔除传统价值弊端理解为阻止发展和放弃继承。③汲取的教训:在挑战传统价值时,只有真正研究与理解并拥有开放视野的智者,准确寻找到扬弃方向才会成功。

  观点二:王大的不足更多。

  ①王大应该是勇敢地向传统价值挑战的勇者,但他缺乏对自立门户意义的认识,缺少对社会阻力的合理评判,心理素质较差,遭受压力便会丧失自信。②个体能力不足,对排斧这种传统工艺的继承和掌握不充分。③汲取的教训:在挑战传统价值时,只有明确意义、坚持自信,并从传统价值中传承了宝贵的物质财富的勇者,顶住压力不怕失败都会成功。(任选一个方面作答。意思对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一只套鞋

  [前苏联]左琴科

  电车实在太拥挤了,而且你不能乱动,如果你不听劝告,非要在那狭小的空间里展示你的活泼,那你一定保不住你的套鞋。

  当然,只是一只套鞋,很多人根本不会放在心上。

  但如果你的套鞋在两分钟内就没了,你一定不会装作若无其事的。

  我再清楚不过了,上电车的时候两只套鞋都在脚上,但等到下车的时候,结果却是:两只套鞋已经分居了。所有的衣物都老老实实地待在它应在的地方,惟独我右脚上的那只套鞋不见了。

  车已经载着那只套鞋飞驰而去了……

  我脱了剩下的那只套鞋,用报纸包上,就这么上班去了。等着吧:下班后我一定把它找回来。

  下班了,这成了我的头号大事。我先找了一个认识的电车司机,希望从他那里得到些有用的信息。

  他的话让我心里踏实多了。他说:

  “嗯!是在电车上啊!应该没有什么问题。要是丢在别的公共场所,那就不保险啦。丢在电车上,找到的希望有百分之九十以上。我们局里有个失物招领处,到那儿就能领回失物,他们专负责这种事。

  “噢,谢天谢地,”我说,“现在我心就定啦。唉,我的套鞋是全新的。”

  很快,我就找到了失物招领处。

  “朋友,我的一只套鞋在电车上弄丢了,我希望能在这里找回来。”

  “可以,”招领处的人回答说,“请描述一下您的套鞋吧。”

  “套鞋嘛,好像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我说,“鞋号是十二号。”

  “十二号的鞋,我们这里可能有一万二千多只,你再细细地说一下吧。”

  “特点嘛,也很普通,那是绿颜色的,鞋的两旁有白色条纹。”

  “这样的鞋我们这儿也有上千只,说得再详细点好吗?”

  “那是一只全新的套鞋,连鞋油都没来得及上。”

  “请您稍等。”

  瞧,她手里的确拿着我的套鞋。

  我当时真是激动极了。我想,这里的工作真出色,工作人员竟在一只套鞋上花这么大的功夫。

  “谢谢,”我说,“朋友,真不知如何感谢您的帮助,这对我来说太重要了。快给我吧,我好穿上。谢谢你啦!”

  “不行,尊敬的同志,我仍不能确定这套鞋的真正主人。”

  “我何必去骗一只套鞋呢?”

  “我们丝毫不怀疑这一点。很可能这就是您丢的那只套鞋,但现在不能给您。请您开个证明来,证明您确实是丢了套鞋。让居委会再开个证明确保一下吧!这样才符合我们的工作程序。”

  “朋友,”我说,“好同志,可是我的街坊并不知道我出了这档子事,他们可能不给开这样的证明。”

  “他们一定会帮你的,而且……”

  她坚持原则,我只好无奈地离开了。

  第二天,我找到了居委会主任,对他说:

  “请给我开个证明,我丢了一只套鞋。”

  “这是事实吗?我可是上过不少次当了!是不是想捞个非分之财?”居委会主任说。

  “真的,”我说,“我是丢了套鞋。”

  他说:“那就拿一张电车公司的证明,单凭你一句话,我可不敢胡乱开证明,我必须为居委会的声誉负责。”

  我说:“就是他们让我来这儿开证明的。”

  他说:“那你打个报告吧。”

  我说:“怎么写呢?”

  他说:“你就写:某年某月某日丢失套鞋一只等等,再加上点保证,就说你以什么样的名义起誓……”

  我写了报告,随后便拿到了居委会的证明。

  我拿着证明又到了失物招领处。好在一切都很顺利,套鞋被我拿了回来。

  现在我终于拿回了我的那只套鞋,并把它重新穿到我的脚上。“瞧,他们的服务态度多好!要是别的单位,为一只套鞋肯定不会花那么多时间!从车上扔出去完事了。虽然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但毕竟不是一无所获。”

  但事情总不是那么尽如人意,又有一回,我丢了另一只套鞋——一星期以来,我把它包在报纸里一直随身夹带着。这次可记不得丢在哪里了。但我有一点可以确定,那就是一定不是在电车上。

  虽然有所损失,但总算没全白忙活,现在我把它放在五斗柜上。每当心里烦闷时,只要朝这只套鞋看上一眼,我就心平气和了。那时我心里总会想:总会有像这样优秀的机构给我帮助的。

  这只套鞋对我来说已远远地超出了它应有的价值,我一定会永远地保留着。

  5.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我”在电车上丢失了一只套鞋,本不应该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但因为套鞋在很短的时间内丢失,才使得“我”心里很难受。

  B.下班后,“我”在电车公司找了一个认识的人,希望通过他找到丢失的套鞋。事实上,我也由此顺利地找到了丢失的套鞋。

  C.在失物招领处,工作人员一再要求“我”提供详细的信息。此时“我”也表现得很有耐心,对找回套鞋抱有希望。

  D.“我”到了居委会开证明,结果受到了刁难。向电车公司打了报告后,才拿到居委会的证明,最终拿到了丢失的套鞋。

  E.另一只套鞋丢失后,“我”没有像上次那么幸运能找到套鞋。前后对比,更加突出了之前的工作人员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解析 本题以客观题的方式考查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全文主旨和情感整体感知。B项,“顺利地找到”不准确,事实上并非顺利。D项,不是向电车公司打的报告,是向居委会。E项,这是讽刺小说,批判工作作风。

  答案 AC

  6.小说中的“我”为了找到那只丢失的套鞋,都做了哪些事?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小说主要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认真解读题干,根据题干要求,阅读重要段落,筛选出相应信息进行概括。

  答案 ①经认识的电车司机指点,到电车公司招领处提供了丢失套鞋的信息。②到居委会开证明,在打报告后拿到证明。③在招领处,拿到丢失的套鞋。

  7.小说结尾提到“我”对于丢失的另一只套鞋不抱找到的希望。这样写有什么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重点段落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联系小说的主题和前后文来作答。

  答案 ①与前文形成呼应,强化了讽刺的效果:前文写找套鞋的波折,表现工作人员的死板教条,讽刺意味明显。②给读者留下回味的空间,更能引发人们的思考。③结尾处写对丢失的另一只套鞋不抱找到的希望,更加突出了讽刺的意味。(从文章结构、内容及对读者的作用方面考虑,意思对即可。)

  8.小说以“一只套鞋”为题,有主题思想和情节结构方面的考虑,请任选一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探究能力。此题属于开放式题目,解答此题需要在理解小说主题和作者情感态度的基础上进行。答案 主题思想方面:通过写“我”找套鞋的过程揭示主题。以小见大讽刺某些部门工作作风僵化,办事效率低下的不良现象。表现作者对社会工作质量、效率等方面的思考。情节结构方面:有交代线索的作用。小说情节以“丢——找——又丢”套鞋为线索,构成情节结构。以“套鞋”的故事为纽带,聚拢各种人物关系,使结构层次有序展开。

纠错评论责编:xiejinyan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