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独报考
当前位置:中华考试网 >> 高考 >> 河南高考 >> 河南高考语文模拟题 >> 2017年河南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真模拟习题

2017年河南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真模拟习题

中华考试网  2016-09-19  【

2017年河南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真模拟习题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胡世宁,字永清,仁和人。弘治六年进士。性刚直,不畏强御,且知兵。除德安推官。岐王初就藩,从官骄,世宁裁之。

迁广西太平知府。太平知州李浚数杀掠吏民,世宁密檄龙英、知州赵元瑶擒之。母丧归。服阕赴京。道沧州,流寇攻城急,世宁即驰入城,画防守计。贼攻七日夜,不能拔,引去。

迁江西副使。当是时,宁王宸濠骄横有异志,莫敢言,世宁愤甚。正德九年三月上疏曰:“敕王止治其国,毋挠有司,以靖乱源,销意外变。”宸濠闻,大怒,列世宁罪,遍赂权幸,必杀世宁。世宁已迁福建按察使取道还里宸濠遂诬世宁逃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鹏执送江西鹏尽系世宁家人索之急。李承勋为按察使,保护之。世宁乃亡命抵京师,自投锦衣狱。

狱中三上书言宸濠逆状,卒不省。系岁余,言官程启充、徐文华、萧鸣凤、邢寰等交章救,乃谪戍沈阳。居四年,宸濠果反。世宁起戍中为湖广按察使。寻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四川,以父忧归。

世宁风格峻整,居官廉,疾恶若仇,而荐达贤士如不及。都御史马昊、陈九畴坐累废;副使施儒、杨必进考察被黜;御史李润、副使范辂为时所抑,连章荐之。与人语,呐不出口,及具疏,援据古今,洞中窾会。与李承勋善,而持议不苟合。始以议礼与张璁、桂萼合,璁、萼德之,欲援以自助,世宁不肯附会,论事多牴牾。诸大臣皆忌之。帝始终优礼不替。

九年秋卒。赠少保,谥端敏。(选自《明史·列传第八十七》,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世宁已迁福建按察使/取道还里/宸濠遂诬世宁逃/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鹏执送江西/鹏尽系世宁家人/索之急

B.世宁已迁/福建按察使取道还里/宸濠遂诬世宁逃/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鹏执送江西/鹏尽系世宁家人/索之急

C.世宁已迁/福建按察使/取道还里/宸濠遂诬世宁逃/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鹏执送江西/鹏尽系世宁家人/索之急

D.世宁已迁福建按察使/取道还里/宸濠遂诬世宁逃/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鹏执送江西/鹏尽系世宁/家人索之急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弘治,是中国明朝第九个皇帝明孝宗朱祐樘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于汉武帝。

B.疏,又称“奏议”或“奏疏”,是臣僚向帝王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疏的本意为“疏通”,这里引申为分条说明的文字。

C.父忧,为“丁父忧”的省写。“丁忧”,古代官员父母亲去世后必须停职守制的制度,丁忧期间,丁忧人不准为官。

D.谥,谥号,是古代君主、诸侯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给予的一个寓含善意评价或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胡世宁通晓军事。他的军事才能在流寇攻打沧州时展现出来,流寇攻打沧州七天七夜,沧州城还是没有攻破,最后,流寇被迫撤离。

B.胡世宁疾恶如仇。他为人风格端庄、峻严,任广西太平知府时,太平知州李浚几次三番杀害吏民,掠夺财产,胡世宁率人逮捕了他。

C.胡世宁不畏权贵。他果断揭发宁王宸濠骄横不法和造反的意图,虽遭受迫害,并被关进监狱,也毫不屈服,他最后被谏官营救出狱。

D.胡世宁举贤荐才。即使他举荐的人被罢官,考评中被黜斥,被当时大臣压制,他还是连上奏章推荐,唯恐被举荐的人仕途不通达。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道沧州,流寇攻城急,世宁即驰入城,画防守计。

译文:

(2)与人语,呐不出口,及具疏,援据古今,洞中窾会。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8~9题。

馆娃宫[注]怀古(其一)

皮日休

绮阁飘香下太湖,乱兵侵晓上姑苏。

越王大有堪羞处,只把西施赚得吴。

西 施

罗 隐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注:

馆娃宫:春秋吴王夫差为西施所造,在今苏州市灵岩山上。吴人谓美女为娃,故曰“馆娃”。

8.皮诗前两句是怎样写西施的?请简要分析。(5分)

译文:

9.两首诗都写到“西施”,借“西施”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阐述。(6分)

译文: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上片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除写陡峭的山崖外,还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声色方面写滔滔的江流。

(2)杜甫在《登高》中借“猿”“飞鸟”寄寓漂泊不定、老病孤独的情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荀子·劝学》中通过对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的原因分析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7年河南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真模拟习题完整版下载

纠错评论责编:hanbing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