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清朝有一位叫秦间的才子,于清朝乾隆年间考中状元,在游杭州西湖时,走到岳王庙岳飞墓前,因自己姓秦,惭愧地写下了“人从宋后少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两句墓联。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主流是()
A、道学
B、佛学
C、理学
D、民族主义
解析:此题以材料的形式切入,要紧考查学生猎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状元秦间羞于与秦桧同姓,事实上是强调要忠君,符合儒家的思想,当时儒学进展为理学。
答案:C
2、顾炎武在其《日知录》中,列举了历史上大量的“称臣下为父母”、“人臣称人君”、“人臣称万岁”的例子。这说明他()
A、提出初步的民主思想
B、提出经世致用思想
C、宣传三纲五常等级秩序
D、否定封建礼教传统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顾炎武列举出的这些史实,旨在反对君主专制制度,说明他提出了初步的民主思想。
答案:A
3、19世纪初英国曾多次组织反法同盟,20世纪却又同法国结成同盟,这一变化突出说明了()
A、英国对欧洲大陆奉行“势力均衡”政策
B、法国放弃了与英国争霸的政策
C、英法两国有共同的利益要求
D、英国对法国实行双重标准
【解析】此题要紧考查学生对重要历史现象即英国对外政策的变化所反映出的本质特征的把握、理解能力和判断、分析能力。英国对外政策的变化无常、要紧是为了维护其自身利益。依照题意,B、C、D三项或是与史实不符,或是不符合题目的要求,应排除。
【答案】A
4、一战后到二战后,美英关系进展的趋势是()
A、由相互争夺世界霸权到英国追随美国
B、由互不干涉到积极争夺世界霸权
C、由相互争夺世界霸权到美英共同反苏
D、由互不干涉到共同掌握世界霸权
【解析】此题要紧考查考生对世界近现代史上美英两国国际地位消长的掌握,并以此分析、归纳其发生变化的特征。一战后到二战后,美英两国由于受战争妨碍的不同,其力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一战后,英国的力量虽有所削弱,但实力尚在,足以维护其霸权地位;美国尽管在战争中壮大,但仍然不足以取代英国。二战后,英国的力量严峻削弱,美国实力空前增强,成为世界霸主,欧、日等国家唯美国马首是瞻。由此分析可知,B、C、D三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A
5、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在董仲舒看来,天是百神大君,天具有仁义礼智信,皇帝是天的儿子。人间的一切基本上天造就的。天按照自己的模样造就了人,人秉承天的意志长出了身体,这确实是人符天数。天有三百六十六日,人骨有三百六十六节;天有十二个月,人骨有十二大节;天有五行,人有五脏;天有四季,人有四肢;天有昼夜,人有视瞑。天地有上下之别,人间有尊卑之别。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是合于天道的伦理范畴。
——《中国哲学与文化》
材料二朱子曰:“天人一物,内外一理,流通贯彻,初无间隔。假设不得见,那么虽生于天地间,而不知的以为天地之理,虽有人之形貌,而亦不知因此为人之理矣。……天命之性,处处皆是,但只寻时,先从自己身上寻起。”
——《续近思录》
材料三“日变修德,月变省刑,星变结和。凡天变,过度乃占。国君强大,有德者昌;弱小,饰诈者亡。大上(太上)修德,其次修政,其次修救,其次修禳,正下无之。”
——《史记·天官书》
材料四“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
——《荀子·天论》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在论述什么思想?
(2)请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谈谈在材料一中董仲舒什么原因要提出这种思想?
(3)材料二又是怎么样论述这种思想的?
(4)结合材料【三】四,我们应该怎么样看待这种学说的积极性?
解析:此题围绕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天人关系那个主题展开考查。材料中古文字比较难懂,这方面要注意,能够结合所学知识,对之大意理解即可。
答案:(1)思想:天人合一,或天人感应。
(2)缘故:西汉社会经济恢复元气后,黄老之学不能适应现实政治需要;董仲舒整合新儒学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提供理论依据。
(3)材料二的论述:朱熹认为天人本来确实是合一的,世界的本原确实是一个“理”。
(4)评价:勇于探究天人关系;追求天人和谐;在历史上曾经对统治者的残暴和奢侈起过限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