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答案】 C
6. 【答案】 D
【解析】该项谈现代社会对人才、对阅读的要求,是人们要阅读的原因,不是 “ 提倡全民阅读不必排斥网络阅读 ” 的原因。
7. 【答案】 A
【解析】 答案在首段。沉重的学业负担,使孩子们 “ 往往无暇在课外阅读经典名著 ” ;但 “ 疏远经典阅读亲近网络阅读 ” 的罪魁祸首这一判断,于文无据。8. 【答案】 D
9. 【答案】 D
【解析】 ①非有远见,只是很合世祖的心意;②是世祖所做的事,并非高允远见;③④为预测翟黑子之结果,说明其有远见;⑤为高祖的做法;⑥为有远见。
10. 【答案】 C
【解析】 “ 被皇上杀了 ” 错,原文第3段末句为 “ 黑子以不实对,竟为世祖所疏,终获罪戮。 ”
11. 【答案】 ( 1 )古人有言/一夫不耕/或受其饥/一妇不织/或受其寒/况数万之众/其所损废/亦以多矣/推之于古/验之于今/必然之效也
( 2 )①(高允)很小就成为孤儿,有些早熟,有非凡的气度,清河人崔玄伯见到他后极为惊异。②从前太祖如果建造宫室,不是趁着农闲时候,是不建造的。
【解析】考查文言文的断句和翻译,材料均出自选文。( 1 )断句可以根据标志词或标志性结构进行,如“一夫”对应“一妇”,“推之”对应“验之”,根据文言文对举的特点,可在“饥”与“寒”、“古”与“今”后断开。文言虚词也可以帮助我们断句,如“况”、“亦”、“矣”。( 2 )翻译可以读一读上下文,据上下文猜读。另外,重要实词、虚词也要留意,如“夙”、“奇”、“其”、“因”、“农隙”,语法现象也要关注,如“异”,活用,对……感到惊异。
【参考译文】
高允,字伯恭,渤海郡人。高允很小就成为孤儿,早熟,有非凡的气度,清河人崔玄伯见到他后极为惊异,赞叹道:“高允内心高尚,德才深藏不露,神情文雅俊朗,如镜子闪光一般,将来必定是一代人杰,只可惜我见不到了。”十几岁时,为祖父奔丧,回到家乡,把家产交给两个兄弟管理,而自己做了和尚,法名法净。不久就还俗了。他生性喜欢文史典籍,身背书籍,远到千里之外拜师求学,学有所成,精通儒家经典和天文历法占卜等,特别喜欢《春秋公羊》。
魏世祖召高允谈论刑法和政务,高允的话很合世祖的心意。于是世祖问:“国家众多事务中,哪一件是首先应该做的?”这时国家常占据良田而且京城中不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很多,高允于是说:“我从小出身微贱,知道的只是种田,请允许我讲一讲农事。古人说,方圆一里地有田地三顷七十亩,方圆百里就有田三万七千顷。如果辛勤耕地一亩就多收三斗,不辛勤每亩就少收三斗。方圆百里一减一增,粮食就有二百二十万斛之数,况且这么广大的天下呢?如果官府和百姓都有储备,即使遇上荒年又有什么可担忧呢?”世祖认为他说得好,于是就解除了田禁,把良田都拿出来分给百姓。
辽东公翟黑子受世祖宠信,奉命出使并州,接受了下级一千匹布的贿赂,不久被发觉。黑子向高允请教应付的办法,说:“皇上问我,我是坦白自首呢,还是隐瞒?”高允说:“你是皇上身边的宠臣,回答皇上问话应该忠实,这又能表明自己忠诚,治罪之事肯定不用担忧。”中书侍郎崔览、公孙质等都说主动讲实话,治罪是很严重的,应该隐瞒这些事。黑子认为崔览等人和自己亲近,反而对高允怨怒,说:“按你说法,是诱骗我去死,你多么不正派啊!”于是和高允继绝了关系。黑子因为不老实回答皇上被世祖疏远了,后来终于获罪被杀。
给事中郭善明,性情奸诈,想表现自己的才能,就怂恿高宗大造宫室。高允劝谏说:“从前太祖如果建造宫室,不趁着农闲时,是不建造的。现在建国已久,宫室已经齐备,永安前殿完全可以用来使各国朝见,西堂温室完全可以使皇上用来安居,紫楼上登高远望,完全可见。如果要大兴土木修建远近之风景奇观的壮丽殿堂,应该慢慢来完成它,不可一时实现。计算一下,砍伐木材,运土石及各种杂工要二万人,又有人充当工匠,老人孩子送饭,总计要四万人,半年才能完成。古人有句话:一个男人不种田,就有人受他的饥饿;一个女子不织布就有人因她而受饥寒。况且几万人,那荒废损耗的数量,也就很多了。用古人的道理来推论,有今人的事实来证明,都是这种结果。这的确是圣明的君主应该考虑的。”高宗采纳了他的建议。
12. 【答案】 (1) 描写了一个落魄困顿的诗人形象。 (2)示例: “倦”“愁”借鸟儿道出诗人心曲。听到鸟的啼声,不禁想到“鸟倦而知还”,自己却奔波于途,走过一村又一村,有家不得归。诗人不说自己对漂泊生活感到厌倦,而说鸟儿知倦;不说自己哀愁,而说鸟儿呼愁,曲折地写出了异地游子的无穷乡思。
【解析】(1)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诗歌的形象往往融于所描写的景物或人物之中,因此,抓住其特征也就把握了诗歌的形象。
【诗词赏析】
“瘦马驮诗”一句暗用李贺典故。古道上,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表情凝重的诗人低着头慢慢地走着,而诗人骑马只是为了尽快赶到目的地,内心有着排解不开的忧愁。第二句“倦鸟”乃是倦于飞翔,至傍晚才投林的鸟,“呼愁”则是指鸟叫凄凉,“倦鸟”是抒发游子心态的典型意象,陶渊明《归去来辞》:“鸟倦飞而知返。”愁从何来?也许是无心的鸟叫勾动了他的家园之思,江南虽好,却终是客居;或许此番南京之行对他来说有着什么不得已之处。“扑头飞柳花,与人添鬓华。”大妙,乃神来之笔,气势贯穿,不可分割。上句“倦鸟”说明天色已晚,但又不可能太晚,“枝上柳绵吹又少”,若天色昏13. 【答案】 ( 1 )荷花淀 匈牙利 ( 2 )与子同泽 修我矛戟 ( 3 )汩余若将不及兮 恐年岁之不吾与 ( 4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而耻学于师 ( 5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
【解析】评分要求: 第1小题 必做 ;2~5小题任选2小题,如果考生全做,只看2~4小题。每空填对得1分,有任何错误该句不给分。
14. 【答案】 (1)干燥、灼热、沉闷、令人焦躁。(2分)(2)①交代高原史无前例的旱情;(1分)②渲染生命难以生存的艰难环境;(1分)③为下文白花、泉水的出现作铺垫,反衬回隆村的生存智慧。(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第一问要结合前五段写景的句子进行归纳。第二问紧承第一问,这几段交代了旱情,突出了生命生存的艰难。作者写这些的用意是:引出下文,反衬回隆村的“生存智慧”。
15. 【答案】 (1)担心将其他东西误认为小白花,会打碎了作者对于生命、对于希望的那种渴求与尊重。(2)害怕的是如果山梁开着的果真是小白花,在这灼热的空气中,在这滚烫的红土上,这些美丽的精灵如何经受得了这么严酷的煎熬。(意思对即可)
【解析】 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第一问据画线的句子前后文可知,“小白花”象征着生命、希望。第二问中作者显然是害怕灼热的空气、滚烫的红土煎熬美丽的精灵。
16. 【答案】①在结构上,与前文“一朵朵亮丽的小白花,任凭烈日灼烤,劲风摇曳,依旧开得那么灿烂”相呼应,交代了小白花灿烂的原因,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2分)②在主旨的表达上,青年村干部对马刺根(小白花的根)的解释,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2分)
17. 【答案】 (1)文中的“小白花”是在艰难的环境中坚韧、顽强、乐观生存的智慧生命的象征。(3分)(2)作者热情赞美了不起眼的小白花,赞美它们的生存智慧,赞美它们给予了我们如何面对自然、面对生命的启示。(5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评价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第一问通读全文即可大致把握“小白花”坚强、乐观的生命智慧;第二问作者礼赞小白花的生存智慧,意在突出自然给我们的人生启迪。
18. 【答案】示例:年轻时总为日子难熬发愁 年老时才知道生活本来平平淡淡 年老时却盼儿女顺着来(每句 2 分,其中对偶修辞格 1 分,内容 1 分。答案合理,酌情给分)
19. 【答案】 示例一:这种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入木三分的心理刻画,使鲁迅小说的艺术魅力具有了愈久愈醇的特征。
示例二:鲁迅小说的艺术魅力以(因)其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入木三分的心理刻画而具有了愈久愈醇的特征。(改变意思,一点扣1分;不是单句,给0分)
【解析】考查句式变换。短句与长句的变换就是对修饰语进行重组、整合,或添加(短变长),或剔除单独组成单句(长变短)。上例是一个因果复句,标志词为③开头的“因而”,变为单句时可以把①②合并为一个单句,放在③的中间,以③为母板。
20. 【答案】 示例:
通 知
各单位:
据查,近来有些单位擅自以开会、考察的名义组织到风景区参观游览。根据上级有关部门《关于严禁以参观、学习等名义去风景区游山玩水的通知》精神,特再次明确,严禁我局下属各单位以任何名义组织到风景区参观旅游。
特此通知。
×局办公室
×年×月×日
【解析】 通知要求语言简洁、措辞得当。对“阳春三月,草长莺飞,苏杭一带,游客如织”等描写、褒义文字改写恰当的得 2 分,对“我们认为这个通知是非常及时的,十分必要的。它对于我们纠正不正之风,必将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等评价、褒扬文字改写恰当的得 2 分,总体语言风格恰当、不遗漏主要信息者得 2 分。
21. 【解析】 对这种不预设观点的新材料作文的材料本身可以进行多角度或多义解读,考生可以“横看成岭侧成峰”,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发散: 从整体材料看,反映的是一分为二、客观全面的哲理,可提炼出话题“怎样看待事物”“要看到别人的长处”;从教授的言行上看,反映了理论与实践、客观与主观的哲理,可提炼出话题“言与行”“理论要联系实际”;从青蛙的言行看,反映了相对与绝对、共性与特殊的哲理,可以提炼出话题“勇于质疑”“敢于挑战”;从其他动物的议论中可以提炼出话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