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独报考
当前位置:中华考试网 >> 高考 >> 广东高考 >> 广东高考历史模拟题 >> 2016届广东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当堂练31

2016届广东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当堂练31

中华考试网  2016-03-27  【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4·北京西城区月考)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周恩来说:今天的主要问题,是先做到不失业、不饥饿。为此,《共同纲领》规定公私企业目前一般应实行八小时至十小时的工作制。这说明当时最紧迫的问题是(  )

  A.迅速恢复国民经济     B.改善工人生产条件

  C.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D.建立社会主义民主

  解析:选A 从材料“今天的主要问题,是先做到不失业、不饥饿”可以看出,当前的主要问题是发展生产的问题,迅速恢复国民经济以解决饥饿和失业状况。

  2.(2014·保定模拟)1953~1957年,中国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8.9%,农业和工业产量的增长每年平均约3.8%和18.7%。苏联1937年工业总产值实现大跨越,到“一五”计划完成时,已经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中苏两国经济建设成就均得益于(  )

  A.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B.指令性计划的实施

  C.对农业改造的成功进行

  D.两国在政治经济上的相互支持

  解析:选B 把握时间信息1953,此时中国尚未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排除A项。对农业的改造的确对两国建设产生了积极影响,但后期都不同程度得出现了过激的行为,不利于社会主义建设,排除C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得到了苏联的大力支持,但中国并未对苏联建设有太多支持排除D项。中苏两国均实行计划经济,集中了全国人力、物力、财力发展经济,选择B项。

  3.(2014·北京朝阳区模拟)下列资料中,最确切的反映出国家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是(  )

  A.3亿多无地少地农民获得了4667万公顷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

  B.参加互助组的农户达到4536.4万户,占农户总数的39.9%

  C.入社农户占总数的91.9%,参加高级社农户占总数的87.8%

  D.共有人民公社233973个,参加的人民公社的农户占90.4%

  解析:选C A反映的是土地改革,B只能反映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过程。C项从数据看,可以反映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D项人民公社是在1958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完成。

  4.(2014·西安质检)1956年12月,毛泽东提出:现在我国的自由市场,基本性质仍是资本主义的……上海地下工厂同合营企业也是对立物。因为社会有需要,就发展起来。要使它成为地上,合法化,可以雇工……可以开私营企业,定个协议,十年、二十年不没收……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材料中“地下工厂”应该是(  )

  A.中外合资企业 B.手工业个体户和手工工厂

  C.国营企业 D.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解析:选B 解题的关键在于把握住题干时间1956年12月,而这一时期我国三大改造已经基本完成,生产资料私有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而从“地下工厂同合营企业也是对立物”可以看出“地下工厂”属于生产资料还属于私有的手工业个体户和手工工厂。

  5.(2014·盐城高三摸底)下图是1954年河北唐山启新水泥厂工人庆祝公私合营的照片。下列对图片解读,正确的是(  )

  A.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

  B.国家对私有制经济的改造取得根本性胜利

  C.当时个人崇拜已经非常突出

  D.国家对工商业改造的最高形式是公私合营

  解析:选D 从图片中“公私合营”可以判断是对工商业改造采取公私合营形式。

  6.(2014·长春模拟)在中共中央书记处的一次会议上,毛泽东谈到:私营工商业的性质也变了,是新式的资本主义,公私合营、加工订货、工人监督、资本公开、技术公开、财务公开。并形象地说:“他们已经挂在共产党的车头上,离不开共产党了。‘空前绝后’,他们的子女也将接近共产党了。”这次会议谈论的主题是(  )

  A.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

  B.私营工商业的前途命运问题

  C.加重私营工商业比重问题

  D.控制私营工商业发展的问题

  解析:选A 题中讨论话题涉及到私营工商业的前途等问题,但会议的主题意在确定新中国成立后如何建立社会主义的问题。

  7.(2014·德州联考)1953年,中国在世界制造业中所占的比例仅有2.3%。20世纪50年代,中国采取哪些重大措施来改变制造业的落后状态(  )

  ①提出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实施五年计划 ③大跃进 ④人民公社化运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选A ④属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与工业成就没关系,排除。

  8.(2014·临沂质检)这是一次被称为“强国序曲”的会议,法国《世界报》评论:“这次代表大会似乎将成为世界共产主义历史上,特别是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日子。”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说:“这个党正在缓慢地,但却是相当有把握地领导着,把农业的中国推向工业化。”这次会议是指(  )

  A.中共七大 B.七届二中全会

  C.中共八大 D.八大二次会议

  解析:选C 从材料“把农业的中国推向工业化”可以判断中共八大。八大在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基础上,提出任务是由落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

  9.(2014·广东六校联考)“1958年毛泽东在各地视察期间专门发表讲话自豪地说:到现在,我们还有一些同志不愿意在工业方面搞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他们把工业战线上搞群众运动,说成是“不正规”,贬为“农村作风”、“游击习气”,这显然是不对的。”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大跃进导致了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B.经济领域出现了严重的右倾错误

  C.对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人们有不同态度

  D.毛泽东认为在工业战线上搞群众运动是不对的

  解析:选C 题干材料没有大跃进危害的相关信息,排除A。大跃进属于左倾错误,B项明显错误。材料中显示“我们有些同志把工业战线上搞群众运动说成是‘不正规’”,D项对材料信息错误理解。“有些同志不愿意搞大规模的群众运动”、 “我们有些同志把工业战线上搞群众运动说成是‘不正规’”都表明人们对开始的大跃进有不同认识。故C为正确选项。

  10.(2014·宝鸡模拟)1956年某县人均分配口粮401.6斤,现金42.85元,1963年人均分配口粮85.6斤,现金13.15元。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计划经济体制下严格控制生活资料

  B.生产出现大倒退,经济水平下滑

  C.人口生育高峰造成人口急剧膨胀

  D.“大锅饭”浪费了大量的粮食和其他财物

  解析:选B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结合中国1956年至1966年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相关历史内容。由于大跃进、人民公社、反右倾、反右派,以及偿还苏联款项等一系列政治经济的因素,再加上三年自然灾害等原因造成了题干上的局面的出现。其中,危害最大的是违背经济客观发展规律的大跃进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脱离的人民公社运动,造成了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和人民的劳动积极性、主动性受到压制。从而造成生产出现大倒退,经济水平严重下滑的局面。

  11.“在人民公社期间,中国农村共建起了七、八万座大小水库以及相应的灌溉渠网络,当我们翻开新旧中国的两本分省地图一对照,就会发现,新中国的地图上,造福于农民的人工湖泊星罗棋布,与旧时代有天壤之别。我国的农业灌溉面积在1980年以前每年以1700万亩(3.5%)的速度增加。到1980年达到7.33亿亩。”材料反映出(  )

  A.人民公社化为中国的农业发展作出一份贡献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提高生产力

  C.大跃进运动带动农村水利工程的快速发展

  D.人民公社期间中国经济建设中更注重对农村的投入

  解析:选A 从材料反映的信息是人民公社期间,故可以排除B;材料中人民公社期间与旧中国对照,建了许多水利工程,说明此期间对农村的重要贡献。

  12.(2014·广州调研)1962年3月,周恩来在中央财经工作会议上针对当时的经济形势即兴作了一幅对联,上联是“先抓吃穿用”,下联是“实现农轻重”,横批是“综合平衡”。该对联出现的背景是(  )

  A.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

  B.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

  C.中央纠正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D.中共八大召开,提出尽快把我国由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解析:选C 从1962年时间以及对联“实现农轻重”,“综合平衡”可以判断。1960年中央纠正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

  二、非选择题(第13题16分,第14题24分,共40分)

  13.(2014·宜春五校联考)计量史学是指运用自然科学中数学方法对历史资料进行定量分析的史学研究方法,区别于传统史学的定性分析的方法。计量史学在二十世纪六七年代风靡欧美各国,后来又波及了整个世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显示了工业化以来世界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

  注: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末,是工业化初期阶段;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是工业化起飞阶段;从20世纪中期到20世纪末,是以高技术产业为主的后工业化阶段;20世纪末至今,是信息化阶段。

  材料二 1966~1976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统计图

  材料三 计量史学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史学研究方法——定量分析,它可以更加直观的反映历史现象,但是计量史学并不能以了解整个历史学的研究而自命……它的操作方法限制了研究领域,单凭计量证据几乎肯定不会提供一个全面的答案,但是他很可以提供一个部分的答案,而把这部分的答案视若无睹地丢掉,既是浪费也是不负责任。

  ——弗拉德《计量史学方法导论》

  (1)根据材料一,说明工业化以来环境质量变化的趋势,(2分)并分析造成这一变化趋势的原因。(4分)

  (2)关于我国工农业生产的状况,材料二中的哪幅图片更为真实?(2分)为什么?(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从史学研究角度评价计量史学。(4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数据变化的特点分阶段描述。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中提到的18世纪后期到20世纪重大工业发展的工业革命、科技、思想意识等因素分析。第(2)问,结合中国1966年至1976年政治、经济史实分析,此时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经济生产受到严重破坏,因此一直处于下降趋势,但是在1971年周恩来、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期间经济出现了较快发展。第(3)问,此问应该一分为二的分析,优点结合材料中“可以更加直观的反映历史现象”,缺点可以从材料中“不能以了解整个历史学的研究”,“操作方法限制了研究领域”,“既是浪费也是不负责任”分析。

  答案:(1)趋势:从工业化初期到工业化起飞阶段,环境质量越来越差;从后工业化阶段到信息化阶段,环境质量逐步提升。原因:两次工业革命对煤、石油等能源的无限制开采造成环境污染严重;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环保意识增强,环境质量逐步提升。

  (2)图一更真实。

  原因:周恩来和邓小平先后主持经济工作,抵制文革“左”的错误,进行了改革和整顿,产生了积极效应。

  (3)优点:①创造了史学研究的新方法;②直观地反映抽象的历史事物或现象;③使模糊的、不够确定的问题数据化。(答出任意二点即可)

  缺点:①计量史学具有一定的研究领域;②计量方法不能单独应用,必须同其他的方法相结合;③计量史学不可能完全排除历史学家的主观因素。(答出任意二点即可)

  14.(2014·南京、盐城模拟)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产品

  名称 单位 按人口平均产量 各国为我国倍数 中国 苏联 美国 英国 苏联 美国 英国 电力 度 7.9 219.5 1144.6 514.9 27 141 63 原煤 公斤 8.0 761.0 3498.0 4938.0 9 41 58 生铁 公斤 1.7* 84.4 244.5 165.9 50 144 9 钢 公斤 0.9 95.3 376.3 255.2 106 418 281 棉布 公斤 7.34* 20.28 61.42 70.38 2.8 8.4 9.6 *包括个体手工业的产量。

  ——《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

  (1958年统计出版社出版)

  材料二 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100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但是从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武力《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

  增长方式的认识和实践》

  材料三 在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上,我们没有犯原则性的错误。我们比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做得好些。像苏联的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革命前最高水平的问题,像一些东欧国家由于轻重工业发展太不平衡而产生的严重问题,我们这里是不存在的。……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还要适当的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的发展农业、轻工业。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

  材料四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建国初期工业化面临怎样的问题?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采取的“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是什么?简要分析产生这一战略的国际因素。(8分)

  (2)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在农、轻、重关系的问题上毛泽东提出了怎样的设想?在其后的实践过程中又有何偏差?(8分)

  (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有利条件。(6分)

  (4)综合上述材料,对工业化道路的选择,你有何认识。(2分)

  解析:(1)分析表格中苏美英工业产量的对比情况,可看出建国初期我国的工业化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据此回答第一问。抓住材料二中的“1953年”、“加快重工业的发展战略”等关键字词,回答第二问。第三问主要考查“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国际背景,应结合美苏对中国的战略影响回答。(2)根据材料内容,毛泽东起初的设想是农轻重协调发展,这种思想是正确的,据此回答第一问;后来由于左倾思想日益严重,在实践过程中发动大跃进,使得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据此回答第二问。(3)“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有利条件”,需结合现阶段我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进行作答。从国际环境来看,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以及多极化趋势的加强,都为我国工业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从国内形势看,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开展,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都有利于工业化的进行。(4)应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工业化道路的选择必须结合本国实际。

  答案:(1)问题:工业化水平尤其是重工业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战略: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并优先发展重工业;

  国际因素:美国及其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遏制和孤立”;斯大林模式的影响。

  (2)设想:农轻重协调发展。

  偏差:发动大跃进运动(大炼钢铁),造成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

  (3)条件: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和平和发展的国际环境;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任答3点得6分,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4)依据本国国情和国际环境的变化,走适合本国实际的工业化道路。(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纠错评论责编:xiejinyan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