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国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材料反映的是( )
A.西周的分封制 B.西汉的郡国制
C.唐朝的藩镇 D.元代的行省制
解析:选B 汉初实行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郡县与封国犬牙交错,材料信息“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正好符合汉初情形,可以判断B为正确选项。
2.(2014·江西检测)顾炎武《日知录》指出:唐代州县政府,修筑的城郭必皆宽广,街道必皆正直,官署也多基址弘敞。而宋代以来,州县政府所修筑的城郭、街道和官署,则相对简陋,且有越来越简陋的趋势。这是因为( )
A.唐代国力强盛;宋代以来国力转趋衰弱
B.唐代建筑技术已达颠峰,后代难以超越
C.宋以后坊市制崩溃,无力维修城郭街道
D.宋代以来财政集权中央,地方经费困窘
解析:选D 材料反映了唐宋地方州县所修城郭、街道和官署的差异,这事实上是唐宋地方权力尤其是财权差异带来的,宋以来地方设置转运使,地方财政收归中央导致地方无钱可用,自然“城郭、街道和官署”就相对简陋了。
3.(2014·南京模拟)元代行省的设置,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等的存在,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江浙行省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统治者这么划分的主要意图是( )
A.便于中央直接管理 B.实行民族分化政策
C.推行汉蒙二元统治 D.防止出现地方割据
解析:选D 元朝行省疆界有意打破按山川边界划分地方行政区域的传统,不顾区域经济联系,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从而使各行省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以利于中央的控制。
4.有学者对汉代有过这样的论述:“刘邦的后继者汉武帝使中国的新文官制度有了一种确定的形式。……从周代的旧封建秩序向汉代的新官僚体制的转变进行得十分顺利——在不知不觉中……旧学说获得了新解释。”下列对材料解读错误的是( )
A.汉代官僚政治进一步发展
B.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得到根本扭转
C.儒学的变化适应了新体制
D.察举制巩固了新文官制度
解析:选B 由所学知识可知,在承秦制的基础上,汉代对秦代确立的官僚体制进行完善,故A正确;汉代太学的建立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且“根本”一词太绝对,故B错误;在汉代,经过董仲舒的改造,儒学适应了大一统的需要,故C正确;察举制根据才学和品行选拔人才,它巩固了新文官制度,故D正确。
5.司马光在评论古代中枢权力演变时写道:“西汉以丞相总百官,而九卿分治天下之事。光武中兴,身亲庶务,事归台阁,尚书始重,而西汉公卿稍以失职矣。及魏武佐汉,初建魏国,置秘书令典尚书奏事。……然中书亲近,而尚书疏外矣。东晋以来,天子以待中常在左右,多与之议政事,不专任中书,于是又有门下,而中书权始分矣。”据此,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西汉丞相为百官之首,大权在握
B.东汉的尚书逐渐侵夺公卿权力
C.曹魏时,中书的权力开始超越尚书
D.东晋以后,门下分割中书的权力
解析:选C 由“西汉以丞相总百官……汉公卿稍以失职矣”不难看出A、B叙述正确;由“又有门下,而中书权始分矣”可知D叙述正确。曹魏时“中书亲近,而尚书疏外矣”只是说明中书与尚书分工不同并没有体现出中书权力超越尚书,故答案为C。
6.唐太宗一次对侍臣说:“中书门下,机要之司。擢才而居,委任实重。诏敕如有不便,皆须执论。比来唯觉阿旨顺情,唯唯相尚,遂无一言谏诤者,岂是道理?”这表明中书门下的职责之一是( )
A. 匡正皇帝的过失 B.传达、执行皇帝意旨
C.替皇帝草拟政令 D.审批、决策机要事务
解析:选A “诏敕”是指帝王的命令。由材料可知,中书门下可以对皇帝的“诏敕”进行讨伦,并指出不妥当的地方。故选项A正确。
7.(2014·济宁模拟)某历史著作中有如下的描述,其中被遮盖的应是( )
A.兵部 B.枢密院
C.内阁 D.军机处
解析:选B 题眼是唐末以后的军事组织。兵部三省六部制就有,枢密院是宋代分割宰相军权的组织。故正确答案为B。
8.(2014·郑州模拟)据《晋书》记载:“人士流移,考详无地,故立九品之制,粗且为一时选用之本耳。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威,犹有乡论余风。”另据《宋史》记载,“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州都郡正,以才品人,而举世人才,升降盖寡,徒以凭借世资,用相陵驾。”两则材料对九品中正制评价的相同点是( )
A.该制度实行之初能依据人才优劣确定品第
B.该制度选官用人只重门第
C.该制度是士族地主垄断政权的工具
D.该制度具有封闭性、凝固性
解析:选A 从第一则材料“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说明九品中正制不拘爵位;第二则材料“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说明九品中正制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由此可见,两则材料共同点是该制度实行之初能依据人才优劣确定品第。
9.(2014·株洲模拟)吕思勉的《中国制度史》认为:“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及,夫固无如之何。”为解决“前此选举”所带来的弊端,中国封建统治者推出了( )
A.科举制 B.察举制
C.征召制 D.九品中正制
解析:选A 这句话的意思是选官不是根据才能而是根据品评官的评定。结合所学知识,为解决九品中正制的弊端,科举制将读书、考试与做官联系在一起,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10.《明史》记载:“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历晋尚书、保、傅,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材料反映了明朝内阁( )
A.控制了国家决策大权 B.上升为法定的行政中枢
C.权力和地位日益提高 D.阁臣专权超过汉唐宰相
解析:选C 虽然材料提及“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但内阁仍是个侍从(顾问)机构,国家的决策大权仍掌握在皇帝手中,排除A、B、D。材料反映了内阁权力和地位的日益提高,故答案为C。
11.康熙曾创行密折制度,经常指令一些亲近大臣、内务府出差官员如织造曹寅、李煦等人,刺探绅民动向,查访某些官员的言行,留意所在地区雨水、米价,用折子随时秘密奏闻。这些情况说明密折制度( )
A.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B.为皇帝决策提供了信息来源
C.制约了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 D.为巩固统一国家提供了条件
解析:选B 皇帝指令亲近大臣刺探政治动向、经济状况,从而为皇帝决策提供了信息来源。中央政府部门的分工协作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南书房的设立制约了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平定西北少数民族的叛乱,为巩固统一国家提供了条件。故答案为B项。
12.(2014·黄冈模拟)“(清代)军机处值日章京……凡本日所奉谕旨,所递片单,均钞钉成册,按日递添,月一换。凡发交之折片,由内阁等处交还及汇存本处者,每日为一束,每半月为一包……均责成章京检覆无讹,按季清档,月折及各种存贮要件,收入柜中,值日者亲手题封,渭之‘封柜’也”。这说明军机处实质上( )
A.防止了大臣专权 B.强化了君主专制
C.取代了内阁权力 D.扩大了统治基础
解析:选B 材料信息反映了清代军机处实行严格的保密制度。这种保密制度实质上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
二、非选择题(第13题14分,第14题26分,共40分)
13.(2014·南通、泰州、扬州、宿迁模拟)唐朝政治体制的基本格局,奠定了后代官僚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模式。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佗名。
——欧阳修《新唐书》卷四六
材料二 凡有政事,先由中书取旨撰拟诏敕,付门下审议,再由尚书施行;步骤精密……惟是事权分立,往往发生流弊,尤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此实唐代宰相制度之一进步也。
——严耕望《唐代文化约论》
材料三 唐无论社会、经济、选举、交通等,较之西汉,其繁杂程度又何止十倍!旧体制不足以取新社会,于是政务决策则由丞相一人转为中书门下两省合议,谨慎大政之决策在此行政过程中,宰臣与君主有惧不可得而专擅。论者徒就君相权力表面之分划而谓唐制为汉制之退步,恐未得设立制度之真情。
——据孙国栋《唐宋史论丛》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初的中央官制,概述其组织形式。(7分)
(2)据材料二、三,分析唐代官僚机制运行方式的利弊。(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中国古代官僚体制的主要因素。(3分)
解析:第(1)题,从材料第一句即可得出“唐初的中央官制”是三省六部制。第二小问,逐句进行概括,但是不要照抄材料。第(2)题“利弊”依据材料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归类概括。“利”由“步骤精密”“谨慎大政之决策在此行政过程中”“宰臣与君主有惧不可得而专擅”得出:可以减少决策失误,有利于防止权臣专致;对君权也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弊”由“尤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得出:部门互相责难,影响了政府效能。第(3)问“主要因素”从君相矛盾;原有体制的弊端;社会发展,政事增多等角度思考。
答案:(1)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三省长官集体讨论政事;常以其他官吏行使宰相职权;三省分掌宰相职权,相互牵制和监督;尚书省下设六部,分理政事。
(2)可以减少决策失误,有利于防止权臣专致;对君权也有一定的制约作用;部门互相责难,影响了政府效能。
(3)君相矛盾;原有体制的弊端;社会发展,政事增多。
1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尚书本是皇宫内廷秘书,中书依官名论,也即是在内廷管理文件之意,侍中(门下省长官)则是在宫中侍奉皇帝。魏晋时期,皇帝将宰相之权交由这些私属代行……到唐代,则由内廷官一变而为政府外朝的执政官。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元初的行省性质与金朝类似,仍属中央派出机构,设置并不稳定。但随着全国的统一,行省很快转化成了固定、常设的地方大行政区。行省拥有大权,“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百官志七》
材料三 就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言,中央常责令各行省“不详事体轻重,无问巨细,往往作疑咨禀,以致文繁事弊”,要求“除重事并创支钱粮必合咨禀者议拟咨来,其余公事应合与决者,随即从公依例与决,毋得似前泛咨”。
——《元典章》卷四《朝纲一·政纪·外省不许泛滥咨禀》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省”的含义由官禁向中枢的转变体现了什么?(4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元代行省的权力构成。(10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代行省制实施的影响。(12分)
解析:(1)材料一中的尚书、中书、门下从内廷官变为外朝的执政官,这反映三省职能由内政变成了外事。(2)把握材料中的“中央派出机构”、“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等即可归纳。(3)依据材料“除重事并创支钱粮必合咨禀者议拟咨来,其余公事应合与决者”可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地方自主权的发挥等方面分析。
答案:(1)体现:唐代政府对皇室内廷干政的削弱。
(2)构成:中央派出机构演化为地方最高官府;行省具有地方上财政、军事、行政、司法等事权;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3)影响:中央责令地方充分发挥自主权: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创立了一种以行省为枢纽,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