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江苏高考)清前期《望江南百调》唱道:“扬州好,侨寓半官场,购买园亭宾亦主,经营盐、典仕而商,富贵不归乡。”材料反映了( )
A.仕商身份界限完全打破
B.商业发展改变社会风气
C.地方商业均由官员经营
D.政府摒弃传统抑商政策
解析:选B 从题干材料信息主要体现的是:在扬州商人经营盐铁致富,购置房产,不再回归家乡,说明商业发展改变了社会生活和社会风气,故选B。A、C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D与历史史实不符,也在材料中无法体现。
2.(2013·海南高考)唐初征收赋税时,钱币与绢布、粮食并收,财政收入以贯、匹、石等为单位计算;到南宋时,赋税征收以钱币为主体,以“贯”为单位计算。这表明南宋( )
A.商品经济快速发展 B.农业手工业地位下降
C.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D.经济控制逐步加强
解析:选A 据题干,从唐朝到宋代赋税形式的变化,从实物赋税到货币赋税,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A。材料没有涉及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状况,排除B;中国古代一直没有放弃重农抑商,赋税的形式的变化无法体现政策的改变,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经济控制内容,排除D。
3.(2013·重庆高考)宋代文献记载,真宗时,“诏商旅自京[携]便钱至诸州者,所在即给付,无得稽滞。按,太祖开宝三年置便钱务(机构),许民入钱左藏(国库),给以券,于诸州便换。”文中“便钱”是( )
A.自由流通的支票 B.中国最早的纸币
C.国家发行的债券 D.兑换货币的凭证
解析:选D 由材料“入钱左藏(国库),给以券”,可以看出不是自由流通的支票,也不是国家发行的债券,排除A、C;中国最早的纸币是交子,排除B;由此可以判断“便钱”是兑换货币的凭证。
4.(2013·新课标全国高考Ⅱ)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 )
A.中央集权弱化 B.流民问题严重
C.土地兼并缓和 D.自耕小农衰退
解析:选D 宋太祖曾经说过:“富室连我阡陌,为国守财耳”,有鉴于此,宋代采取了“不抑兼并”的措施,其后果必然是导致土地兼并严重,从而导致租佃关系盛行,自耕农经济衰退,可判断D项符合题意;C项表述错误;宋代中央集权空前强化,A项表述错误;材料未涉及流民问题,排除B项。
5.(2013·广东高考)东汉初年桓谭上书说:“(重本抑末)此所以抑并兼、长廉耻也。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货……收税与封君比入。”据此推论合理的是( )
A.东汉初年金融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东汉初年商人与封君勾结,中央集权削弱
C.东汉初年商人经济实力强,桓谭建议厉行重农抑商
D.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基本政策,桓谭描述的现象不存在
解析:选C 据题干材料“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货……收税与封君比入”说的是富商大贾实力与封君一样,“比”是差不多的意思,建议厉行重农抑商,选C项。 “资本主义萌芽”是在明中叶,排除A项;材料没有说与封君勾结,排除B;D项过于绝对。
6.(2013·浙江高考)唐文宗太和六年(832年),宰相王涯上奏:“商人乘马,前代所禁,近日得以恣其乘骑,雕鞍银镫,装饰焕烂,从以童骑,骋以康庄,此最为僭越。伏请切令禁断。”以下对当时商人地位的判断,错误的是( )
A.经济地位优越
B.政治地位低下
C.遭受全社会的鄙视
D.实际上没有自由民的平等地位
解析:选C 材料反映商人当时经济地位提高,A项正确,这与传统重农抑商政策不符,故宰相上奏提出限制商人。C项“遭受全社会鄙视”的说法与史实不符。商人政治地位低,受到很多限制,B、D两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