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独报考
当前位置:中华考试网 >> 高考 >> 广东高考 >> 广东高考语文模拟题 >> 2016届广东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强化训练15

2016届广东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强化训练15

中华考试网  2016-01-2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陈忠实:乡居得静五谷养人

  胡忠伟

  陈忠实话少,不会客套,他说话几乎不用形容词,偶尔一两句玩笑话,会逗乐在场所有人。别人拿他开玩笑时,他那张沟壑纵横的脸上,会现出憨厚的一笑。他生活简单、沉静,一门心思都扑在了创作上;他语言简朴,却总能一语中的。对人生的感悟,他可以用最简单直观的语言来描述:“馍蒸到一半,最害怕啥?最害怕揭锅盖。因为锅盖一揭,气就放了,所以,馍就生了。”

  1942年,陈忠实出生在陕西西安灞桥西蒋村。高中毕业之前,陈忠实也谨慎地为自己谋划着未来,他的打算是:上上策是上大学深造,其次是当兵,再次是回乡村。遗憾的是当年大学招生名额锐减,他落榜了,军营也对他关了门。于是他便只得归去,时在1962年。陈忠实感到了命运对自己的捉弄。完完全全当一个农民,陈忠实显然难以接受。好在他对文学怀有强烈的兴趣。缘于此,陈忠实变得沉静起来。水深了才能沉静,而且沉静之中也许还潜藏着波澜大惊。于是,在乡村当教师、当公社干部之余,他把自己埋进了文学创作之中。

  1965年初《西安日报》发表了他的散文处女作。1973年陈忠实发表第一部短篇小说,以后就每年一部。

  陈忠实大水深藏,一旦地裂土开,才见其汪与洌。1992年接到人民文学出版社高贤均的信,得知长篇小说《白鹿原》即将出版,并有高度之议,他流泪了。后来,这部小说果然获得了茅盾文学奖,版本数种,行世百万册之余,为其他众多艺术形式所使用,计有广播、绘画、泥塑、秦腔、话剧、舞剧等,翻译为日本语、韩国语、越南语。这正是他沉静写作的开花结果。

  《白鹿原》获奖后,陈忠实及时回到了乡下,他避开了热闹和喧哗,在沉静中积蓄着创作的力量,“我现在又回到原下祖居的老屋了。老屋是一种心理蕴藏——新房子在老房子原来的基础上盖成的,也是一种心理因素吧……获得的是宁静。”在一篇散文中陈忠实这样自陈心迹。这是他的生活,也是他的一种心理状态。宁静,从容,甚至还有一些悠闲。

  尽管现在陈忠实已达到“小康”,但他仍保持着先前粗茶淡饭的生活习惯和节俭美德,他常说:“粗茶淡饭、五谷杂粮最养人,衣着朴实最惬意。”陈忠实习惯白天写作,晚上休息。他尊重身体的生物钟,起居有常。写作时,当顺畅地写到一定字数的时候,陈忠实便奖励自己去轻松娱乐一下,要么听秦腔,要么找知己聊天,要么找人“杀”一盘象棋。

  2000年腊月,陈忠实及一批文艺家应邀去外县采风。晚上休息时,主人问明日何时起来,陈忠实随口说:“睡觉睡到自然醒吧。”第二天,主人求他写字,陈忠实写了这句话,但他没有给主人,也没有依主人的要求写得很大挂在宾馆大堂,而是写了小小一幅,并主张挂在房间里。

  有一年“五四”青年节,陈忠实应邀给西安的一些青年谈创作,有读者问他近年为什么没有写小说,他说:“没有写是因为没有感觉,没有关于小说的感觉。艺术上没有新的发现,干脆不要写。”此次谈话不久,他写了《日子》等小说,引起很大反响。《日子》写的是底层农民的“日子”,有底层农民生活的悲辛以及对社会的批判;《作家和他的弟弟》写一个作家的农民兄弟的狡猾与愚蠢,可笑与可哀,触及灵魂,滋味复杂。这些小说都写得简洁、含蓄而精到,作家与他笔下的人物和生活是贴近的,而他的目光又是悠远的,有入乎其内的深刻,更有出乎其外的透视与开阔。我想,这与陈忠实近年一直住在乡下而带来的宁静的心态大有关系吧。宁静,才能产生从容和悠远。

  (摘自2012年9月21日《人民日报》)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陈忠实个性沉静,相貌饱经风霜,生活简单沉静。他的作品语言幽默诙谐,委婉含蓄,往往能一语中的地体现人生感悟。

  B.文学创作须贴近生活的土壤,文学是生活的给予。没有生活的深厚土壤,文学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C.“静水深沉”,文学是沉静者的事业。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过程和陈忠实创作《白鹿原》的经历再一次印证了这个道理。

  D.第一自然段,凸显了陈忠实对文学的沉静态度与忠诚之心,突出了陈忠实能成为杰出作家的外在原因。

  E.陈忠实《白鹿原》终得“开花结果”,只是因为他深知生活的“五谷养人”,接受了那陕西原野的深厚馈赠。

  【答案】BC

  【解析】A项,“作品语言幽默诙谐”在文中未体现,“一语中的地体现人生感悟”的是他的语言,不是“作品”。D项,“外在原因”错,应改为“内在原因”。E项,原因不止一个,此处把“必要条件”当作“充分条件”。

  (2)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陈忠实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陈忠实是一个热爱文学,生活朴实节俭,少客套话,性情沉静、从容的人。“热爱文学”体现在:“一门心思都扑在了创作上”“对文学怀有强烈的兴趣”;“生活朴实节俭”体现在:“尽管现在陈忠实已达到小康,但他仍保持着先前粗茶淡饭的生活习惯和节俭美德,他常说粗茶淡饭、五谷杂粮最养人,衣着朴实最惬意”;“少客套话,性情沉静、从容”体现在:“陈忠实话少,不会客套,他说话几乎不用形容词”“他生活简单、沉静”“宁静,从容,甚至还有一些悠闲”等。

  (3)“好事多磨”。纵观陈忠实的一生,他的人生经历了怎样“多磨”的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出身寒门,考大学落榜,当兵无望;②沉潜乡间专心写作;③散文、小说初次发表;④《白鹿原》获得巨大成功;⑤回乡下积蓄创作力量;⑥发表《日子》等小说,反响很大。

  (4)“乡居得静”,陈忠实的一生深受“静”益。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静”在陈忠实身上的具体体现。联系实际,谈谈这对你有何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静”的体现:①他生活简单、沉静,话少,不会客套,说话几乎不用形容词。②面对命运的捉弄,陈忠实以沉静待之。沉静之中,他努力于自己波澜大惊的未来。③《白鹿原》获奖后,面对荣耀和光环,陈忠实却回到了乡下,避开了热闹和喧哗,在沉静中积蓄着创作的力量。④陈忠实心态宁静,从容,甚至还有一些悠闲。

  启示:①面对生活中的困境,不要抱怨,要学会以宁静之心待之。②文学创作需要“静气”。文学是沉静者的事业,要想在文学殿堂收获成功,就必须有沉静之心。③所谓“静水深沉”,陈忠实《白鹿原》的成功就得益于“乡居得静”。④面对成功,要沉静泰然,坚守自己内心的纯净。(只要扣住文章联系实际来谈,言之成理也可。)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怀念书人倪墨炎先生

  和倪先生的初次相识是在一同去往杭州旅游的大客车上,一路上我都在向他讨教,现代文学史的掌故、旧书店淘书的传奇等等。此后,陆续得到倪先生惠赠的一些签名本新著,也曾到他府上拜访过一次,参观了他收藏的令人艳羡的新文学“善本书”。2006年,当我来到上海人民出版社时,倪先生告诉我正在写一本关于鲁迅的新书。四年之后的2010年,这部将近五十万字的新书《真假鲁迅辨》,终于面世了。

  倪先生探讨鲁迅某些生平大事历史原貌的文章,几乎篇篇都很精彩。当《鲁迅茅盾“致红军信”的探讨》在《文汇报·学林》上发表时,现代文学史专家、善于“打捞”史料的华东师大陈子善教授一口气读完后,很为倪先生的胆量和见识所感动,立刻给《学林》主编打电话,认为这是一篇有创见的学术论文,是十分难得的。倪先生以大量可信的史料,论证了此信不可能经鲁迅(包括茅盾)起草或过目或事先知情,而是由当时在陕北的红军中的一位革命同志起草的,极具说服力。现在倪先生的说法已成为鲁迅研究界的共识。

  《真假鲁迅辨》那本书印得不多,总共印了2700册,其中200册毛边本是被一位收藏家“买断”的,所以真正上市流通的不足2500册,很快就销光了。我曾送了一册给倪先生的“神交”——当时已然九十高龄的蒋星煜先生,蒋老拿着此书便说:倪墨炎写的文章我喜欢看,他在《文汇报》发表的对唐“完全成立”!后来,蒋先生在编选自己的文集时,特地在一篇《唐

  在“辨伪”系列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后,倪先生才正式开始“重写鲁迅传”。因为先要辨伪、扫雷,《大鲁迅传》的编写、出版至少推迟了四年。为了提高效率,年近八十的倪先生“老来学吹打”,第一次用电脑写作整部书,用伊妹儿发稿件。在《大鲁迅传》第一部写作期间,传来了倪先生患病的消息,我总有一种不祥的预感:倪老师的大书也许写不完了!

  今年的炎夏,倪先生又住进了华山医院。在医院里,他最牵挂的自然是已经进入出书“倒计时”的《大鲁迅传》第一部,在即将付刊之前还来电话关照:又发现两处错误,一定要改正!我自然遵命照办。8月12日傍晚,我拿着一本《大鲁迅传》的快样书来到病房,他正在吃晚饭,女儿送来的红烧小排,老爷子吃得似乎挺香,看到新书格外开心,还跟护工得意地说:“这是我的新书,刚刚出来。”那天看他状态蛮好,我有点盲目乐观,以为他可以很快出院了。

  校阅《大鲁迅传》第一部之余,倪先生又逐步将自己的书话作品修订、整合,先编成一本三十来万字的《现代文坛随拾》交给我。正好今年5月我“转会”上海书店出版社,就把这部书稿带到了新单位。书稿的编校过程很顺利。9月2日晚上,我带着美编设计的三个封面样张,再次来到病房请倪先生敲定封面。没想到三周未见,倪先生的身体状况急转直下,他已经吃不下东西,仅靠输入氨基酸补液维持,同时吸着氧气。他只能躺着看东西、跟我说话了。我也想不出说什么话来给他打气,他倒在选定封面后似乎有点兴奋,对我说:第二本书话,今年也能编好给你。我拉着他的手说:好的,我就等您的新稿子。当我离开病房的时候,这会不会是最后一面的念头闪现了,但我实在不敢再想下去了……

  第二天晚上,我把他选定的封面发到微博上,不知内情的朋友肯定以为我又在“老王卖瓜”了,其实我是想为倪先生祈福,只是不便明言。噩耗传来,我虽然已经有了心理准备,但依然觉得心很疼。看到许许多多的识与不识者在转发、评论我那条微博,表达他们对倪先生去世的哀悼之情,我感到温暖。

  倪先生一生,爱书、读书、买书、藏书、编书、写书;他坐拥书城、埋头著述,三十六年间出版了二十多本著作,按照他的分类法,既有《大鲁迅传》《真假鲁迅辨》这样的“精神正食”,也有九本书话这种“精神零食”。他的书,无论“正食”还是“零食”,都不至于使读者“伤食”。这种追求“字字有来历”的书、如此扎扎实实做学问的写书人,今天都是太少了。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  )

  A.作者对倪墨炎极为敬佩,因为倪先生探讨鲁迅某些生平大事的历史原貌的文章几乎篇篇都很精彩。

  B.《真假鲁迅辨》那本书只印了2700册,不是很受读者欢迎。

  C.倪先生生病了,“我有一种不祥的预感”“我有点盲目乐观”“这会不会是最后一面的念头闪现了”,作者层层蓄势,为下面“噩耗传来,我很心疼”做铺垫。

  D.看到许多识与不识的人都在转发、评论我发的微博,表达他们对倪先生去世的哀悼,我得到了很多安慰,稍稍平复了伤痛的心。

  E.作者拿着《大鲁迅传》的快样书来到病房,倪先生格外高兴,这一段作者运用了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

  【答案】AC

  (2)文中写陈子善、蒋星煜对倪墨炎先生的评价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是侧面描写。写善于“打捞”史料的陈子善教授、九十高龄的蒋星煜、对他的看法和评价,从侧面突出倪墨炎先生的胆量和见识,倪先生的说法已成为鲁迅研究界的共识,得到了大家的支持和认同。

  (3)文章从哪些方面介绍了倪墨炎先生的事迹?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有过人的胆量和卓越的见识,善于质疑、辨伪,探讨鲁迅某些生平大事,写《真假鲁迅辨》《大鲁迅传》等。②治学严谨,对自己的作品不断修订,不放过每一处。③孜孜以求,不服老,80高龄学习电脑,用电脑写作,在病房中还坚持工作。

  (4)文章结尾说“这种追求‘字字有来历’的书、如此扎扎实实做学问的写书人,今天都是太少了”,你同意这种观点吗?结合现实谈一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同意,我认为现在像倪墨炎先生这种追求‘字字有来历’的书、如此扎扎实实做学问的写书人很少了。理由:倪墨炎先生有过人的胆量和卓越的见识,善于质疑、辨伪,追求“字字有来历”,他的作品极具说服力,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他治学严谨,不断求索,对自己的作品不断的修改。现代社会有许多人精神浮躁,粗制滥造,为了牟利放弃尊严,放弃求实。(也可以答相反的意见,言之成理即可)

纠错评论责编:xiejinyan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