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2015·广东六校联考]已知具有B基因的狗,皮毛可以呈黑色;具有bb基因的狗,皮毛可以呈褐色。另有I(i)基因与狗的毛色形成有关。甲图表示狗毛色的遗传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B与b基因的本质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狗的毛色遗传说明基因与性状的对应关系是________。
(2)乙图为F1白毛狗的某组织切片显微图像,该图像来自于雌狗,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正常情况下,细胞③正常分裂结束后能产生________种基因型的细胞。
(3)细胞①与细胞②、③相比较,除细胞大小外,最明显的区别是_____________。
(4)F2中,黑毛狗的基因型是________;白毛狗的b基因频率是________。如果让F2中褐毛狗与F1交配,理论上其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B和b基因是通过基因突变形成的,二者的主要区别是碱基对的序列不同。(2)细胞②的细胞质不均等分裂,由此判断该白毛狗为雌性。(3)细胞①是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有同源染色体。细胞②③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和前期,细胞内无同源染色体。(4)由题意可知,狗的毛色由B、b与I、i两对等位基因控制,褐毛狗与白毛狗杂交后代全为白毛狗,所以白毛为显性,受I基因控制,故亲代褐毛狗的基因型为bbii,白毛狗的基因型是BBII,所以F1的基因型为BbIi,F2中出现9种基因型,其中基因型只要有一个I基因就表现为白毛狗,则白毛狗的基因型有6种,即1/16BBII、2/16BBIi、2/16BbII、4/16BbIi、1/16bbII、2/16bbIi,在这些白毛狗中,b的基因频率为1/2;黑毛狗的基因型为BBii、Bbii;F2中褐毛狗的基因型为bbii,与BbIi交配,后代出现4种基因型,表现型及比例应为白毛狗∶黑毛狗∶褐毛狗=2∶1∶1。
答案:(1)碱基对的序列不同 两对基因决定一种性状
(2)图中细胞②(细胞质)不均等分裂 1
(3)细胞①有同源染色体
(4)BBii、Bbii 1/2 白毛狗∶黑毛狗∶褐毛狗=2∶1∶1
11. [2014·北京海淀模拟]在蜜蜂的蜂巢中,有由受精卵发育来的蜂王和工蜂(均为雌性),以及由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来的雄蜂。蜜蜂的附肢有沟(花粉筐)、沟边有毛(花粉刷),自然界的野生工蜂为短毛、浅沟性状的“非富蜜型”。科研人员在自然界中偶然得到极少数具有长毛、深沟性状的“富蜜型”雄蜂,作了如下杂交实验,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组别 母本(♀) 父本() 杂交结果 实验一 非富蜜型 富蜜型 ♀、均为非富蜜型(F1) 实验二 F1非富蜜型 富蜜型 ♀、均为四种表现型且比例为1∶1∶1∶1 实验三 富蜜型 F1非富蜜型 富蜜型,♀非富蜜型
(1)一个蜂巢中的蜂王、工蜂、雄蜂等全部个体构成了一个________。同样由受精卵发育来的个体,由于获得的营养不同,只有一只雌蜂发育为蜂王,其余都发育为雌性工蜂,可见生物的性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同作用的结果。
(2)用________将雄蜂和工蜂的有丝分裂细胞染色,在________下观察并记录有丝分裂中期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则观察到的结果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蜜蜂的长毛、深沟的性状最初是通过________产生的。据实验结果分析,这两对相对性状中________为显性。
(4)由实验二结果可推知母本产生了________配子,说明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的遗传符合________定律。由实验三结果分析,父本产生了________种配子,子代雄蜂均为富蜜型,这是由于它们没有从父本获得________基因。
解析:(1)一个蜂巢中所有的蜂组成一个种群。(2)常用龙胆紫或醋酸洋红对染色体进行染色。因雄蜂和工蜂分别是由未受精的卵细胞和受精卵发育而成的,故雄蜂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是工蜂细胞中染色体数的一半。(3)最初的长毛、深沟性状是由野生型基因突变产生的。由实验一知:短毛浅沟型为显性性状。(4)因雄蜂是单倍体,故只能产生一种基因型的配子,而实验二结果为子代雄蜂有4种表现型,且比例为1∶1∶1∶1,说明亲代雌蜂能产生4种配子且数量相等。即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的遗传符合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实验三中,亲代雌蜂只产生一种基因型的配子,后代雌蜂也只有一种表现型,说明亲代雄蜂只产生一种带显性基因的配子。后代中雄蜂只有隐性类型,说明子代雄蜂并未获得父本的显性基因。
答案:(1)(蜜蜂)种群 遗传(或基因型)和环境因素
(2)碱性染料(或龙胆紫、醋酸洋红) 显微镜 雄蜂染色体数目为工蜂的一半(或工蜂染色体数目为雄蜂的二倍)
(3)基因突变 短毛、浅沟(或非富蜜型)
(4)四种数目相等的 基因的自由组合 一 短毛、浅沟(或显性)
小鼠的皮毛颜色由常染色体上的两对基因控制,其中A/a控制灰色物质合成,B/b控制黑色物质合成。两对基因控制有色物质合成的关系如下图:
(1)选取三只不同颜色的纯合小鼠(甲—灰鼠,乙—白鼠,丙—黑鼠)进行杂交,结果如下:
亲本组合 F1 F2 实验一 甲×乙 全为灰鼠 9灰鼠∶3黑鼠∶4白鼠 实验二 乙×丙 全为黑鼠 3黑鼠∶1白鼠
①两对基因(A/a和B/b)位于________对染色体上,小鼠乙的基因型为________。
②实验一的F2代中,白鼠共有________种基因型,灰鼠中杂合体占的比例为________。
③图中有色物质1代表________色物质,实验二的F2代中黑鼠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
(2)在纯合灰鼠群体的后代中偶然发现一只黄色雄鼠(丁),让丁与纯合黑鼠杂交,结果如下:
亲本组合 F1 F2 实验三 丁×纯合黑鼠 1黄鼠∶1灰鼠 F1黄鼠随机交配:3黄鼠∶1黑鼠 F1灰鼠随机交配:3灰鼠∶1黑鼠 ①据此推测:小鼠丁的黄色性状是由基因________突变产生的,该突变属于________性突变。
②为验证上述推测,可用实验三F1代的黄鼠与灰鼠杂交。若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则上述推测正确。
③用3种不同颜色的荧光,分别标记小鼠丁精原细胞的基因A、B及突变产生的新基因,观察其分裂过程,发现某个次级精母细胞有3种不同颜色的4个荧光点,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结合实验一中F2的性状分离比可判断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两对基因应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还可确定图中物质1代表黑色物质,基因Ⅰ和基因Ⅱ分别代表基因B、基因A,进一步可确定实验一的遗传情况:亲本为AABB(甲)×aabb(乙),F1为AaBb(灰鼠),F2的基因型及比例为9A_B_(灰鼠)∶3aaB_(黑鼠)∶3A_ bb(白)∶1aabb(白),所以实验一的F2代中,白鼠共有3种基因型,灰鼠(A_B_)中杂合体占8/9;实验二中亲本为aabb(乙)×aaBB(丙),F1为aaBb(黑鼠),F2中黑鼠的基因型有aaBB和aaBb两种。(2)纯合灰鼠群体(AABB)出现的黄色鼠(丁)与纯合黑鼠(aaBB)杂交,后代中黄鼠∶灰鼠(AaBB)=1∶1,由此可知丁为杂合子,根据F2代的性状分离比可判断黄色性状是由基因A发生显性突变(黄色突变用基因A+表示)产生的;F1代黄鼠(A+aBB)与灰鼠(AaBB)杂交,所得后代为A+ABB(黄鼠)∶A+aBB(黄鼠)∶AaBB(灰鼠)∶aaBB(黑鼠)=1∶1∶1∶1,若表现型之比为黄鼠∶灰鼠∶黑鼠=2∶1∶1。则说明该突变为显性突变。小鼠丁(A+ABB)的次级精母细胞的基因型为A+A+BB或AABB,荧光标记后应有2种不同颜色、4个荧光点,某次级精母细胞中含有4个荧光点,说明基因数量没有变化,但有3种颜色的荧光说明基因种类发生改变,其原因应该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四分体时期,基因A+和基因A所在的染色单体片段发生了交叉互换。
答案:(1)①2 aabb ②3 8/9 ③黑 aaBB、aaBb
(2)①A 显 ②黄鼠∶灰鼠∶黑鼠=2∶1∶1 ③基因A与新基因所在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