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独报考
当前位置:中华考试网 >> 高考 >> 广东高考 >> 广东高考生物模拟题 >> 2016广东生物一轮复习考点过关练: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2016广东生物一轮复习考点过关练: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_第2页

中华考试网  2015-11-17  【

  2. [2015·滨州模拟]艾弗里将R型肺炎双球菌培养在含S型细菌DNA的培养基中,得到了S型肺炎双球菌,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说明这种变异是定向的

  B. 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属于基因重组

  C. 该实验不能证明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是DNA

  D. 将S型细菌的DNA注射到小鼠体内也能产生S型细菌

  解析:艾弗里实验中将S型细菌中的多糖、蛋白质、脂质和DNA等提取出来,分别加入培养R型细菌的培养基中,结果只有加入DNA时,才能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这说明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是DNA,C错误;该实验的生物变异属于基因重组,生物的变异都是不定向的,A错误、B正确;将S型细菌的DNA注射到小鼠体内,不能实现肺炎双球菌的转化,D错误。

  答案:B

  3. [2015·安庆模拟]一个T2噬菌体的所有成分均被3H标记,其DNA由6000个碱基对组成,其中鸟嘌呤占全部碱基的1/6,用该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共释放出151个子代噬菌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可用含3H的培养基制备标记噬菌体

  B. 该过程共需要6×105个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C. 少数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带有放射性

  D. 子代噬菌体可因基因重组而表现出不同性状

  解析:噬菌体属于病毒,不能进行基因重组,也不能用普通培养基直接制备,A、D错误;虽然亲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带有放射性,但在侵染时蛋白质外壳并不进入细菌体内,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所需的原料均来自于无放射性的细菌,故均无放射性,C错误;由题意,鸟嘌呤占T2噬菌体DNA全部6000对碱基的1/6,即2000个,则在该DNA中,胸腺嘧啶为4000个。151个子代噬菌体共需150份原料,即需要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4000个×150=600000个=6×105个,B正确。

  答案:B

  4. [2015·湖北模拟]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相关的方法与结果正确的是(  )

  A. 若32P标记组的上清液有放射性,则可能原因是搅拌不充分

  B. 未标记的噬菌体在含32P标记的细菌体内复制三次,其子代噬菌体中含32P的个体占3/4

  C. 用含35S的培养基直接培养噬菌体,用以标记35S

  D. 分别用含35S和含32P的培养基培养细菌,再用此细菌培养出带相应标记的噬菌体

  解析:由于实验的误差,如:①感染时间太长,子代噬菌体释放和②离心过早,含32P标记的噬菌体DNA没有进入细菌等原因,都可导致实验上清液中出现放射性,而搅拌不充分,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的噬菌体未与细菌分离,不会使上清液有放射性,A错误;由于DNA复制是半保留复制,原料都来自细菌,所以子代噬菌体中含32P的个体占100%,B错误;噬菌体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所以不能用含35S的培养基直接培养噬菌体,C错误;由于噬菌体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所以要分别用含35S和含32P的培养基培养细菌,再用此细菌培养出带相应标记的噬菌体,D正确。

  答案:D

  5. [2015·湖南十三校联考]下列关于科学家探究“DNA是遗传物质”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给小鼠注射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小鼠不死亡是因为S型细菌DNA加热后变性

  B. 给小鼠注射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和R型活细菌,小鼠死亡,从死亡的小鼠体内可分离出活的S型细菌

  C. 用32P标记噬菌体的侵染实验中,可以通过长时间保温减少上清液的放射性

  D.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也可用14C和18O分别标记蛋白质和DNA

  解析: 给小鼠注射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小鼠不死亡是因为S型细菌蛋白质加热后变性,细菌不能繁殖,A错误;给小鼠注射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和R型活细菌,由于R型活细菌在S型细菌的DNA作用下转化成S型活细菌,导致小鼠死亡,因此从死亡的小鼠体内可分离出活的S型细菌,B正确;用32P标记噬菌体的侵染实验中,长时间保温后,细菌破裂释放出噬菌体,导致上清液的放射性增大,C错误;由于蛋白质和DNA中都有O和C元素,所以不能用14C和18O分别标记蛋白质和DNA,D错误。

  答案:B

  6. [2015·安徽阜阳一中月考]利用两种类型的肺炎双球菌进行相关转化实验。各组肺炎双球菌先进行图示处理,再培养一段时间后注射到不同小鼠体内。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通过E、F对照,能说明转化因子是DNA而不是蛋白质

  B. F组可以分离出S和R两种肺炎双球菌

  C. F组产生的S肺炎双球菌可能是基因重组的结果

  D. 能导致小鼠死亡的是A、B、C、D四组

  解析:从图示实验过程看出,通过E、F对照,能说明转化因子是DNA而不是蛋白质,F组加入了S菌的DNA,可以分离出S和R两种肺炎双球菌,而出现的S肺炎双球菌可能是基因重组的结果。A组经煮沸、D和E组为R菌,均不能导致小鼠死亡,D项错误。

  答案:D

  7. [2015·海淀模拟]科学家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侵染一段时间后搅拌、离心得到上清液和沉淀物,检测上清液中放射性32P约占初始标记噬菌体放射性的30%。在侵染时间内,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接近100%。据此判断不正确的是 (  )

  A. 离心后大肠杆菌主要分布在上清液中

  B. 搅拌使吸附的噬菌体与大肠杆菌分离

  C. 上清液的放射性基本不来自大肠杆菌的裂解

  D. 在噬菌体遗传特性的传递过程中DNA起作用

  解析:离心后大肠杆菌主要分布在沉淀物中,A错误;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的噬菌体与大肠杆菌分离,B正确;根据题干信息“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接近100%”可知,上清液的放射性基本不来自大肠杆菌的裂解,C正确; 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结果检测到上清液中放射性32P约占初始标记噬菌体放射性的30%,可见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进入了细菌,说明在噬菌体遗传特性的传递过程中DNA起了作用,D正确。

  答案:A

1234
纠错评论责编:xiejinyan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