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独报考
当前位置:中华考试网 >> 高考 >> 广东高考 >> 广东高考语文模拟题 >> 2015广东高考语文冲刺专题训练4

2015广东高考语文冲刺专题训练4

中华考试网  2015-04-29  【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至情至性傅斯年

  岱 峻

  一代学人傅斯年,这些年已成学界研究的热点,甚至成为公众讨论的话题。他豪放的外表之下,藏着一颗柔韧的心,有着近乎赤子般的童真。正如胡适所评价的:“他的感情是最有热力,往往带有爆炸性的;同时他又是最温柔,最富于理智,最有条理的一个可爱可亲的人。”

  傅斯年曾致函代理所务的李济:“同仁几全到昆明,大可安定矣。在云南总是‘羁旅之人’理当‘入门而闳禁’。同仁迁移安适,至慰。弟意在昆明可作长久想。所址租地以全租为宜,临大(联大)如建筑,似可入一股……”秋天,傅斯年偕妻子来到昆明,与史语所历史组主任陈寅恪同住靛花巷宿舍。傅家住一楼,陈家住三楼。傅斯年和陈寅恪既是留学欧美的同窗,又是姻亲。为躲避敌机轰炸,人们在楼下空地上挖有防空洞。每次警报一呜,众人争先恐后往楼下跑,傅斯年却拖着肥胖之躯往楼上冲。他担心陈寅恪视力微弱,行动不便,每次总是把陈寅恪搀扶下来,送进防空洞。

  1938年9月28日,昆明再遭轰炸,死伤无数。城里的文教单位又开始迁往郊外。史语所搬迁至龙泉镇,中国营造学社迁往麦地村……人们渴望片刻安宁,开始了安居工程。傅斯年在棕皮营村村长赵崇义的西院租了块种竹笋的地,盖了五间房。落成后,一家三口喜迁新居。1939年1月,傅斯年为爱子仁轨画了一张旅程图,他要年仅四岁的儿子记住逃难的经历。他在图上题:“小宝的一个生日,是在牯岭外公外婆家过的。爸爸在南京看空袭。生下三年,走了一万多里路了!”那时的傅斯年,也许在幻想这个家庭不会再面对分离。

  转眼就是1941年的春瘟时节。3月,傅斯年被送进重庆歌乐山下的中央医院。这次生病,是几年来心力交瘁积劳成疾的总爆发。傅斯年在给胡适的信中谈道:“去年初冬,敝所奉命自昆明迁川南,其时甚为忙碌,又以兼任敝院总干事长之故,更感生活之不安定。今年在二、三月中,五十天内,一连开会五次,长者如参政会之十日,短者不过一日,但属于敝院者,须弟事先准备,又以有各种不如意事,时有暴怒。”住院四个月后,傅斯年回到歌乐山上的家里养病。

  傅斯年在李庄的时候遇到李方桂的儿子和向达的儿子打架,一个五岁,一个八岁。五岁的打不过八岁的,李方桂的夫人就来找向达的夫人,两位夫人争得不可开交。这时候经过的傅斯年看到了,向双方赔礼道歉,连说:“你们两个消消气,都不要吵了,都怨我。”边说还边作揖。傅斯年处理这事看似“低三下四”,但他是为了尊重李方桂、向达两位专家,让他们安心研究,不为家庭琐事分心。

  弟子们见了傅所长,都似老鼠见了猫。马学良写道:“当时我们小辈,晚饭后在田边散步,远远看到傅先生迎面走来,都转身急急奔逃,如果逃脱不了,就会被抓去下棋。其实傅先生心不在棋,意在思考某一学术问题,或天下兴亡大事,不过借棋定神,心有别属。因而常常高举棋子而迟迟不落,令知者感怀,不知者诧异。也有传说他是借机测试,以便了解你的智能和学术造诣。”

  1947年,傅斯年高血压发作,他在妻儿的陪伴下赴美就医。抵美后,傅斯年先生在波士顿伯里军医院治疗。血压正常后,移居新港静养。1948年夏,傅斯年的病情稍见好转,他忽然执意要回国。他的夫人劝他多疗养一阵,他说:“国内要做的事太多,岂可偷闲而安居异国?”

  1948年8月,夫妇俩回到风雨飘摇的中国。

  1948年底,时局日趋危急,傅斯年在南京忧心如焚,旧疾复发,血压猛升,加之感时忧国,情绪极劣。正是在那几天里,傅斯年接到任命前往台湾,接掌台湾大学。

  1950年12月20日下午,傅斯年列席省参议会,回答参议员质询后,竟一头倒地。当晚11时23分,与世长辞。傅斯年逝世时,正在美国读中学的傅仁轨,无钱回台奔丧。

  (有删改)

  1.文章中大量引用传主自己的话,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此题,要明确传记中引用人物的原话的一般作用,即增强作品的真实性,更好地突出人物的形象特点,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便于对人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等。而引用传主的原话,可以直接展现传主的内心世界,这是最主要的作用。

  答案 文中大量引用传主傅斯年的话,有利于直接表现傅斯年的内心世界,突出其性格特点,展现其精神面貌,同时也增强了文章内容的真实性、可读性。

  2.傅斯年为什么喜欢抓弟子陪自己下棋?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一试题难度不大,具体作答时,首先要明确信息区间,即文章的第六段。其次要重点分析这一段的内容,这一段前半部分主要讲傅斯年喜欢抓弟子陪他下棋,弟子们都害怕他这一事实,后半部分主要分析了原因。最后要对这一段后半部分的内容进行归纳整合,用自己的话表述。

  答案 下棋,是傅斯年思考问题的一种方式,他把一些在田边散步的学生抓来与自己下棋,而在下棋的过程中,则借棋定神,对一些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他也可能是在借下棋的机会对学生进行测试,以便了解学生的学术造诣等。

  3.文中通过对傅斯年事迹的介绍,表现了他哪些方面的品质?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这一试题,需要先从文中筛选出傅斯年的事迹,然后体会事件体现出来的人物的精神品质,这样就可以得到准确而全面的答案。文中所写的有关傅斯年的几件事,如敌机轰炸时照顾陈寅恪,给儿子画逃难图,向吵架的双方赔礼道歉,让弟子与他下棋,国家形势危急时回国,去世时他的儿子没有钱回台奔丧等,可以表现出他不同的品质。

  答案 关心他人,心地善良。渴望安宁,珍惜幸福。勤于治学,敏于思考。感时忧国。清廉自守。(答出任意四点即可)

  4.文章开头说傅斯年“豪放的外表之下,藏着一颗柔韧的心”,文章是怎样体现他的“柔韧”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这一试题,需要根据题目要求,对文中能够表现傅斯年“柔韧”这一特点的内容进行筛选,而根据第一段中关于“柔韧”的分析可知,“柔韧”主要指他性格中温柔、善良、尊重他人的一面。在组织答案时.需要注意先对事件进行概括,然后分析这些事件是怎样表现其“柔韧”的。

  答案 傅斯年一家三口在棕皮营村喜迁新居后,他为儿子画了一张旅程图,让儿子记住逃难的经历,并对安宁生活充满了向往。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代学人性格中温柔的一面,也感受到他在亲人面前展现出的真实。傅斯年为了不让向达和李方桂两位专家为家庭琐事分心,安心研究,“低三下四”地劝架,替他们的夫人互相赔礼道歉。这里,我们看到了傅斯年的可亲可爱以及他体贴他人、尊重他人的一面。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黄 楼

  林语堂

  徐州不仅是个大城市,而且地控鲁南,一向为军事要冲。在过去各朝代,徐州四面皆有战事,而今日,徐州仍位于京沪、陇海两条铁路的交会之处。徐州位于黄河故道河畔,南部高山耸立,下有深水急流,在城边流过。

  当年,苏东坡被派往徐州任职。苏东坡到任没多久,洪水到了徐州。王安石以前曾设法疏浚过黄河水道,但是空花了很多银钱,工程竟归失败,而负责工程的人畏罪自尽。这次,黄河是在徐州以北约五十里处决口,淹没了方圆几百里。洪水到徐州城边时,为城南的高山所阻,于是水势继续往上涨,水高一度超过了徐州城内的街道。苏东坡奋不顾身,抢救城池,有几十天不回家过夜,住在城墙上的棚子里,监督人们加固外圈的城墙。有钱的人纷纷逃难,而苏东坡在城门口劝阻他们,以免引起人心惊惶。他说:“我不走,你们最好也不要走。”苏东坡亲自参与了防堵工程的数字计算,在凶猛的洪水势将越过东南外城墙时,他正在忙于加固城基和增加城高。整个防水工程长九千八百四十尺,十尺高,二十尺厚,而完成这项工程,需要数千人之众。苏东坡扑哧扑哧在泥里跋涉,他亲自到军营去见指挥官。因为驻守徐州的禁卫军直接受皇帝指挥,所以苏东坡恳求他们协助。指挥官欣然应允,说:“大人都亲自监工了,我们自然应当尽力。”同时苏东坡在徐州北方派人挖开渠道,试图把洪水引入以前的黄河水道。这次洪水威胁徐州城四十五天。最终,黄河又回到旧水道,往东在靠近海州处入海,洪水开始撤退。

  百姓们欢天喜地,庆幸全城得救,但是苏东坡对临时的堤防感到不满意,修表呈奏朝廷,请求拨款,重建石头城墙,以防患于将来。空等好久之后,苏东坡修改了原定的计划,建议改用坚实的木材加强堤防,不再用石头。皇帝对他的成就特颁圣旨嘉许。次年二月,朝廷拨予苏东坡三万贯,一千八百石米粮,七千二百个人,在城东南建造了一条木坝。在外围城墙上,由于喜爱建筑,苏东坡兴工建造了一座楼,命名为黄楼。后来黄楼一词成了苏东坡在徐州所作诗歌总集的名称。

  神宗元丰元年九月初九,黄楼举行盛大的落成典礼。落成典礼举行时,全城百姓全部前来参加。黄楼耸立于东门之上,高一百尺,楼的形状犹如一个宽广的佛塔。大家一齐登楼,一览四周的景物。那天早晨,偏偏浓雾笼罩。他们往窗外出去,可以看见远处错落的渔村。往近处看,在南方有一个高台,以往用为赛马之地,今已建成一座寺庙。由那座寺庙起,一道一里长的新堤防,顺着东城墙向北伸展。站在黄楼上,可以听到远处波涛澎湃之声,与下面的鹅鸭之声相错杂。最后,苏东坡摆设盛大的筵席,款待来宾。苏东坡写了一篇文章记此盛事,刻之于石,以垂久远。

  苏东坡名气甚大,受人欢迎,不仅因为治河成功,也因为他十分关心囚犯的健康,这是当时为太守者所绝无仅有的。苏东坡亲自视察监狱,并指定医生为囚犯治病,因此犯人的家属对苏东坡非常感激。有些小事,人们只要想到去做,就很容易做,关键是很少有人想去做,而苏东坡就肯去做。比如说,他看见很多官兵沦落为盗匪,因为有一条荒谬的法令,凡是低级军士因公出差,官家不发旅费,而低级军士为了凑够旅费,想各种办法,有的便沦为盗匪。他自己改革了这项陋规。他认为每年节省下一些钱,就可以够低级军士因公出差所用。

  苏东坡以中土鸿儒之冠为远近所知,而文人儒生皆以“夫子”呼之。后来成为宋代有名的诗人、词人,江西诗派的鼻祖的黄庭坚,沉默寡言,有学者风。他没去拜访苏东坡,但是写了两首诗,以万分谦逊的语气毛遂自荐,请求列于苏东坡的门下。他将苏东坡比为高崖的青松,将自己比为深谷里的小草,希望将来能和青松比高。

  那时,苏东坡为整个学术界所景仰。那年九月底,在黄楼有一个盛大的集会,苏东坡坦然谈笑,轻松愉快,极为众人所喜爱。

  5.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开篇介绍了徐州“一向为军事要冲”的地理形势,自然引出了下文对苏东坡的介绍。

  B.王安石花了很多银钱没有治理好黄河水道,致使徐州段的黄河决口,给百姓带来了灾难。

  C.《黄楼集》是苏东坡的诗歌作品集,如此命名,和苏东坡修建的楼台名称有关。

  D.苏东坡在徐州卓有政绩,为了记下自己的这些政绩,苏东坡在黄楼落成之时写下了一篇文章。

  E.林语堂一贯崇尚“闲淡”的创作风格,语言素朴,但他的这篇传记却一反这种风格,语言比较华丽。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B项徐州段的黄河决口和王安石没有治理好黄河水道没有直接关系;D项“为了记下自己的这些政绩”错,苏东坡写文章的目的是记黄楼落成典礼的盛况;E项“但他的……语言比较华丽”错,这篇文章的语言风格依然是素朴。

  答案  AC

  6.这篇传记从哪些方面介绍了苏东坡?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答题时,先要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然后按照要求组织答案。文章第二段写苏东坡治理黄河决口,第三、四段写苏东坡修建木坝和黄楼,第五段写苏东坡关心民间疾苦,最后两段写苏东坡的文学成就。明确了这些,据此概括即可。

  答案  成功治理黄河决口。修建木坝和黄楼。

  关心底层人们的疾苦。文学成就大,为人们所景仰。

  7.文章第二段写苏东坡治理黄河决口时主要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本的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在第二段中,作者写了王安石花了很多银钱没有治理好黄河水道,这和下文写苏东坡成功治理黄河决口形成了对比。同时,文中写了禁卫军指挥官对苏东坡的恳求欣然应允,这从侧面写出了苏东坡的行为感人。

  答案 (1)对比。王安石治理黄河水道和苏东坡治理黄河决口形成对比,有钱的人纷纷逃难和苏东坡坚决留在徐州形成对比。通过这些对比,突出了苏东坡的才华和决心。(2)侧面描写。驻守徐州的禁卫军本来是直接受皇帝指挥的,但指挥官欣然应允苏东坡的恳求,协助他治理黄河决口。这从侧面写出了苏东坡治理黄河行为的感人。

  8.文中写黄庭坚的目的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仔细阅读文本可知,黄庭坚成就卓著,但他却毛遂自荐,请求列于苏东坡的门下,并且自比“小草”,这起到了衬托苏东坡的作用。

  答案 衬托苏东坡在学术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黄庭坚在学术方面也成就卓著,但他却毛遂自荐,请求列于苏东坡的门下,这就更加突出了苏东坡的成就之巨大。

纠错评论责编:xiejinyan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