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1.本题主要考查中世纪西欧的土地制度,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并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答题的能力。由题目中的信息“农家......每周无偿在地主土地上劳作3-4天,以此换取自己土地的使用权”可知此应为盛行于9——13世纪的西欧封建农奴劳役制庄园,故本题应选D项;公元前3100年的埃及处于奴隶社会,土地归法老所有,与题目中的信息“地主土地”不符,故排除A项;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处于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与题目中的信息“农家......每周无偿在地主土地上劳作3-4天”不符,故排除B项;东汉豪强地主的田庄租给农民耕作,与题目中的信息“农家......每周无偿在地主土地上劳作3-4天”不符,故排除C项。
2.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中的信息正确解读的能力。题目中的信息“所立之法......有利于众人”、“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分别体现了“人民主权”和“法律至上”的思想,故本题应选A项;题目中未涉及政府与人民间“签订契约”,也未涉及权利的制约与平衡,故排除B、D两项;梁启超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故C项的表述错误。
3.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的切入点是清末社会生活的变迁。近代社会生活发展方向是多元的,饮食风气的这一趋势与通商口岸商品经济的发展一致,故C项正确;
4.B
解析:国民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实行党内合作。中国共产党重视组织群众运动,忽视革命领导权和建立武装,造成了大革命的失败。故选B。
5.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企业之“近代”的理解能力。本题所考查“近代”的含义,不单是政治上的含义,要从经济范畴(主要从生产力发展水平)上考虑,选项A、B只说明了其产生的时间和原因,选项D说明了其来源,都不是“近代”的本质含义。联系世纪史上关于工业革命的定义,可得出近代资本主义企业之“近代”的含义,选C。
6.C
解析:从材料可获得的信息有:上海执行部存在于1924年2月至1926年1月,当时正处在国共合作期间。北伐战争开始于1926年8月,选C项;A、B两项都是执行部的基本工作;列宁逝世于1924年,孙中山逝世于1925年,纪念活动有可能出现,故C项正确。
7.C
试题解析:据题干提供的时间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这里指的是全盘西化的局限性导致中国近代传统思想文化体系的丧失,故选C。新文化运动中存在着对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偏激化的倾向。A项错误,只学习西方的技术,并未盲目学习外国;B项学习的西方的制度,但是对中国文化并未全盘否定;D项并未“盲从欧美之风”。
8.D
解析:“由人民之合意结契约而成立”体现A项;“人民当有无限之权”体现B项;“能确立法治之主格,以保团体之利益”体现C项。君主立宪无法体现,故选D。
9.B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朱熹与孔子在道观中一同受祭祀,主要是因为朱熹的理学思想规范了社会人群的伦理道德,故选B项。A项是孔子的成就;C项是董仲舒的成就;D项是朱熹的成就。
10.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旨在考查正确评述相关所学的能力。明清时期,通过废除丞相、设立内阁和军机处等举措,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故排除A项,选择B项;明清时期的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机构,无决策权,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故C、D两项的表述错误。
11.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一战的爆发,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1914年6月的萨拉热窝事件成为一战爆发的导火线,即成为“点燃欧洲‘火药桶’的……‘火星’”,故本题应选B项。
12.A
解析:据材料提到,谭嗣同提出侧重“冲绝网罗”,抨击“纲常礼教”;新文化运动时期,激进知识分子也对“纲常礼教”予以猛烈抨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维新派和激进的民主主义者都抨击“纲常礼教”,倡导思想解放推动社会变革,故A项正确。维新派和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没有倡导民主革命,故B项错误。利用传统思想进行社会改良,属于康有为思想的特点,故C项排除。维新派没有倡导民主共和,故D项错误。
13.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有效需求几乎消失主要根源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封建政府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也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所以答案选B。A项错误,因为官办工商业主要是满足官府和皇室,与市场需求无关;C项是原因之一,是B项衍生项;D项不全面。
14.D
解析:
通过解读材料可知,当时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已经出现法律与实际背离的现象,所以选择D项。A项明显错误,重农抑商政策是从政府到民间均通行的思想;B项说法绝对化,在重农抑商政策之下,商业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C项明显错误。故选D。
【名师点睛】在古代历朝统治者无不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商业征收重税,或者商品专营,用来排挤商品经济的发展,但是在实际生产与生活中,商品经济依然有了很大的发展,明显呈现出了官府的政策与官民的认识和行动相背离的现象。不过总的来看,重农抑商政策会致使商人在经商致富后把钱往往投资在土地上,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发展缓慢的原因等也需要掌握。
15.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府干预经济与市场调节都是国家调整经济的手段,二者不能比较作用的大小,故①不符合题意,A项排除;依据材料文字“国家必须有计划和有调节地为经济确定目标并且提出方向性的经济政策原则”可知②符合题意,该思想反映了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故③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20世纪70年代以后混合经济出现,材料信息不能反映④,故③④组合错误,故C项排除;②③④组合错误,故D项排除。
16.D
解析:该题考查基础知识,根据教材即可得知。李鸿章是洋务派代表,故排除A项。康有为是晚期,故排除C项。洪仁玕属于太平天国的人物,故排除B项。故正确答案选择D项。
17.C
解析:根据材料“因为元朝有许衡这样承前启后的大儒,而辽、金却没有,所以尽管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元朝是正统而辽、金不是”可以看出杨维桢把是否传承儒家文化看作政权合法性的标准,故AB正确;杨维桢认为辽、金没有传承儒家文化而不是正统,是对儒家“夷夏”观念的继承和发展,D正确。
18.C
解析:本题要求选择否定项,考查古代中国历代宰相制度演变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代宰相作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政事,故A项正确,排除。唐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故B项正确,排除。宋代设置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C项错误,符合题意。明太祖废宰相,皇权、相权矛盾终结,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故D项正确,排除。
19.C
解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的分析能力。由材料“……1956年底……全部转归国家使用和管理……”可知,当时通过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建立起公有制经济体系,所以答案选C,排除D;材料并没有涉及国营经济,排除A;在1953年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B说法有误,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