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独报考
当前位置:中华考试网 >> 高考 >> 福建高考 >> 福建高考历史模拟题 >> 2017年福建高考历史专题复习(十一)

2017年福建高考历史专题复习(十一)_第3页

中华考试网  2017-03-06  【

12.1987年,苏联通过了一个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方针,正式提出了“加速战略”,规定经济方面的首要任务是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并对经济进行质的改造,将整个国民经济转向集约化轨道。下列属于这一“改造”的措施是(  )

A.用经济管理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

B.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实行计划经济

C.注重发展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

D.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

【解析】选A。依据材料中“加速战略”可知是戈尔巴乔夫改革,戈氏的经济改革主张用经济管理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故A符合题意;B是斯大林时期经济政策;C是勃列日涅夫改革措施;D属于赫鲁晓夫改革措施。

【思维拓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三次改革的缺失和经验教训

(1)缺失:

①赫鲁晓夫改革: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否定,有利于推动对僵化模式的改革,但也造成人们思想混乱,增添改革的阻力。

②勃列日涅夫改革: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做法,忽视了对经济困难的充分认识,阻碍了改革的进程。

③戈尔巴乔夫改革: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中阻力重重;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太快,导致国内局势逐渐失控。

(2)经验教训:

①社会主义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②改革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改革必须走改革开放和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③社会主义改革必须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为宗旨。

④必须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防止个人崇拜。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52分)

13.(2015·晋冀豫三省联考)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 罗斯福政府在大危机的打击下已经认识到如果像前几届共和党政府那样完全让垄断资本自行其是,而不对其过分剥削压迫行为进行限制,如果让工人群众经济政治环境继续恶化,而不提高工人群众的购买力,资本主义的继续运行是不可能的。但是,要实现以上目标,在当时的状况下只有政府才能做到。因此,为了恢复经济,罗斯福政府放弃了自由放任的政策。

——韩冰《有关罗斯福新政时期

劳工立法的研究综述》

材料二 1935年5月6日成立了工程振兴署,实施了一系列公共工程,项目标准是要有使用价值、属于劳动密集类型,为工人提供的工资高于救济标准但低于私人部门的工资水平。在整个新政期间,政府通过兴办工程为包括非熟练工人、毕业的高中生与大学生、失业的艺术家等各种人员创造了各种类型的工作机会约900万个,美国也由此修筑了上千座机场、上万个运动场、800多家校舍和医院等。

——摘编自高世楫、张军扩《罗斯福新政

及对中国的启示》

材料三 美国的病根在于,高筑关税壁垒,“就等于把自己的绳索勒得愈紧”。但罗氏“舍本而求末”,对国际协调无根本诚意,“而国内枝末小节则不惜下九牛二虎之力”“左冲右突,到处碰壁,真是‘张天师捉鬼,反着了鬼迷’”。

——郑林庄《美国往那(哪)里去》(1934年1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政府的政策转变及其实质。(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制定相关“项目标准”的原因及项目安排的特点。(10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材料三的观点。(10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第(1)题,考查政府职能的改变;第(2)题,重点分析解决失业就业问题;第(3)题,分析关税问题对美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答案:(1)政策转变:由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转向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4分)

实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4分)

(2)原因:尽可能多地为失业工人提供就业岗位,避免失业者依赖政府救济,保证私人企业的劳动力供应。(6分)

特点:将克服危机的短期需要与促进经济发展的长远规划相结合。(4分)

(3)材料三看到了美国提高关税最终会给美国带来负面影响,但是材料中“美国的病根在于,高筑关税壁垒”的这一认识是错误的,从根本上讲美国的病根在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另外,未能对美国采取的新政措施的积极性予以肯定。(10分)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联)国家通过农业税(后改所得税)、义务交售、实物支付等方式,拿走了集体农庄很大一部分产品。这种方式实际上带有近乎无偿占有或半无偿占有的性质……使庄员很大程度上失掉了对自己生产成果的物质兴趣。

——包雅玮《评析我国高级社与

前苏联集体农庄之差异》

材料二 人民公社时期中国粮食收购量及其占产量的比重(单位:万吨)

年份 产量 收购 收购量占产量(%) 1958 20 000 5 876.0 29.4 1959 17 000 6 740.5 39.7 1960 14 350 5 105.0 35.6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计划司:

《中国农业经济统计大全》(1949-1986)

材料三 20世纪到福利制度黄金时期的70年代,英国福利开支增长了2.7倍,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4.4%上升到29.4%,1983年,增至占政府财政总支出的38.2%。

——王振华《重塑英国:布莱尔与“第三条道路”》

(1)材料一、二的分配方式存在什么共同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相似背景。列举后来两国为改变这种状况所采取的措施。(10分)

(2)概括材料三中西方国家在分配领域的举措。结合史实分析其背景,并予以简要评价。(10分)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分配制度的认识。(4分)

【解析】第(1)题第一问据材料可知国家从农民、农业领域拿走太多等。第二问背景,回答需要考虑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第三问措施,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苏联为纠正农业集体化存在的弊端而进行了改革,中国为解决农业集体化和人民公社化存在的弊端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第(2)题第一问,据材料三关键信息可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或实行福利制度);第二问背景,回答时需要思考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两个方面,第三问评价,回答时需要一分为二,即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注意材料提供的角度。第(3)题据材料一分析可知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分配制度既能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又能促进经济发展,反之则会阻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答案:(1)问题:国家从农民、农业领域拿走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粮食产量下降。(2分)

背景:资本主义强邻包围,国家安全受到威胁;重点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实行城乡二元体制;通过牺牲农民、农业利益筹集工业建设资金。(4分)

措施:中国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个人的);(2分)苏联进行了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等。(2分)

(2)举措: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或实行福利制度)。(2分)

背景:吸取经济大危机的教训,扩大社会消费,避免经济危机;50-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进入黄金时期,为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提供了物质基础;罗斯福新政提供了成功经验;凯恩斯主义盛行;民主政治发展,政府重视民众生活保障。(4分)

评价:积极:使低收入阶层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有利于消费能力的提高,促进经济发展。(2分)

消极:增加了财政负担;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职工工作积极性。(2分)

(3)认识: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分配制度既能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又能促进经济发展,反之则会阻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不同时期的分配制度能反映时代特征;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成功与否影响稳定。(4分)

123
纠错评论责编:jiaojiao95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