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出自《礼记·中庸》,道为学之道,依次有五:首要博学,海纳百川,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次为审问,刨根问底,吃透精神,认清实质;三为慎思,辩证思考,探求真谛,把握规律;四为明辨,识别是非,分清黑白,判定真伪;五为笃行,践履所学,锲而不舍,成就卓越。
2.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白话解:别人学一次就会了,我还不会!就学他一百次;别人学十次就会了,我还不会!就学他一千次。如果真能照这样子去做,虽然再笨,也会变得聪明,即使再柔弱的人也会变得坚强。(学习,不断地学习,可以改变任何习性,甚至改变任何人!)
3. 原文: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
译文:颜渊喟然叹道:"孔夫子的道理,越仰望越显得高远,越研钻它越显得坚固,看它好像在前面,一忽又像在后面。夫子循着次序一步步诱道我;先教我博学文章典籍,然后要我以礼约束自己的行为。我想停止不学了也不可能,已经用尽我的才力,而夫子的道依然卓立在我的面前,我想再追从上去,但总感到无路可追从上去。"
4. 《论语·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孔子说:"只阐述而不创作,相信而且喜好古代的东西,我私下把自己比做老彭。"
5.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译文】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乡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这段话言简意赅,确切地说明了文与质的正确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高度概括了孔子的文质思想。文与质是对立的统一,互相依存,不可分离。质朴与文采是同样重要的。孔子的文质思想经过两千多年的实践,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极大地影响了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孔子说过:真正君子和谐但却不会苟同,势利小人苟同但 却不会和谐。曾子说:"真正的君子用道义去交朋友,通过交友辅助仁德。"
7. 孟子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解说诗的人不要拘于文字而误解词句, 也不要拘于词句而误解原意。用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这就对了。 孟子强调对诗歌的理解,不能只从字句的表面意思上去看,要从全诗的基本思想出发,去去领会字句的含义。
8.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说话不顺当,事情就办不成。
9.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懂得停下来然后才稳定,稳定然后才能冷静,冷静然后才能平心静气,平心静气然后才能仔细考虑,仔细考虑然后才能有所收获。
10. 《大学》曰: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