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生物高考知识点总结(3)
1、染色体、染色质
染色质:细胞核内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在分裂间期呈丝状。
染色体:在分裂期,染色质高度螺旋化、缩短变粗成染色体。
染色体与染色质是细胞中同一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
2、原核细胞、真核细胞
原核细胞 |
真核细胞 | |
细胞大小 |
小(1~10微米) |
大(10~100微米) |
细胞壁 |
有些无(支原体),成分主要是糖类和蛋白质结合而成的化合物(肽聚糖) |
植物有,成分主要为纤维素和果胶 |
细胞器 |
核糖体 |
有线粒体、叶绿体等多种 |
细胞核 |
拟核,有大型环状DNA分子 |
有成形的细胞核,有核膜、核仁、染色体 |
基因结构 |
有编码区和非编码区,编码区是连续的,无外显子和内含子 |
有编码区和非编码区,编码区是间隔的,不连续的(含外显子、内含子) |
转录和翻译 |
在同一时间和地点 |
转录在核内,时间在前;翻译在质内,时间在后 |
举例 |
细菌(乳酸菌、硝化细菌、根瘤菌、圆褐固氮菌、葡萄球菌、黄色短杆菌等)、蓝藻、放线菌 |
酵母菌、青霉菌、动植物细胞等 |
3、细胞周期、分裂间期、分裂期
细胞周期: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
分裂间期:从细胞在一次分裂结束之后到下一次分裂之前。
分裂期:从这次分裂开始到这次分裂结束。
4、染色体、染色单体、同源染色体、四分体
染色体:染色质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由于高度螺旋化而形成的棒状结构。
在细胞分裂间期,一条染色体经复制后形成由两条染色单体构成的染色体,而染色单体的出现在前期。
同源染色体是指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大小形态一般都相同的两条染色体,其上可存在等位基因或相同基因,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它有联会、形成四分体、分离等行为。
四分体是指联会的每一对同源染色体都含有四条染色单体,其中非姐妹染色单体可发生交叉互换。
5、分裂间期的G1、S、G2特点
G1期(DNA合成前期):是RNA和蛋白质合成旺盛时期,为DNA的合成准备条件。
S期(DNA合成期):是DNA完成复制的时期,也是发生基因突变的时期。
G2期(DNA合成后期):有活跃的RNA和蛋白质的合成,为纺缍丝的形成准备条件。
6、赤道板、细胞板
赤道板:分裂中期细胞 中央与纺缍体的中轴相垂直的平面,类似于地球上赤道的位置,是一个假想的平面。
细胞板:在植物有丝分裂末期,在赤道板位置出现的一个主要由纤维素构成的板状结构,由高尔基体产生,最终形成细胞壁。
7、有丝分裂、减数分裂
有丝分裂 |
减数第一次分裂 |
减数第二次分裂 | |
分裂间期 |
复制一次 |
复制一次 |
不复制 |
染色体行为 |
有同源染色体, 但不配对 |
同源染色体联会、 四分体(交叉互换)、 分离 |
无同源染色体 |
染色体平均 分配方式 |
后期、着丝点分裂为二、染色单体分开 |
同源染色体分离 |
着丝点一分为二, 染色单体分开 |
染色体数目变化 |
2N→2N |
2N→N |
N→2N→N |
DNA的含量变化 |
2C→4C→2C |
2C→4C→2C |
2C→C |
发生时间 |
形成体细胞过程 (如精原细胞) |
形成性细胞过程中 (如精子、卵细胞、花粉粒) |
8、精子、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区别
精子 |
卵细胞 | |
细胞质分裂方式 |
均等分裂 |
不均等分裂 |
产生的生殖细胞数量 |
4个 |
1个卵细胞,3个极体 |
是否变形 |
要 |
否 |
相同点 |
染色体只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 |
9、有丝分裂中、后期;减数第一次分裂中、后期;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
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染色体形态、数目清晰。
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一分为二,染色单体分离,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染色体组也加倍。
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配对的同源染色体的着丝点(四分体)排列在赤道板两侧。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其上的等位基因也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为二,染色单体分离,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染色体组也加倍。
10、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区别
动物细胞 |
植物细胞 | |
纺锤体的形成不同(前期) |
中心体(中心粒)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
由细胞两极发出的纺锤丝形成纺锤体 |
细胞质的分裂方式不同(末期) |
细胞膜从细胞中央向内凹陷,最后把细胞缢裂成两部分 |
细胞中央由内向外形成细胞板,最后把细胞分成两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