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独报考
当前位置:中华考试网 >> 高考 >> 复习辅导 >> 历史辅导 >> 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总结: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总结: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_第2页

中华考试网  2016-09-03  【

  考点58 “斯大林模式”

  基本要求:知道斯大林模式确立的标志;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发展要求:通过对斯大林模式利弊的探讨,总结历史经验,借鉴历史教训,树立改革和创新意识。

  1.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与农业全盘集体化

 

社会主义工业化

农业全盘集体化

背景

①国内:1925年,苏联国民经济基本恢复后,仍是一个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农业国。为了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②国外:在资本主义包围下

①工业发展的需要;

②粮食供应的困难,出现粮食收购危机;

③斯大林的决策

过程

(1)方针提出: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

(2)三个五年计划

①一五计划:1928-1932,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农业国

②二五计划:1933-1937,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③三五计划: 1938年起实施,因卫国战争爆发而被打断

① 方针提出: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

② 开展及其存在的失误

结果

①1937年实现工业化。

②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

到1937年,农业集体化完成

特点

① 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 片面追求高速度。

③ 指令性计划(政府主导)。

④ 追求高积累。

⑤ 比例失调,粗放经营。

① 全盘集体化

② 机械化

③ 强制性

④ 追求高积累。

  2.确立标志: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3.特点 ①政治:高度集权,个人专断,缺乏民主;党政不分,干部终身制、任命制。②经济:高度集中、单一公有制计划经济。统得过死,缺乏活力。③思想:个人崇拜、公式化、行政干预。

  4.评价 (1)历史功绩:①适应了当时国际形势的需要,适应了落后国家求生存求发展的迫切需要。②基本上适合苏联当时国情,开展了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重大成就。 ③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国家政权 ④取得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

  (2)弊端:: ①经济上,长期片面地优先发展重工业,影响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下管理过死,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活力。

  ②政治上,权力过度集中,民主太少,容易滋生个人崇拜,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③文化上,随着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模式的形成,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体制也形成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弥漫于苏联党内外,成为一股社会风潮,损害了文化科学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考点59.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基本要求 :概述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及其影响;概述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主要措施及其影响;概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和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失败原因。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 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2)农业的相对落后;(3)工业领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

  (4)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5)斯大林的逝世。

  2、内容(1)经济

  ①农业(突破口)

  原因:农业发展迟缓是苏联经济的老大难问题,苏联的农业形势已非常严峻,粮食供应严重不足

  措施:a、扩大自主权 b、削减农业税 c、垦荒和种植玉米

  ②工业: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

  (2)政治: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评,平反冤假错案

  3、结果:失败

  4、评价:①积极:赫鲁晓夫的改革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②消极:但是,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体上的规划和科学的试验,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却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5、失败原因 ①. 改革没有结合国情 ②.改革缺乏事实求是的精神,思想上急于求成 ③.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理论上准备不足 ④.改革没有触动高度集中的体制。

  ★ 苏联盛极而衰——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

  1、前期:内容---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上,推行“新经济体制”,对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没有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本政策。影响---工农业有了很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也大为增强,一跃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

  2、后期:过分追求稳定,改革的步伐逐渐缓慢下来,经济发展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

  ★ 莫斯科落日——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解体

  1、改革进程(1)上台之初,经济改革,实施“加速战略”,失败

  (2)1988年后,改革重心转向政治领域

  ①指导思想: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实质是改良的资本主义。造成党内和社会上的思想混乱,这是改革失败的思想根源。

  ②改革方式:推出“民主化”和“公开性”,纵容自由化思想。使党内外各种反对势力乘机崛起。

  ③政治措施: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总统制。从根本上动摇了苏共在国家政治体制中的领导地位。

  2、1991年“八一九”事件:苏联共产党被排挤出政权,苏联国家政权发生了质的变化

  3、苏联解体标志:1991年12月21日《阿拉木图宣言》

  4、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原因

  (1)客观:体制僵化,矛盾深化,阻力很大。

  (2)主观:①经济改革很不成功,引起人民不满 ②政治改革的思想错误严重 ③改革使社会动荡,民族矛盾激化④改革放弃了党的领导,打破了旧的政治体制,新体制没有发挥作用

  【考点释疑】戈尔巴 乔夫 改革和中国改革开放

 

戈尔巴乔夫改革

中国改革开放

背景

体制僵化、丧失活力

体制僵化、丧失活力

指导思想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改革性质

“根本改造我们的整个社会大厦”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目标

全盘西化

调整生产关系,发展生产力

政治前提

削弱、放弃党领导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策略

经济改革失败,过早政治改革

逐步推进,比较稳妥

结果

失败、解体

成就辉煌

  【考点释疑】 苏联的改革和失败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怎样的启示

  (一)社会主义运动史角度:

  1、社会主义是代表生产力发展方向的先进制度、有无比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从苏联工业化中可以看出),但是,社会主义制度刚刚诞生,还不完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改革完善,要防止认识、体制方面僵化。

  2、社会主义没有固定的模式,它的模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关键在于是否切合各国实际,根据在于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

  3、从人类文明进步的规律来看,社会主义最终必须要取代资本主义,但这个过程肯定是漫长复杂、曲折艰难的。既要有坚定的信念,更要有科学的态度。既要防止急于求成的“左”倾冒进、又要防止右倾动摇。

  (二)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角度来看:

  1、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决克服教条主义的照搬照抄和死守教务不思进取,教务主义害死了苏联、教条主义害苦了中国——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2、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三)以执政党的建设角度思考:

  1、真正树立群众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证明对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革命、改革,人民群众是坚持支持的;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改革成功的主要依靠力量,要尊重、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小岗)

  2、要改革干部制度,密切干群关系,密切联系群众。

  3、健全党内民主、监督机制。

  4、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科学执政、依法执政。

  (四)从体制改革角度

  1、从经济体制看,只有计划经济体制不利于发展生产力,要计划和市场相结合;多种所有制并存,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国内市场、国际市场均于重视、防止僵化,不断保持体制活力,不断调整激活。

  2、从政治上,要健全民主法制;健全权力监督制的机制,防止个人集权、个人崇拜。

  3、正确的路线要保持相对稳定。(“一百年不动摇”)

  4、要大胆突破旧体制束缚,广泛借鉴、创新体制。

  (五)改革(成功)策略

  1、要解放思想,树立科学的指导思想2、要正确认识国情,制定切合国情实际的改革策略。

  3、改革要积极稳妥,抓住机遇、深化改革。

  4、要及时解决好改革中出现的矛盾,协调和各阶层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5、及时惩治腐败,排除利益集团阻挠。

  (六)发展战略:

  1、要和平发展。2、要和谐发展(公平正义)人性化。3、可持续发展。

  4、科学发展(科教兴国)科技创新。5、统一发展(国家统一)。

  6、社会主义改革是长期的、曲折的、伟大的,最后胜利是必然的。

12
纠错评论责编:duoduo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book.examw.com

  • 中学英语第一实用阅读阅读精选120篇高考
    ¥31.80
  • ¥32.00
  • ¥39.00
  • 品鉴20年最美满分作文(高考卷)
    ¥29.80
  • ¥3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