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独报考
当前位置:中华考试网 >> 高考 >> 全国高考 >> 全国高考作文真题 >> 于丹解读大多作文题目反映积极的主流引导

于丹解读2013年高考作文:大多作文题目反映积极的主流引导

中华考试网  2013-06-08  【

  2013年高考作文考察一种开放、多元的社会价值观

    我觉得今年的高考作文题跟往年比,变化还是蛮大的。整体潮流来讲,原来语文更多的考察文学性,比如说考察描写、评论层次这些封闭的语文的知识,变成这一次都是在考察一种开放的、多元的社会价值观,我觉得这是最大的变化。也就是说我看到从全国的考题到北京、广州、上海、安徽的这些考题,更多的都在于考察一些不确定性的人的观念。其实我们知道在中学的时候,更多的课本提供的是确定性的标准答案,但是一个大学生,进入大学校园以后,基本上以一个独立的社会公民的视角,要去在多元价值判断的社会里面得自己的观念成长。我想作文其实是一种引导,这一次很多题目都是让人去提倡一种可能性的思维,然后这里面没有一种绝对的是与非,鼓励每一个人把自己真实的想法说出来。

  所以我觉得作文其实也在训练人的真诚,因为在我们小的时候,70年代那时候写作文,都在让人写口号,写空洞的高调,甚至是写批判地大字报。其实我一直觉得,作文对于人来讲,会是他思考方式和他跟社会交往方式的一个很大的导向。

  如果大家能够真诚坦率说出不同的见解,作文的导向能够在观念上去前进一步。所以今年我特别高兴,就是看见很多作文只是在刻意的打破标准答案,提倡多元的思维方式,打破了一种纯文学考察,而走向了更广泛价值观成长,我觉得这是第一个大的变化。

  2013年高考作文有时效性 紧扣当下现象

  第二个大的变化,这一次的题目都是紧扣当下现象的,比如说像考察手机的作文,其实个人移动终端的推出,是一次社会性的革命,带来的便利,每一个人从信息的接受者变为了一个发布者,把话语权的重构者变成了引领者,让我们一瞬间可以无所不知。但是这种科技的进步,就是百分之百没有什么副作用后遗症了吗?大家也看到在一个网络时代里,人的伪信息增加了,人的伪命题增加了,人的忧虑、判断迷惑同比增加了。而人的独立思考这些东西减少了。

  所以爱迪生作为一个科学家,他可能会对这种进步欢呼雀跃,但是作为一个人,也可能会表现出忧思,这就看学生站在科学与人文的角度,怎么分析21世纪的文明结果。

  我们现在参加高考的都是90后,这些孩子他们不仅仅和80后一样是独生子女,而且在虚拟空间成长,人机交流的空间远远多于真实空间的人际交流,他们很熟悉在一个虚拟空间中去做一个英雄,他们了解各种规则技巧,但是在现实中,这些孩子的动手能力,与人交往能力,都不太令人乐观。怎么了解手机,认知这个问题,其实这个题目出的就是一个很当下的,有这种社会性的题目。包括广东的那个题目,问慈善的那个题目,我觉得也很好的,因为慈善是这两年中国议论最多的话题,真正的慈善的意义是什么?财富的价值又是什么?第一户人把慈善看作就是无偿的捐助,所以就接受了。第二户人把慈善看作是有契约的接待,虽然接受,但是过一段会偿还。第三户认为就是施舍,而这个施舍剥夺了他的尊严,所以拒绝。所以说金钱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我们今天本着好心做慈善,也要考虑慈善对一个救助者的后续持续发展,还有就是他这种人格尊严的代价。所有这些,我们的中学生能不能有自己的考量,特别是广东作为一个经济活动非常活跃的大省,他们怎么看待当下的这个命题。

  我今天看了好几个,后面每年都可以,就是那样一种游离的、闭合的题目,不是这样的,今年最好的就是有当下的时效特征。

12
纠错评论责编:sunny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