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独报考
当前位置:中华考试网 >> 高考 >> 全国高考 >> 全国高考历史模拟题 >> 2021年高考历史基础备考练习(四)

2021年高考历史基础备考练习(四)

来源:中华考试网  2020-10-03  【

  一、选择题

  1.曹操在给汉献帝上表论田庄主田畴时说:“畴率宗人避难于无终山,北拒卢龙,南守要害,清静隐约,耕而后食,人民化从,咸共资奉。……畴文武有效,节义可嘉,诚应宠赏,以旌其美。”由此可知,部分田庄在东汉后期(  )

  A.对中央集权构成了严重威胁

  B.起到了维护地方稳定的作用

  C.激化了田庄内部的阶级矛盾

  D.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

  解析:选B 材料表明田畴率领族人在无终山居住,守卫边疆,抵抗外敌,使人民安居乐业,和谐相处,维护了当地的社会稳定,故B项正确;A、C、D三项在材料中皆无从体现,排除。

  2.汉代,朝廷仅允许三公和大将军设置官署并自行任命僚属处理公务。魏晋时期,经朝廷允许,都督和各州刺史皆可设置官署,出现了“虚立军府,动有百数,五等请侯,复坐置官属”的现象。这一现象(  )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加重了地方的财政负担

  C.巩固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D.削弱了世家大族的势力

  解析:选B 材料反映魏晋时期改变了汉代仅允许三公和大将军设置官署的情况,魏晋时期都督和各州刺史皆可设置官署,这样会导致地方僚属势力较大,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A项错误;魏晋时期都督和各州刺史皆可设置官署必然导致官僚众多,加重地方的财政负担,故B项正确;C、D两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3.晋室南迁,衣冠南渡,为了仰仗随司马氏东迁的中原士族,司马皇族极力拉拢世家大族如王姓大族,“王与马共天下”,上层士族通过九品官人法不断掌控朝政,占据高位,寒门庶族只能居于下位,成为门阀政治的代表时期。这反映出当时(  )

  A.豪强大族对政治的影响

  B.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进步

  C.考试选官制度已经确立

  D.选官重视家族经济基础

  解析:选A “王与马共天下”“上层士族通过九品官人法不断掌控朝政”反映了东晋之后,司马家族与地方世家大族之间的关系,体现了豪强大族对国家政治的影响,故A项正确。B、C、D三项在材料中皆无从体现,排除。

  4.南朝时,谱学成为专门之学,士族不精谱学,不能为官,谱学既是吏部选官的依据,也是南朝鉴别庶姓大族冒名顶替、伪造家世的依据。这反映了(  )

  A.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

  B.门阀政治影响谱学发展

  C.士族与庶族矛盾的缓和

  D.重视选拔真才实学人才

  解析:选B 材料并未体现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项;注重家世门第,反映出门阀政治,从而影响着谱学发展,故选B项;士族与庶族矛盾不断激化,排除C项;材料所说谱学成为专门之学,并未体现重视选拔真才实学人才,排除D项。

  5.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尚书省(  )

  A.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

  B.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

  C.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

  D.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

  解析:选D 由材料信息“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说明尚书省在中央与地方行政运行中处于中枢的位置,故D项正确;唐朝三省各有其职责,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材料反映的是尚书省在履行自身的职责,故A项错误;拥有起草诏令制敕权力的是中书省,故B项错误;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

  6.李华《中书政事堂记》:“政事堂者,君不可以枉道于天,反道于地,复道于社稷,无道于黎元,此堂得以议之。臣不可悖道于君,逆道于仁,黩道于货,乱道于刑,克一方之命,变王者之制,此堂得以易之。兵不可以擅兴,权不可以擅与,货不可以擅蓄,此堂得以诛之。”材料说明了政事堂(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制约了君主专制

  C.不利于商业发展

  D.有利于政治清明

  解析:选D 依据材料可知,政事堂可以劝谏君主的无道行为,可以罢免不法臣子,可以诛杀擅自兴兵、私授权力及擅自积累财货的官员。这有利于规范君臣行为和政治清明,故D项正确;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7.唐代台谏分职:谏官之职在谏皇帝,不谏宰相,也不得弹劾百官。弹劾朝廷百官是御史台的职分。谏官之位命在宰相,照唐人习惯,宰相见皇帝讨论政事,常随带谏官同去。遇有皇帝有不是处,谏官即可直言规正。关于唐代台谏制度表述正确的是(  )

  A.台谏分职加强了相权

  B.台谏分离削弱了皇权

  C.标志了官僚制度的成熟

  D.减少了决策的失误

  解析:选D 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台谏分离,各司其职,能够提高行政效率,有利于减少决策的失误,故D项正确;御史台可以弹劾宰相,谏官主要是直言规正皇帝错误,故A项错误;古代皇权至高无上,台谏分职并不能削弱皇权,故B项错误;这一制度并不是官僚制度成熟的标志,故C项错误。

  8.唐代诏敕用黄、白麻纸书写。普通诏敕由中书、门下省用黄麻纸书写,称为“外命”。而“凡拜免将相,号令征伐,皆用白麻”,则不经中书、门下省,由皇帝直接向下传达,称为“内命”。据此判断,“内命”的运行体制(  )

  A.提高了决策的合理性

  B.凸显了皇权至高无上

  C.使宰相相互制约平衡

  D.规避了官吏擅权现象

  解析:选B 根据材料可知“内命”没有“经中书、门下省”,说明没有经过三省程序集思广益,无法保证决策的合理性,排除A项;“内命”“由皇帝直接向下传达”,体现了皇帝独断专行,皇权至高无上,故选B项;既然“内命”不经中书、门下省,说明“内命”与宰相无关,不可能实现宰相相互制约平衡,排除C项;在专制皇权之下,不可能规避官吏擅权现象,排除D项。

  9.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向全社会敞开,但那繁琐的过程,漫长的求学之路,实际上却有利于那些足够财力进行多年的学习和准备的阶层。这说明科举制(  )

  A.阶层的流动性有限

  B.没有改变平民的等级观念

  C.具有封闭性

  D.违背了公平原则

  解析:选A 材料中“繁琐的过程,漫长的求学之路”“足够财力进行多年的学习”说明科举制所需要的过程、时间和财力等限制了普通民众,从而说明科举制对于阶层的流动性有限,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科举制对于平民等级观念的改变信息,故B项错误;科举制是公开选拔,不是封闭选官,故C项错误;科举制比过去选官制度相对公平公正,故D项错误。

  10.据记载,科举制在唐初有进士(诗赋)、明经(儒家经典)、明算(数学)、明法(法令)等科并行同考,而到后来,仅以进士、明经二科为主。此变化(  )

  A.反映了儒学统治地位确立

  B.说明科举较注重行政能力

  C.不利于实用性科技的发展

  D.体现了科举制的日益完善

  解析:选C 儒学的统治地位确立于汉代,故排除A项;科举考试的内容变化为以诗赋和儒家经典为主,不能说明科举注重行政能力,故排除B项;科举制的考试内容发展到仅以进士、明经二科为主,这个变化不利于实用性科技的发展,故选C项;题意主要反映了科举内容的变化,不能体现科举制的日益完善,故排除D项。

  11.隋代史官属于皇帝侍臣,通过忠实履行其职权,记录皇帝的“动作法度”,使当代皇帝畏于死后留下臭名而有所顾忌,更使后代皇帝行为举止有所殷鉴,从而实现其存在的政治意义。这表明隋代史官(  )

  A.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限制皇权的作用

  B.因侍奉皇帝而影响记载史实的客观性

  C.工作认真负责而成为后世史官的典范

  D.因参与政治管理而淡化历史记录职能

  解析:选A 通过题干中隋代史官的作用可知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限制皇权的作用,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2.《唐律疏议·斗讼》“殴伤妻妾”条规定:“诸殴伤妻者,减凡人二等(与凡人比减二等);死者,以凡人论。殴妾折伤以上,减妻二等”。这一规定,本质上反映了(  )

  A.血缘亲疏

  B.男尊女卑

  C.妻妾有别

  D.引礼入

  解析:选D 材料中致妻伤亡者与致妾伤者的不同程度的判罚,体现出在法律基础上注重纲常观念渗透,属于引礼入法的体现,D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血缘亲疏,A项错误;材料并不能体现男尊女卑观念,B项错误;妻妾有别不是材料主旨,C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故唐制遇下诏敕,便先由门下省和中书省举行联席会议,会议场所称为“政事堂”。会议时,中书门下两省长官及侍郎皆出席。……政府的最高机构,则在政事堂。凡属皇帝命令,在敕字之下,须加盖“中书、门下之印”,即须政事堂会议正式通过,然后再送尚书省执行。若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认为违法的,不能为下面各级机关所承认。……在唐代,也并无皇帝不经中书、门下而径自颁下诏书之规定,事实上,唐代也确有不经中书、门下而皇帝随便下命令的。这是中国传统政治制度下一种通融性。因此中国皇帝不致如英国国王般被逼上断头台。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英国“光荣革命”后,内阁会议由英王主持,全部行政权是由国王及其任命的政府大臣来掌握的,这些大臣完全对国王负责。1701年议会通过法案,规定:凡是国王的诏令必须由同意这一诏令的政府大臣签署才能生效。1717年之后,英王不再主持并逐渐不参加内阁会议,开始形成由下院多数党领袖任首相、主持内阁会议的惯例,1721年,沃波尔成为英国第一任内阁首相,英国的责任制内阁开始逐渐形成。

  ——摘编自潘润涵《简明世界近代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政治制度的特点。(10分)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比较唐代政事堂和近代英国责任制内阁制度的异同。(15分)

  解析:第(1)问,注意抓住材料一中的两个省略号分层,据第三层内容可知其特点是皇权之下的分权,从本质上看,唐朝仍然是君主专制的统治;据第二层内容可知其特点有制度设计的程序化和理性化。第(2)问第一小问,由唐代政事堂三省相互牵制与“凡是国王的诏令必须由同意这一诏令的政府大臣签署才能生效”可知唐代政事堂与近代英国责任制内阁都有分权与制衡(监督)的特点,都起到了科学决策和提高行政效率的作用,都含有决策行政的程序性的制度设计(都是制度的创新);第二小问,由材料“在唐代,也并无皇帝不经中书、门下而径自颁下诏书之规定,事实上,唐代也确有不经中书、门下而皇帝随便下命令的”可知政事堂主要是门下省监督决策过程,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通过分化相权加强了皇权。“凡是国王的诏令必须由同意这一诏令的政府大臣签署才能生效。……1721年,沃波尔成为英国第一任内阁首相”可知责任制内阁主要是由议会监督内阁,责任制内阁逐渐分割国王行政大权,进而掌握行政实权,最终国王“统而不治”,保证了一定程度上的资本主义民主

  答案:(1)特点:皇权之下的分权;制度设计的程序化和理性化(或答唐代在君主专制政体下形成了集体决策的局面,君臣关系、中央各部门之间的关系都配合得比较协调,集权、制衡与监督机制不断完善);但从本质上看,唐朝仍然是君主专制的统治。

  (2)相同:都有分权与制衡(监督)的特点;都起到了科学决策和提高行政效率的作用;都含有决策行政的程序性的制度设计(都是制度的创新)。

  不同:政事堂:主要是门下省监督决策过程,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通过分权加强了皇权。

  责任制内阁:主要是由议会监督责任内阁,责任制内阁逐渐分割国王行政大权,进而掌握行政实权,最终国王“统而不治”,保证了一定程度上的资本主义民主。

纠错评论责编:jiaojiao95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