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
1. 阅读郁达夫《故都的秋》中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____不出门去吧,____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____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1) 在文中空白下划线处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正确的一项是(B )。
A.虽然……只要……就 B.即使……就是……也
C.虽然……但……也 D.即使……只要……就
(2) 以下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
A.“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青天”等描写,是从视觉入手,描写北国的秋高气爽和天色清纯。
B.“驯鸽的飞声”,是从听觉角度写秋天的“静”,静中有动,更显其静。
C.“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这“日光”给人明丽灿烂的感觉,使作者感到秋光的丝丝暖意。
D.作者认为牵牛花“淡红者最下”,因为淡红是暖色调,与作者当时的心情、审美追求都不相符。
(3) 作者希望“在牵牛花底”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作为“陪衬”,是因为(D )。
A.只有这样,才能显出牵牛花的勃勃生机,借以表达作者内心的追求。
B.只有这样,才构成一幅完整的图画,秋天的气氛才会显得更和谐。
C.只有这样,才能写出秋天的萧瑟与寒冷,使画面更客观。
D.只有这样,才能让人更加体会到秋的意韵,理解作者“悲凉”的心境。
2. 阅读舒婷诗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完成下列各题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滩上的驳船,把纤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膊;
—— 祖国啊!
我是贫穷,我是悲哀。
我是你祖祖辈辈
痛苦的希望啊,
是“飞天”袖间
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 祖国啊!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窝;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
—— 祖国啊!
我是你十亿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1) 下列诗句节拍标注有误的一项是(B )。
A.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B.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
C.我/是新刷出的/雪白起跑线;是/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
D.——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2) 以下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
A.这首诗的一、二两节是写过去,“我”应当是指旧中国。
B.诗的第三节是写未来,这一节的内容实际是对祖国新面貌的展望。
C.这首诗全诗都用现在式,给读者浑然一新的感觉,又给人以强烈的现实感。
D.诗的前两节是铺垫,至第三至进入高潮,第四节全诗在高潮声中结束。
(3) 关于这首诗的体裁,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 )。
①自由体新诗 ②现代格律诗 ③叙事诗 ④抒情诗 ⑤哲理诗 ⑥近体诗
A.①④ B.①③⑥ C.①④⑥ D.②④⑥
3. 阅读鲁迅《药》中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西关外靠着城根的地面,本是一块官地;中间歪歪斜斜一条细路,是贪走便道的人,用鞋底造成的,但却成了自然的界限。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刑和瘐毙的人,右边是穷人的丛冢。两面都已埋到层层叠叠,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的馒头。
这一年的清明,分外寒冷;杨柳才吐出半粒米大的新芽。天明未久,华大妈已在右边的一坐新坟前面,排出四碟菜,一碗饭,哭了一场。化过纸,呆呆的坐在地上,仿佛等候什么似的,但自己也说不出等候什么。微风起来,吹动他短发,确乎比去年白得多了。
小路上又来了一个女人,也是半白头发,褴褛的衣裙;提一个破旧的朱漆圆篮,外挂一串纸锭,三步一歇的走。忽然见华大妈坐在地上看他,便有些踌躇,惨白的脸上,现出些羞愧的颜色;但终于硬着头皮,走到左边的一坐坟前,放下了篮子。
那坟与小栓的坟,一字儿排着,中间只隔一条小路。华大妈看他排好四碟菜,一碗饭,立着哭了一通,化过纸锭;心里暗暗地想,“这坟里的也是儿子了。”那老女人徘徊观望了一回,忽然手脚有些发抖,跄跄踉踉退下几步,瞪着眼只是发怔。
华大妈见这样子,生怕他伤心到快要发狂了;便忍不住立起身,跨过小路,低声对他说,“你这位老奶奶不要伤心了,——我们还是回去罢。”
那人点一点头,眼睛仍然向上瞪着;也低声吃吃的说道,“你看,——看这是什么呢?”
华大妈跟了他指头看去,眼光便到了前面的坟,这坟上草根还没有全合,露出一块一块的黄土,煞是难看,再往上仔细看时,却不觉也吃一惊;——分明有一圈红白的花,围着那尖圆的坟顶。
他们的眼睛都已老花多年了,但望这红白的花,却还能明白看见。花也不很多,圆圆的排成一个圈,不很精神,倒也整齐。华大妈忙看他儿子和别人的坟,却只有不怕冷的几点青白小花,零星开着;便觉得心里忽然感到一种不足和空虚,不愿意根究。那老女人又走近几步,细看了一遍,自言自语的说,“这没有根,不像自己开的。——这地方有谁来呢?孩子不会来玩;——亲戚本家早不来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他想了又想,忽又流下泪来,大声说道: ——
“瑜儿,他们都冤枉了你,你还是忘不了,伤心不过,今天特意显点灵,要我知道么?”他四面一看,只见一只乌鸦,站在一株没有叶的树上,便接着说,“我知道了。——瑜儿,可怜他们坑了你,他们将来总有报应,天都知道;你闭了眼睛就是了。——你如果真在这里,听到我的话,——便教这乌鸦飞上你的坟顶,给我看罢。”
微风早经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周围便都是死一般静。两人站在枯草丛里,仰面看那乌鸦;那乌鸦也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
(1) 对文中划线句子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
A.这是一个比喻句,本体是“两面都已埋到层层叠叠”的丛冢。
B.这句话不仅写了坟冢之多,而且暗示了死亡之因,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
C.此处有嘲弄阔人家的意思,将其享乐祝寿讥讽为走向坟冢而死亡。
D.这个比喻用“坟冢”和“馒头”分别作本体和喻体,含有更深的寓意:死囚的荒坟与穷人的丛冢毗连,献出鲜血的夏瑜与吞食人血的小栓先后都未逃脱这土馒头的归宿,他们的坟堆,标着他们成了吃人者肉筵席上的一分菜肴。
(2) 对这个女人“现出些羞愧的颜色”的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
A.儿子是因“造反”被“官府”杀头的,不是“良民”。
B.看见华大妈上坟早,自己来得迟了。
C.认为自己衣衫褴褛,老态龙钟,实在不好意思。
D.认为儿子从事正义事业,自己却对儿子不理解,未能解救儿子。
(3) 对“那老女人徘徊望了一回,忽然手脚有些发抖,跄跄踉踉退下几步,瞪着眼只是发怔”分析正确的一项是(B )。
A.她徘徊观望,发现华大妈在看她,所以忽然手脚有些发抖。
B.她发现儿子坟上有一个花圈,不知花圈所蕴含的深意,反而以为这是屈死的儿子显灵。
C.华大妈发现别人的坟上有一个花圈,而自己儿子坟上没有,显得紧张。
D.夏四奶奶看到一只乌鸦,认为是不祥之兆,显得紧张。
(4) 夏瑜的坟上“分明有一圈红白的花,围在那尖圆的坟顶”,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A.突出夏瑜的革命精神,表现了作者对烈士的崇敬和痛悼。
B.暗示革命火种是扑不灭的,表现作者对烈士的悼念,冲淡坟场悲凉肃杀的氛围。
C.以夏瑜的死与华小栓的死作对比,说明夏瑜之死的悲壮。
D.对烈士的慰籍,说明革命火种不会被扑灭,表现作者对群众的觉醒寄予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