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独报考
当前位置:中华考试网 >> 高考 >> 全国高考 >> 全国高考语文模拟题 >> 2019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2019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一)_第3页

中华考试网  2018-12-13  【

  参考答案

  1.【答案】B(lán,dòng,hèng。A.xī,chàn/qiān, jué;C.yì,xún/ xùn, bó;

  D.zhào/ zhǎo, dú/ shú, guān /guàn)

  2.【答案】 D(倒买倒卖:用低价买进,高价卖出,从中非法牟利。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3.答案C。(A.成分残缺。“揭示”前缺主语,可在“撰写”后加“的”。B.语序不当。“首次”放在“成功”前。D. 搭配不当。“众多”不能修饰“业界”。)

  4.【答案】 C(抓住关键词“文艺复兴期间”,后面应接“当时”,可排列④⑥;“由”、“更由”到“又因”,“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可排列①③②;最后⑤句是总结,照应①句。再根据句子之间的内容关系,可确定最恰当排序。)

  5.【答案】C(偏僻的小道)

  6.【答案】C(表转折,却;表递进,并且。A.介词,用;B.代词,他的;D.助词,吗。)

  7.【答案】D(定语后置句;其他都是省略句,省略介词“于”。)

  8.【答案】B(“到定海去谋划防御事务”有误,应为“镇海”)

  9.【答案】

  (1)我的弓拉力六石重,你却能拉开射中,应当放弃读书仕进而成为武将,一定会完成我的志向!

  (“挽”“其”各1分,大意1分。)

  (2)当时葛公(正在)田间监察耕种,接到书信告知母亲太夫人,便出发赴任。

  (“督”“白”各1分,大意1分。)

  (3)英夷果然再犯定海,攻打竹山门,失败逃走,第二天偷袭东港浦,都被击退。

  (“复”“走”“窥”各1分,大意1分。)

  10.【答案】(1)行为方面:①爱花;②饮酒;③雅聚。性情方面:④有闲情逸致;⑤情趣高雅;⑥随性。

  (以上六点,答到两点给1分,三点给2分,分析1分,共3分)

  见下首句直接紧扣“醉”字来写,这是双重的醉,既写为甘美一酒的醉,又暗喻为艳丽的花的醉。次句进一步写“醉”态,写作者迷花醉酒而不觉倚树。第3句写酒醉醒后之意,第4句“赏”字,既写出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流连之情,也写出了作者最后的陶醉,是更深一层的“醉”。故本诗诗眼为此字。

  (任何一种解释都可。解释意思1分,理由1分,情感2分)

  11.【答案】(1)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2)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3)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4)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3分。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或漏字、多字则该空不给分。多选只按前3题给分。)

  12.【答案】A C(B. 曹植的话只是说明扬雄、司马相如的作品“读起来颇感困难”,并不能说明他不喜欢这样的作品。D.文中说“批评史上,对白居易诗歌通俗化倾向评价往往是褒贬参半”,并非“得到更多人的赞赏”。E.应该是“一些批评家”。)

  13.【答案】C(这一句讲的是使用词语的问题,与“用典”无关。)

  14.【答案】指的是同一对象在不同时代(时期)可以有不同的雅俗认识。

  (“同一对象”1分,“不同时代(时期)”1分,“不同的雅俗认识”1分,整体表述1分。)

  15.【答案】①在中国古典美学史上,雅俗的表现是复杂的、多样的。②在文学史上,与过分求雅相反也有刻意求俗的现象。③一些批评家把绝对化的文雅作为评价作品的唯一标准。④在文学批评史上既有针对某种特定对象历时性变化的批评,又有面对不同对象共时性的比较批评。

  (每点1分。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16.【答案】小说通过刻画一群以火龙驹为代表的战马的遭遇和悲惨结局,写了一幕令人惊心动魄的悲剧。小说既讴歌了动物的聪明、坚贞和美好,又提示了人类的自私、自利和狡诈,内涵深刻,引人深思。

  17.【答案】①人们被马群跳崖的壮烈场面所震撼。②人们被马群的英勇行为所震撼。③人们充满占有欲望的灵魂因显得丑陋而被震撼。④人们自己因在马群面前显得渺小而感到震撼。

  (答到一点给2分,两点2分,三点5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18.【答案】答案要点:①尽职尽责。②重情义。③追求自由。④敢于反抗。⑤富有号召力。⑥聪明机智。⑦执着。⑧勇敢。

  (每点1分,答到3点以上给4分,分析2分,共6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19. 【答案】要点:①尊重他人。②维护国家尊严。③顽强。④热爱祖国。⑤注重礼节。⑥懂得感恩。⑦诚信守义。

  (列出三种给1分,结合现实1分,认识和理解2分。)

  20. 【答案】①亲自出席学位接受仪式。②举行家宴款待加拿大客人。③写信致谢北京饭店服务工作人员。④为《韬奋手迹》一书题写书名。⑤安排家宴酬谢医护人员。

  (每点1分。)

  21.【答案】“选择葬在上海万国人民公墓”合理,文章处处写出了宋庆龄始终把自己当成一个普通的国民,把自己放在人民之中的高尚品质。“在她的心里,从来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而选择万国人民公墓,符合她的这种精神品质,也体现了她的价值追求。

  (观点1分,结合文意2分,理由2分,表述1分。如果选择“在南京中山陵与孙中山合葬”,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2.【答案】示例一:①尊重自然顺应自然。②生活主张适度消费。③重视发展循环经济。

  示例二:①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②崇尚精神生活的享受。③注重资源的循环利用。

  (先从“人与自然、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三个角度提炼出工业文明的三个特征,然后结合学者观点的提示,反向提出“生态文明”的特征。)

  23.【答案】

  24.【作文命题意图】

  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人们的信息交流越来越便利,也越来越快捷。但是只要我们打开网络,论坛、Q群、贴吧、微博等等,可以看到到处都充斥着带着不同情绪的观点和见解,口水战遍地都是,谩骂声不绝于耳,奥运出现了虚假对抗,而爱国则变成打砸抢事件,国人在语言的狂欢中获得一点点发泄的心理快感,让人感觉到整个社会变成了情绪宣泄的海洋。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但灿烂之下,也藏有顽固的劣根。中国传统的思维特征是直觉思维,喜欢整体感知,重经验感觉,它的运行往往不是靠逻辑推理,而是靠思维中断时的突然领悟和全体把握,它不是以概念分析和判断推理为特点的逻辑思维,而是依赖特殊情境下的心灵感悟,因此中国人的思维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使思维按照主观情感需要所决定的方向而发展,思维的结果也因此往往是情绪的宣泄或心灵的疏导,而不是逻辑的推理或事理的推衍。正是在这种传统思维方式的延续中,中国人一向欠缺理性思维、理性主义和理性精神。

  于是人们呼吁中国人要“张扬理性”。

  相比较而言,西方一直有理性主义的传统,尤其是文艺复兴以来,西方的理性思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他们重视概念、判断和推理,喜欢思辨,追求科学,他们运用理性思维,推动了整个社会的飞速发展。但是,随着理性主义的扩张,人们很快就对其进行了深刻反思和批判。许多哲学家、艺术家发现,人们推崇理性至上的代价是迷失了自己的生命本真,于是人们开始从理性的迷梦中走出来,希望超越理性,超越形而上学的理性独断,进而回归到人的本真的存在中来,于是又出现了反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他们从人的存在出发,反对理性至上、理性万能的神话,强调从整体上理解人的命运、人的生活、人的价值。

  这样一来,一方面我们呼吁理性,一方面我们又要抵制理性。

  “理性”成了我们生活世界的矛盾体,也因此造成了我们充满矛盾的生活世界。

  作为高中生,理应积极融入时代潮流,高度审视社会发展,同时也应积极发展自己的思辨能力,提高认识和理解问题的水平。

  在这种背景下,将“理性”这一充满思辨性的话题命制成作文题,筛选了三个材料,作为作文材料,一是理性的辞典解释,二是理性的褒扬,三是理性的批判。三个材料,恰好较为全面地阐释了“理性”的内涵和矛盾性,这给了学生思考的一根引线,借此希望能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本道题既切合了时代发展的特点,又指向了思维能力的要求,符合高考作文的考纲要求。

  附1:刘学锴《李商隐<花下醉>赏析》

  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

  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

  如诗题所显示的,这是一首抒写对花的陶醉流连心理的小诗。

  首句“寻芳不觉醉流霞”,写出从“寻”到“醉”的过程。因为爱花,所以怀着浓厚的兴味,殷切的心情,特地独自去“寻芳”;既“寻”而果然喜遇;既遇遂深深为花之美艳所吸引,流连称赏,不能自已;流连称赏之馀,竟不知不觉地“醉”了。这是双重的醉。流霞,是神话传说中一种仙酒。《论衡》上说,项曼卿好道学仙,离家三年而返,自言:“欲饮食,仙人辄饮我以流霞。每饮一杯,数日不饥。”这里用“醉流霞”,含意双关,既明指为甘美的酒所醉,又暗喻为艳丽的花所醉。从“流霞”这个词语中,可以想象出花的绚烂、光艳,想象出花的芳香和情态,加强了“醉”字的具体可感性。究竟是因为寻芳之前喝了酒此时感到了醉意,还是在寻芳的过程中因为心情陶然而对酒赏花?究竟是因迷于花而增添了酒的醉意,还是因醉后的微醺而更感到花的醉人魅力?很难说得清楚。可能诗人正是要借这含意双关的“醉流霞”写出生理的醉与心理的醉的相互作用和奇纱融合。“不觉”二字,正传神地描绘出目眩神迷、身心俱醉而不自知其所以然的情态,笔意极为超妙。

  次句“倚树沉眠日已斜”进一步写“醉”字。因迷花醉酒而不觉倚树(倚树亦即倚花,花就长在树上,灿若流霞);由倚树而不觉沉眠;由沉眠而不觉日已西斜。叙次井然,而又处处紧扣“醉”字。醉眠于花树之下,整个身心都为花的馥郁所包围、所浸染,连梦也带着花的醉人芳香。所以这“沉眠”不妨说正是对花的沉醉。这一句似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迷花倚石忽已暝”句化出,深一层写出了身心俱醉的迷花境界。

  醉眠花下而不觉日斜,似已达到迷花极致而难以为继。三、四两句忽又柳暗花明,转出新境──“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在倚树沉眠中,时间不知不觉由日斜到了深夜,客人已经散去,酒也已经醒了,四周是一片夜的朦胧与沉寂。在这种环境气氛中,一般的人是不会想到赏花的;即使想到,也会因露冷风寒、花事阑珊而感到意兴索然。但对一个爱花迷花的诗人来说,这样一种环境气氛,反倒更激起赏花的意趣。酒阑客散,正可静中细赏;酒醒神清,与醉眼朦胧中赏花自别有一番风味;深夜之后,才能看到人所未见的情态。特别是当他想到日间盛开的花朵,到了明朝也许就将落英缤纷、残红遍地,一种对美好事物的深刻留连之情便油然而生,促使他抓住这最后的时机领略行将消逝的美,于是,便有了“更持红烛赏残花”这一幕。在夜色朦胧中,在红烛的照映下,这行将凋谢的残花在生命的最后瞬间仿佛呈现出一种奇异的光华,美丽得象一个五彩缤纷而又隐约朦胧的梦境。诗人也就在持烛赏残花的过程中得到了新的也是最后的陶醉。夜深酒醒后的“赏”,正是“醉”的更深一层的表现,正如姚培谦所说,“方是爱花极致”(《李义山诗笺注》)。清人马位说:“李义山诗‘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有雅人深致;苏子瞻‘只恐夜深花睡去,高烧银烛照红妆’,有富贵气象。二子爱花兴复不浅”(《秋窗随笔》)。“雅人深致”与“富贵气象”之评,今天我们也许有所保留,而归结。地到“爱花兴复不浅”,则是完全确切的。

  原载:《唐诗鉴赏大辞典》

  附2:文言文译文

  公讳名云飞,姓葛,浙江山阴县人。他的父亲葛承升,任江南长淮卫的千总官,被授予武略都尉头衔。葛公幼年读书成为童生,到郡城去参加科举考试,听到母亲生病,放弃考试回家。父亲武略公曾带领家人十几人骑马出去打猎,回头对葛公说:“弓箭是男儿的事情,你会使用它吗?”葛公拉开弓箭,六箭都射中目标。武略公高兴地说:“我的弓拉力六石重,你能拉开射中,应当放弃读书仕进而为武将,一定会完成我的志向!”葛公下跪接受父命。

  葛公三十岁,中嘉庆二十年科考武举人,道光三年科考成为武进士,担任营守备一官,五次升迁成为定海镇总兵。遭逢父亲的丧事,离开官职一年,浙江巡抚乌尔恭额重新奏请任命葛公代理定海镇总兵一职。等到英国兵船突然占据了定海县城,巡抚乌尔恭额先发现,急速送信要葛公到镇海,谋划防御。当时葛公正在田间耕种,接到书信告知母亲太夫人,便出发赴任。

  葛公到了镇海,请求出动所有有力部队扼守在金鸡、招宝两山之间,召集定海溃散兵士,在海上进行大检阅。葛公回来后与寿春镇总兵王锡朋、处州镇总兵郑国鸿,一同去收复定海城。七月,英夷袭击厦门,葛公听到消息,立刻书面报告省府:土城防守单薄,筱峰岭背面靠海有偏僻小路,应该增加大炮及用兵营船只防备敌人从水面剿袭。上级又固执不同意。

  八月二十日,英夷果然再犯定海,攻打竹山门,失败逃走,第二天偷袭东港浦,都被击退。

  八月二十七日,天有大雾,英夷开始全军逼近土城,葛公倚城斜着眼睛察看左右,听到风帆海水声,隐约分辨得出敌船将靠近土城,发炮将他们击沉。英夷分路进攻筱峰、竹山门。筱峰没有炮,英夷众军抢偏僻小路冲下来,攻破竹山门,从背后逼近土城。葛公手捧四千斤大炮回头攻击他们,敌兵血流成渠。敌军拼死前进,葛公带领部下二百余人,手持刀械徒步战斗。英军头子安突得手执大绿旗指挥士兵进攻,遇上葛公,葛公骂道:“逆贼!最终还是要弄脏了我的刀!”把他杀掉。刀断了,又拔出随身的两把佩刀,冲入敌阵中,到了竹山门,正要仰头登山,敌兵刀劈葛公脸,把脸砍去一半,鲜血淋漓,葛公径直登入敌军猛烈击鼓处,却有炮自背后攻击葛公,洞穿胸部如碗一般大,前后枪弹如雨而来,受伤数十处,于是牺牲。

123
纠错评论责编:jiaojiao95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