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素养,综合应用
2018高考全国II卷语文试卷评析
学而思高考研究中心 郝兆源 刘强
一、总体评价
2018年全国高考试题的命制,严格遵循教育部修订颁布的《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语文》,既体现新《考试大纲》的精神,同时又尽量保持与往年的衔接照应,以体现语文的“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优势功能。在命题思路上,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立场;在考察内容上,以古今优秀作品为载体,蕴藏着丰厚的历史人文因素;在考查形式上,体现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的考查导向。
二、试题分析
第一大题
第一大题为现代文阅读,分为论述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三个部分。与2017年保持一致,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都是必考。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重点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原文论证以及综合文中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阅读材料摘编自袁梦倩《“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一文,体现对大数据时代保障个人权利的反思,适合高中毕业水平考生的阅读和理解。3道题考点各不相同且指向明确,第1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第2题考查分析原文论证的能力,第3题考查综合文中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文学类文本阅读重点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综合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阅读材料是老舍的小说《有声电影》。作为人民艺术家、语言大师,老舍的作品接地气,具有通俗晓畅而又幽默风趣的语言特色,选篇充分体现了这些特征。第4题作为客观题,考查的综合性较强,涉及到文章内容的理解,也涉及到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第5题考查文章内容的分析综合;第6题考查幽默这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本题为实用类文本阅读,它是包含图表在内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本题目的文本注重真实性和实用性,要求学生能够了解文体的基本特征,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原文内容。实用类文本阅读的目的性非常明确,文本材料总要基于一定的逻辑进行谋篇布局。学生在阅读时,应该认识到文本背后的逻辑架构,对其行文内容进行分析。
本试题的材料内容围绕“中国创新实力提升背景下的知识产权”这一主题展开,材料一来源于中国知识产权报社论:《播撒创新种子,守护创新中国》,主要介绍了知识产权对于中国实现创新的重要性:现阶段创新的关键点是保护好知识产权;材料二来源于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中心《2017年中国专利调查报考》,呈现的形式为表格,在这份表格中,考生不仅要看出社会总体专利侵权比例降低带来的全民知识产权意识的增强,同是也要分析出其中的原因:国家对于知识产权维权行为的支持与保护;材料三同样也是一篇中国知识产权报的社论文章,主要表达了高校知识产权转化为科技专利对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材料四则反映了高校知识产权转化为科技专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四组材料简明精练,行文条理清晰,总体上通俗易懂,适合高中毕业生水平考生的阅读和理解。其中7、8题作为客观选择题,只需要准确把握材料内容即可,而第9题则需要考生掌握社科类文本材料信息筛选与概括的能力。
第二大题
第二大题为古代诗文阅读,分为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和名篇名句默写三个部分。
(一)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包括4道小题。关于王涣的这段文字选自《后汉书·循吏列传》,原文篇幅较长,仅关于王涣的内容就有800余字,考题根据需要做了一定删节。本次重点考查了文言虚词“而”的多种用法和由“为”引导的介宾结构中宾语省略的问题,还考查了中国古代避讳、刑狱方面的知识以及“狱”、“文理”等古今异义词。从整体看,这段人物传记属于典型的循吏传文写作,重点十分突出。翻译题相对来说比较考验学生功底,但也在高中生的掌握范围之内。
(二)古代诗歌阅读
本诗是陆游描绘自己草书创作的诗篇,原诗六联,考题节选了前四联。本题延续了过去全国卷乐于考查诗歌结构的特点。全诗以酒和书为核心,描绘了“醉后草书、书罢复饮”的快意场景。但是内中隐含了报国无门,只能以酒和笔为金鼓刀槊聊以自慰的心境。前后两处写酒,所蕴含的情感不同,结构上彼此呼应,对标题有所照应。“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本诗好,本题亦佳。
第三大题
第三大题集中测试考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由3道选择题和2道主观题组成。该大题与2017年相比,题量相同,赋分总体相同。
值得注意的是,17、18、19三道题的组织方式和往年相比发生了重大的变化,2017年全国卷的三题各自独立,分别考察词语运用、语法语病和语言得体问题。而2018年全国卷三题则由一篇短文组织起来,要求考生为短文填补句子、词语,并且修改语病。尤其是第17题,需要考生在理解原文主题思想的情况下进行作答,相当于增加了一道短文阅读题。从语言基础的角度上看,由于有了短文语境的辅助,题目的难度有所下降,但相应的是增加了试卷的阅读量,强调了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第三大题的变化,更是承接2017年阅读题的变化。持续两年试卷阅读量的上升,体现了高考全国卷重视阅读的倾向。主观题中,第20题考察学生是否能够进行得体的语言表达,不同于以往选择题的形式,今年要求考生找出不当之处并进行修改,且要求语体风格一致,对学生能力要求有所提高。第21题考察句子的仿写,不仅要求句式的相同,还需要语言表达的流畅性和思维的严密性,需要考生注意。
第四大题
全国二卷的作文题与去年相比材料形式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以逻辑学中的“幸存者偏差”为原材料,突出了“关注被忽略之处”和“透过现象把我本质”两大要点。考生可以以此为切口进行创作。选材上错开了当下的社会热点和近几年热议的传统文化等议题,突出了逻辑思维的重要性,强调学生对于自我思维的深度批判及其同生活现实的联系,可谓是高考材料作文中的一股清流。本题是对学生思辨能力的一次挑战,也是引导语文教学回归逻辑素养训练的一次尝试。
学科素养,综合应用
2018高考全国II卷语文试卷评析
学而思高考研究中心 郝兆源 刘强
一、总体评价
2018年全国高考试题的命制,严格遵循教育部修订颁布的《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语文》,既体现新《考试大纲》的精神,同时又尽量保持与往年的衔接照应,以体现语文的“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优势功能。在命题思路上,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立场;在考察内容上,以古今优秀作品为载体,蕴藏着丰厚的历史人文因素;在考查形式上,体现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的考查导向。
二、试题分析
第一大题
第一大题为现代文阅读,分为论述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三个部分。与2017年保持一致,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都是必考。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重点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原文论证以及综合文中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阅读材料摘编自袁梦倩《“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一文,体现对大数据时代保障个人权利的反思,适合高中毕业水平考生的阅读和理解。3道题考点各不相同且指向明确,第1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第2题考查分析原文论证的能力,第3题考查综合文中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文学类文本阅读重点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综合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阅读材料是老舍的小说《有声电影》。作为人民艺术家、语言大师,老舍的作品接地气,具有通俗晓畅而又幽默风趣的语言特色,选篇充分体现了这些特征。第4题作为客观题,考查的综合性较强,涉及到文章内容的理解,也涉及到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第5题考查文章内容的分析综合;第6题考查幽默这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本题为实用类文本阅读,它是包含图表在内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本题目的文本注重真实性和实用性,要求学生能够了解文体的基本特征,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原文内容。实用类文本阅读的目的性非常明确,文本材料总要基于一定的逻辑进行谋篇布局。学生在阅读时,应该认识到文本背后的逻辑架构,对其行文内容进行分析。
本试题的材料内容围绕“中国创新实力提升背景下的知识产权”这一主题展开,材料一来源于中国知识产权报社论:《播撒创新种子,守护创新中国》,主要介绍了知识产权对于中国实现创新的重要性:现阶段创新的关键点是保护好知识产权;材料二来源于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中心《2017年中国专利调查报考》,呈现的形式为表格,在这份表格中,考生不仅要看出社会总体专利侵权比例降低带来的全民知识产权意识的增强,同是也要分析出其中的原因:国家对于知识产权维权行为的支持与保护;材料三同样也是一篇中国知识产权报的社论文章,主要表达了高校知识产权转化为科技专利对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材料四则反映了高校知识产权转化为科技专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四组材料简明精练,行文条理清晰,总体上通俗易懂,适合高中毕业生水平考生的阅读和理解。其中7、8题作为客观选择题,只需要准确把握材料内容即可,而第9题则需要考生掌握社科类文本材料信息筛选与概括的能力。
第二大题
第二大题为古代诗文阅读,分为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和名篇名句默写三个部分。
(一)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包括4道小题。关于王涣的这段文字选自《后汉书·循吏列传》,原文篇幅较长,仅关于王涣的内容就有800余字,考题根据需要做了一定删节。本次重点考查了文言虚词“而”的多种用法和由“为”引导的介宾结构中宾语省略的问题,还考查了中国古代避讳、刑狱方面的知识以及“狱”、“文理”等古今异义词。从整体看,这段人物传记属于典型的循吏传文写作,重点十分突出。翻译题相对来说比较考验学生功底,但也在高中生的掌握范围之内。
(二)古代诗歌阅读
本诗是陆游描绘自己草书创作的诗篇,原诗六联,考题节选了前四联。本题延续了过去全国卷乐于考查诗歌结构的特点。全诗以酒和书为核心,描绘了“醉后草书、书罢复饮”的快意场景。但是内中隐含了报国无门,只能以酒和笔为金鼓刀槊聊以自慰的心境。前后两处写酒,所蕴含的情感不同,结构上彼此呼应,对标题有所照应。“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本诗好,本题亦佳。
第三大题
第三大题集中测试考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由3道选择题和2道主观题组成。该大题与2017年相比,题量相同,赋分总体相同。
值得注意的是,17、18、19三道题的组织方式和往年相比发生了重大的变化,2017年全国卷的三题各自独立,分别考察词语运用、语法语病和语言得体问题。而2018年全国卷三题则由一篇短文组织起来,要求考生为短文填补句子、词语,并且修改语病。尤其是第17题,需要考生在理解原文主题思想的情况下进行作答,相当于增加了一道短文阅读题。从语言基础的角度上看,由于有了短文语境的辅助,题目的难度有所下降,但相应的是增加了试卷的阅读量,强调了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第三大题的变化,更是承接2017年阅读题的变化。持续两年试卷阅读量的上升,体现了高考全国卷重视阅读的倾向。主观题中,第20题考察学生是否能够进行得体的语言表达,不同于以往选择题的形式,今年要求考生找出不当之处并进行修改,且要求语体风格一致,对学生能力要求有所提高。第21题考察句子的仿写,不仅要求句式的相同,还需要语言表达的流畅性和思维的严密性,需要考生注意。
第四大题
全国二卷的作文题与去年相比材料形式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以逻辑学中的“幸存者偏差”为原材料,突出了“关注被忽略之处”和“透过现象把我本质”两大要点。考生可以以此为切口进行创作。选材上错开了当下的社会热点和近几年热议的传统文化等议题,突出了逻辑思维的重要性,强调学生对于自我思维的深度批判及其同生活现实的联系,可谓是高考材料作文中的一股清流。本题是对学生思辨能力的一次挑战,也是引导语文教学回归逻辑素养训练的一次尝试。
考后关注:
2018高考答案 | 2018高考真题 | 2018高考作文 | 满分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