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99年生人。历不足以与90后共当谈资,才不足以和00后的滚滚后浪相提并论;当90后太未谙世事,做00后太言过其实;想追名逐利却无法摆脱诗和远方价值观的处处羁绊;要出人头地却发现在改革的滚滚浪潮中,成功的模型与框架早已流失得面目全非;我们苦苦跟随着高考的指挥棒,在现代开放和刻板固化的教育中两边徘徊,到头来却发现自己真正想要的早已在一波又一波的冲击中模糊,口中的自由与放纵,不过是再次跟随着爆炸的互联网信息,把自己装进摄影、旅行的模型幻想中。
甚至很少有人把我们当一代人。
台湾的表妹谈起自己的同学喜欢某当红鲜肉组合男星,嘴巴撇着发出感叹:“这么老了!”我哑然,和他同龄的我,看着正读小学、貌美声嗲腿长舞好奖丰的表妹,脑袋暂时短路。散步偶遇邻居开车回家,闲谈几句,后座小男孩一脸严肃沉稳,刚上完击剑和奥数课回来,00后的小孩,80后的妈,70后的爸。
突然想起一篇文章说,有70后父母的小孩最幸福,在开放安逸的环境下成长的他们给予孩子最大的自由发展空间。
小时候要求着父母给自己报这样那样的辅导班,跳舞、唱歌、游泳、绘画、演讲、英语、写作、奥数……虽然不记得后面几个是怎么报的了,不过来者不拒并乐在其中。现在想来对父母的有求必应也是不胜感激,那段日子总的来说也很美好。大概为数不多的糟糕记忆就只是来自通勤的恼人、偶然进入高段班的局促,和停在岁月里的无力感。但因新鲜感和对知识原始的渴求,这依旧是段值得回忆且影响深远的时光。
从7岁到17岁,一路上意料之中的不断丢弃。此刻坐在午间教室里的我,阳光只是阳光,高考倒计时牌挂着98,从前座陆续传入手中的衡水中学的试题,可能是为数不多的新鲜感。
高一时读励志文章《你凭什么上北大》热血沸腾,这种感觉更是在读到作者“把历史书翻来覆去背了六遍,边背边流泪”后达到了高潮,恨不得马上撸起袖子战一个高三,深信不疑只要把自己洗脑成内存强大的硬盘和学习机器就能一朝中举,衣锦还乡。于是沉心静气,清心断欲,拿起历史书磨枪挫剑准备大干一场。
少不更事的我还是太目光短浅,2017和我们一起参考的是人工智能。
某历史高考命题专家公开表示,高考出题不看课本,拿着考纲直接开干,考的是学科素养。为人所诟病的应试教育逐渐转型,高考风向标一变,全国教育改革一片欣欣向荣之景。回头一看,教书十几年的老师们一脸尴尬。
我们是迎着大好春光的啊。所有家长老师都告诉我们,过了现在便是美好明天,于是我们学着像所有大人眼中的乖孩子一样温顺地笑笑,心中发出早有答案的追问。他们像他们骗自己一样骗我们,我们像他们骗自己一样骗他们。很火的那句歌词写着“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花园”。其实,不曾到过远方,又何知那诗和花园?已知那诗和花园,又何需向往远方?生活并非处处苟且,远方也非处处花园。这一点,早已了然于胸故而少难焦躁。
有家长为孩子预支着心中的“美好明天”,尽管四处都报道着愈演愈烈的低龄化留学趋势,但对欧美乐土的再多想象,也撑不过一张高投资低竞争力回国就业困难的文凭;有学姐大学入学后忙碌更甚高三,也有学长耶鲁毕业后回村当官。我们倚在象牙塔摇摇欲坠的栏杆上看着这一切,无法度身事外也不能置身其中;我们从正翻修施工的阶梯上走过,小心翼翼地去往雾霾下的点点星火,想象着摸索着漫漫前路和那片光怪陆离。
美好明天?他们说会来的。
毕竟,今年以后,就是00后的高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