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独报考
当前位置:中华考试网 >> 高考 >> 全国高考 >> 全国高考语文模拟题 >> 2017年高考语文考试模拟试题

2017年高考语文考试模拟试题

中华考试网  2016-09-09  【

第Ⅰ卷(共36分)

一、(每小题3分,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坝上的雪有时候下得很认真,有时候又猛烈得忘忽所以。积雪很深,能(没/漫)了行人的膝盖。雪花由无数冰晶构成,什么颜色的光照在上面,就是什么颜色的反射光。结满雾淞的树林,随着太阳的升起、落下,(变幻/变换)出五彩纷呈的景致。晨间,阳光映照在落叶松上,光线的反射作用就让树林披上一层绛红。随着太阳的升高,光线的色温也跟着变化,树梢的颜色也渐渐变成淡黄,最后(呈现/显示)出晶莹剔透的雪白。傍晚___________________,直至天际最后一缕暮光消失。光线让人们享受着一场梦幻般的视觉盛宴,如同置身童话的世界,___________________。谁言冬日的荒原都是一片肃杀景象?

1.文中下划线的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映照 视觉盛宴 B.绛红 晶莹剔透

C.雾凇 忘忽所以 D.置身 肃杀景象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漫 变幻 显示 B.没 变幻 呈现

C.没 变换 显示 D.漫 变换 呈现

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广袤的雪原则被阳光染上一层浅浅的橙红 以至于沉醉其中而不愿醒来

B.阳光则把广袤的雪原染上一层浅浅的橙红 沉醉其中的人们不愿再醒来

C.广袤的雪原则被阳光染上一层浅浅的橙红 沉醉其中的人们不愿再醒来

D.阳光则把广袤的雪原染上一层浅浅的橙红 以至于沉醉其中而不愿醒来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读者阅读时只欣赏文字的朴实,却忽略了作品隐伏的悲痛,这其实近于买椟还珠。

B.这些年轻的科学家决心以无所不为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C.这所大学的一些学生的语文水平实在低劣,传扬出去,准会被人贻笑大方,影响学校的声誉。

D.歌咏比赛成绩公布后,小莉听到自己淘汰的消息,如醍醐灌顶,站在那里憋了半天。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前不久,一个职工在下夜班时被一辆高速行驶的大货车撞倒,然后就逃之夭夭。

B.作为父母,他们逐渐认识到,做游戏时总让孩子取得胜利,其实对他的成长不利。

C.关于《红楼梦》后40回的作者是谁的问题,红学家有着不同的说法,现在大家一般采用以高鹗续作这一说法为准。

D.现代自然科学,不是单单研究一个现象,一个事物,而是研究事物、现象的变化、发展过程及其相互关系。

二、(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中国如何在世界范围发挥自己的文化影响力?

我们的文化历来提倡“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意思是指不同因素和谐、融合才能产生、发展万物,如“和六律”才有悦耳动听的音乐,“和五味”才有香甜可口的佳肴,如果都是同一个音符,便不成曲调。我们发展文化影响力,寻求的并非中国文化的单边统治,而是世界文化的多元共生。在一个多元的交响乐里,中国文化作为世界文化很重要的一个声部,参与其中,共同解决世界难题,开创一种新的精神世界。

那么,中国要发展文化影响力,应该用什么来面对世界?如何面对世界?

我们可以在纽约时代广场放一部广告,也可以在海外搞一场很精彩的演出或展览,但这些是否是中国向世界贡献的最核心东西?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断言中国不会成为世界大国,因为中国没有独立的、足以影响世界的思想;西方对于中国,也往往赞扬中国的古代文化,甚少尊重当代文化。到了21世纪,情况已有所改变,中国正在产生一些新的“中国思想”,引起了世界性的震动,得到了世界性的认同。比如,一些中国的青年学者,提出“冲突最小化是利益最大化的必要条件”,多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引发热烈讨论。这些“中国思想”并不是凭空诞生,它们从中国文化的根底发芽,由中国和西方学者共同研究、共同提倡,继而让全世界受益。

可见,中国文化要产生影响力,就要向世界贡献新的思想,能够同他人一起解决人类共同的难题。

林语堂在上世纪30年代时,用英文写就《吾国与吾民》和《生活的艺术》,在国外非常畅销,直到今天仍有很多人在阅读。为什么林语堂这么受欢迎?在我看来,这主要基于他对中国文化有相当深刻的了解,把外国读者当朋友看待,以和平的心态、自由的精神和杰出的文字从容自若地娓娓道来。

但直到今天,为何还没出现一本能与以上两本书的影响力媲美的作品?我想主要还是态度不对:要么逢迎西方思想和外国读者;要么就是大国主义、与之“不来往”。

不同文化的交流,本质上是一种对话关系。这种对话并非以思想统一为目的、以覆盖或同化对方思想为手段。多种文化的共处,更要强调不同、差异、尊重别人的意见,因为“不同”更易摩擦出新火花。

中国文化面对世界的根本态度,应是对自己的文化自觉而且热爱,对他人的文化同情而且了解,唯此,大家才能产生互动和共鸣。

(节选自《中国应向世界贡献思想》,有删改)

6.下列关于“中国如何在世界范围内发挥自己的文化影响力”的说法,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我们发现文化影响力,寻求的并非中国文化的单边统治,而是世界文化的多元共生。

B.在纽约时代广场放一部广告或在海外搞一场很精彩的演出或展览。

C.不同文化的交流本质上是一种对话关系,我国文化历来提倡“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D.中国应向世界贡献新的思想,能够同他人一起解决人类共同的难题。

7.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在一个多元的交响乐里,中国文化作为世界文化很重要的一个声部,只要参与其中,就能开创一种新的精神世界。

B.因为中国没有独立的、足以影响世界的思想,所以中国不会成为世界大国。

C.林语堂基于他对中国文化有相当深刻的了解,把国外的读者当成朋友看待,所写的《吾国与吾民》和《生活的艺术》深受外国读者的欢迎。

D.一些中国青年学者提出“冲突最小化是利益最大化的必要条件”等“中国思想”,从中国文化根底发芽,保有中华民族特色,因而能让全世界收益。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逢迎国外读者,接受西方思想,毕竟外国文化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B.强调不同与差异,尊重别人的意见,与多种文化和谐共处,对自己的文化自觉且热爱,对他人的文化同情且了解。

C.以思想统一为目的,以覆盖或同化对方思想为手段,广建孔子学院,发扬中华文化。

D.各国文化都有自己的特色,很多是无法学习与沟通的,因此不必学其他国的文化。

三、(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公仪休者,鲁博士也。以高第为鲁相。奉法循理,无所变更,百官自正。使食禄者不得与下民争利,受大者不得取小。客有遗相鱼者,相不受。客曰:“闻君嗜鱼,遗君鱼,何故不受也?”相曰:“以嗜鱼,故不受也。今为相,能自给鱼;今受鱼而免,谁复给我鱼者?吾故不受也。”食茹①而美,拔其园葵而弃之。见其家织布好,而疾出其家妇,燔②其机,云“欲令农士工女安所售其货乎?”

石奢者,楚昭王相也。坚直廉正,无所阿避。行县,道有杀人者,相追之,乃其父也。纵其父而还自系焉。使人言之王曰:“杀人者,臣之父也。夫以父立政,不孝也;废法纵罪,非忠也;臣罪当死。”王曰:“追而不及,不当伏罪,子其治事矣。”石奢曰:“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奉主法,非忠臣也。王赦其罪,上惠也;伏诛而死,臣职也。”遂不受令,自刎而死。

李离者,晋文公之理③也。过听④杀人,自拘当死。文公曰:“官有贵贱,罚有轻重。下吏有过,非子之罪也。”李离曰:“臣居官为长,不与吏让位;受禄为多,不与下分利。今过听杀人,傅其罪下吏,非所闻也。”辞不受令。文公曰:“子则自以为有罪,寡人亦有罪耶?”李离曰:“理有法,失刑则刑,失死则死。公以臣能听微决疑,故使为理。今过听杀人,罪当死。”遂不受令,伏剑而死。

(选自《史记·循吏列传》)

[注] ①茹:蔬菜的总称。②燔:烧毁。③理:法官。④过听:听察案情有过失。

9.对下列句子中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奉法理 循:遵守。

B.而出其家妇 疾:马上。

C.不其父 私:偏爱。

D.失刑则 刑:刑罚。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嗜鱼,故不受也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B.拔其园葵而弃之 不迎而自归

C.子其治事矣 吾其还也

D.子则自以为有罪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能够直接表现三位循吏廉正无私的一组是

①百官自正 ②受大者不得取小 ③以父立政,不孝也

④伏诛而死,臣职也 ⑤过听杀人,自拘当死 ⑥寡人亦有罪耶

A.①②④ B.②④⑤ C.①③⑥ D.③⑤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仪休因为学业品第高而担任了鲁相,他奉公守法按章行事,不允许官员与百姓争利,不接受别人的馈赠,哪怕是一条鱼。

B.公仪休认为自家织的布太好,会影响到普通百姓使他们无法卖出自己的货物,因而驱赶了妻子,毁掉了机器。

C.因为石奢追捕杀人犯而没有抓到,楚昭王认为他不必伏法;而石奢却坚持认为自己应该谨守为臣的职分,最终还是自刎而死。

D.晋文公以下吏有过不必责己为由原谅李离,而李离却认为平日做官有好处没有分给下官、有过失就推脱责任是不对的。

第Ⅱ卷(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受鱼而免,谁复给我鱼者?吾故不受也。(3分)

(2)相追之,乃其父也。纵其父而还自系焉。(3分)

(3)公以臣能听微决疑,故使为理。今过听杀人,罪当死。(4分)

14.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8分)

同友人游青溪

王永彬

溪声引我入村烟,纡曲山盘古洞天。

苍石堆云撑峭壁,碧涛溅雪拥飞泉。

煎茶小憩清凉界。问柏能知魏晋年。

嘱咐同人归去早,此间住久恐成仙。

(1)请赏析第二联“撑”“拥”二字的妙处。(4分)

(2)有人评价这首诗“于平凡之处翻出新语,于平凡之景翻出新意”,请结合颈联和尾联作简要分析。(4分)

15.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_______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_______________,用之如泥沙? (杜牧《阿房宫赋》)

(3)___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4)雁过也,正伤心,_________________。 (李清照《声声慢》)

(5)__________________,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以古为镜,_________________;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贞观政要·贤任》)

五、(12分)

16.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用不超过40字的简洁语言概括什么是“假日经济”。(4分)

假日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模式,是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闲暇时间日益增多而逐渐形成的。假日经济是伴随着“黄金周”的产生而产生的。人们在节假日期间集中进行旅游、娱乐、购物等活动,涉及旅游服务消费、文化消费和商品消费等领域,促进了市场繁荣,甚至带动了就业,刺激了经济的发展。

17.目前中国至少有2340万老人独守空巢。现在要拍摄一组电视片,以“关爱空巢老人”为主题作公益宣传,请仿照示例“镜头一”句式,补写“镜头二”,使之连贯。再用“画外音”的方式拟写一则公益广告。要求:简洁流畅,鲜明生动,每则各不超过30字。(4分)

[镜头一] 春天,阳光明媚,山花烂漫;雏鸟叽叽喳喳,鸟妈妈正在给雏鸟喂食。

[镜头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公益广告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根据语境,将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合乎逻辑的一段话,并将序号依次填写在答题卡上相应的横线上。(4分)

中国文学正处在一个网络化、商品化时期,也是全民写作的时期。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但是,文学一旦失去了应有的水准和品格,失去了应有的境界和探索精神,

失去了文学语言应有的思想性和想象力,其结果必然是庸俗化的泛滥。________。

①人人都可以在网上发表自己对生活的见解和认识

②没有道德水准的社会生活是可怕的。没有精神语言指向的文学也是可怕的

③多元文化是好事,全民写作本也是好事

④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在一定意义上强化了文学的多元形态

六、(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不)相信

龙应台

二十岁之前相信的很多东西,后来一件一件变成不相信。

曾经相信过爱国,后来知道“国”的定义有问题,通常那循循善诱要你爱国的人所定义的“国”,不一定可爱,不一定值得爱,而且更可能值得推翻。

曾经相信过历史,后来知道,原来历史的一半是编造。前朝史永远是后朝人在写,后朝人永远在否定前朝,他的后朝又来否定他,但是负负不一定得正,只是累积渐进的扭曲变形移位,使真相永远掩盖,无法复原。说“不容青史尽成灰”,表达的正是,不错,青史往往是要成灰的。指鹿为马,也往往是可以得逞和胜利的。

曾经相信过文明的力量,后来知道,原来人的愚昧和野蛮不因文明的进展而消失,只是愚昧野蛮有很多不同的面貌:纯朴的农民工人、深沉的知识分子、自信的政治领袖、替天行道的王师,都可能有不同形式的巨大愚昧和巨大野蛮,而且野蛮和文明之间,竟然只有极其细微、随时可以被抹掉的一线之隔。

曾经相信过正义,后来知道,原来同时完全可以存在两种正义,而且彼此抵触,冰火不容。选择其中之一,正义同时就意味着不正义。而且,你绝对看不出,某些人在某一个特定的时机热烈主张某一个特定的正义,其中隐藏着深不可测的不正义。

曾经相信过理想主义者,后来知道,理想主义者往往经不起权力的测试:一掌有权力,他或者变成当初自己誓死反对的“邪恶”,或者,他在现实的场域里不堪一击,一下就被弄权者拉下马来,完全没有机会去实现他的理想。理想主义者要有品格,才能不被权力腐化;理想主义者要有能力,才能将理想转化为实践。可是理想主义者兼具品格及能力者,几希。

曾经相信过爱情,后来知道,原来爱情必须转化为亲情才可能持久,但是转化为亲情的爱情,犹如化入杯水中的冰块——它还是那玲珑剔透的冰块吗?

曾经相信过海枯石烂作为永恒不灭的表征,后来知道,原来海其实很容易枯,石,原来很容易烂。雨水,很可能不再来,沧海,不会再成桑田。原来,自己脚下所踩的地球,很容易被毁灭。海枯石烂的永恒,原来不存在。

二十岁之前相信的很多东西,有些其实到今天也还相信。

譬如国也许不可爱,但是土地和人可以爱。譬如史也许不能信,但是对于真相的追求可以无止尽。譬如文明也许脆弱不堪,但是除文明外我们其实别无依靠。譬如正义也许极为可疑,但是在乎正义比不在乎要安全。譬如理想主义者也许成就不了大事大业,但是没有他们社会一定不一样。譬如爱情总是幻灭的多,但是萤火虫在夜里发光从来就不是为了保持光。譬如海枯石烂的永恒也许不存在,但是如果一粒沙里有一个无穷的宇宙,一刹那里想必也有一个不变不移的时间。

那么,有没有什么,是我二十岁前不相信的,现在却信了呢?

有的,不过都是些最平凡的老生常谈。曾经不相信“性格决定命运”,现在相信了。曾经不相信“色即是空”,现在相信了。曾经不相信“船到桥头自然直”,现在有点信了。曾经不相信无法实证的事情,现在也还没准备相信,但是,有些无关实证的感觉。我明白了,譬如李叔同圆寂前最后的手书:“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相信与不相信之间,令人沉吟。

19.作者以“(不)相信”为题,妙意何在?若改为“相信与不相信”会不会更好?试联系全文加以分析。(4分)

20.分析文章划线句子的含义,并根据文章的内容分析其作用。(4分)

21.作者相信的是什么?不相信的又是什么?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4分)

22.作者在本文中先说“二十年前的很多东西,后来不相信”,紧接着又说“有些东西依然相信”,最后又说“相信与不相信之间,令人沉吟”。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概括文章的主旨。并选择文章作者的任意一个观点,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6分)

七、(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60分)

我们常常安慰别人:“人生是没有圆满的。”你不能得到一切,你永远不会是最幸福的人。然而,谁说人生是没有圆满的呢?没有分离的思念,怎能领略相聚的幸福?没有被欺骗的痛苦,怎么会领略忠诚的可贵?没有品味失败的滋味,又怎会尝到成功的喜悦?很多时候,我们所拥有的,是另一种圆满。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第Ⅰ卷

一、

1.C 2.B 3.D 4.A 5.B

二、

6.D 7.C 8.B

三、

9.D 10.C 11.B 12.C

第Ⅱ卷

四、

13.

(1)如果因为今天收下你的鱼而被免官,今后谁还肯给我送鱼?所以我决不能收下。

(2)国相追捕凶犯,竟然是自己的父亲。他放走父亲,归来便把自己囚禁起来。

(3)您因为臣能听察细微隐情事理,决断疑难案件,才让我做法官。现在我听察案情有误而枉杀人命,应该判处死罪。

14.

(1)云不是固体之物,能把峭壁“撑”起来,形象地写出了云雾的浓和峭壁的陡。诗人用一个“撑”字写出瀑布水珠四溅,众多浪花环绕四周的美景,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青溪景色的喜爱。

(2)这两联将平凡的景象写出了新意。颈联不说柏树栽种于魏晋时期,而说它能讲述魏晋时期的事,将枯燥的时间交代写出了新意。尾联借嘱咐同伴之趣话,侧面烘托出人间仙境之优美迷人,写法十分新颖。

15.

(1)凌万顷之茫然

(2)奈何取之尽锱铢

(3)无边落木萧萧下

(4)却是旧时相识

(5)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6)可以知兴替

五、

16.假日经济是人们利用节假日集中消费、带动经济发展的一种新的经济模式。

17.[镜头二] 冬天,寒风萧瑟,树枝光秃;儿女忙忙碌碌,老母亲空等儿女聚餐。

[公益广告词] 岁月漫漫,他们的容颜也会渐渐老去,让我们常回家看看。

18.①④③②

六、

19.文章表达了作者在“相信”中包含着“不相信”,“不相信”中有杂糅着“相信”的复杂情绪。将“不”字放在括号里,是暗示着作者还是以积极正面的“相信”为主。换成“相信与不相信”不好,因为这样意思是更加清晰了,但失掉了那种简练含蓄的意味。

20.划线句子的含义是:你要问我到什么地方,我也不知道怎么说,我只是在大自然中自由地行走,看着枝头的花开花落,天空的月圆月缺。作用是:以李叔同的话点明文章的主旨,总结全文。划线句子很富有诗意,令人深思,给读者深刻的感悟。

21.作者“相信”的是应该热爱祖国的土地和人民;相信真相是存在的,只要你不停追求;相信应该依靠文明、正义和理想的力量;相信应该全身心地投入爱情;相信自然而然(任答其中2个即可)。“不相信”的是别有用心的爱国和正义;不相信编造的历史;不相信文明能完全消除愚昧和野蛮;不相信单纯的爱情和理想(任答其中2个即可)。

22.文章的主旨是不应该执着于“相信”与“不相信”的道理,只要怀抱着一颗真诚的心去体会着自然、这世界就可以了。观点略,言之有理即可。

七、

23.

等级

一等(20—17)

二等(16—12)

三等(11—7)

四等(6—0)

内容(20分)

内容丰富

内容较丰富

内容不够丰富

文不对题

表达(20分)

立意准确

表达较好

立意不够准确

完全跑题

特征(20分)

文体鲜明

特征较鲜明

特征不够鲜明

无明确特征

无标题扣2分;错别字每2个扣1分(不重复扣分);字数不足,每50字扣2分。

语文试题详解答案

1.答案:C 解析:C项,“忘忽所以”应改为“忘乎所以”。

2.答案:B 解析:没:漫过或高过人或物,人或物沉下或沉没。漫:水过满,向外流,淹没。变幻:不规则地改变。变换:事物的一种形式或内容换成另一种。呈现:显出,露出。显示:明显地表现。

3.答案:D

4.答案:A 解析:A项,买椟还珠: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用在句中正确,B项,无所不为:含贬义,指没有什么坏事不干,感情色彩不当,C项,语义重复,贻笑大方:被内行人笑话,与前面的“被人”语意上重复了,D项,望文生义,醍醐灌顶:比喻灌输智慧,使人彻悟。

5.答案:B 解析:A项,成分残缺,应该为“一辆高速行驶的大货车将一个下夜班的职员撞倒”,C项,句式杂糅,D项,语序不当,将前一个“现象”与“事物”换位。

6.答案:D 解析:A项答非所问,说的是发展文化影响力的目的,并非做法。B项不是作者提倡的最佳做法,因此也不是发展文化影响力的核心。C项内容不符合题意,完全是两个不相干句子的组合。

7.答案:C 解析:A项牵强附会,解释与引文不对应。B项是英国撒切尔夫人的断言,并非作者的观点。D项添油加醋,说法不够准确。

8.答案:B 解析:A项崇洋媚外,发展文化并不能完全借鉴外国的文化。C项夜郎自大。D项孤芳自赏,说法本身就错误。只有B项才是中国文化面对世界的根本态度。

9.答案:D 解析:刑:处罚,惩治。作答时,可将选项的每个词义带到原文,逐一分析。

10.答案:C 解析:C项,都是“还是”的意思,语气副词。A项,因为,连词;用,介词。B项,然后,表顺承,连词;但是,表转折,连词。D项,如果,连词;就,连词。

11.答案:B 解析:①是侧面描写;③是表达孝情;⑥是文公的劝解语,侧面描写。做这道题时,可采用排除法,准确、快速地得出答案。

12.答案:C 解析:C项错在“石奢追捕杀人犯而没有抓到”,原文中说石奢抓到了杀人犯即其父,又放了。楚昭王说“追而不及”是为石奢开脱责任。其他三项都是正确的。

13.解析:第(1)(2)问每句1分,第(3)问,共4分,本题共10分。翻译时,要重点关注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14.解析:(1)本小题是很典型的“炼字型”古诗鉴赏。作答时,展开联想和想像,把“撑”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描写2分,感情或意境2分,共4分)。第(2)问,解答本小题关键是分析什么“平凡”什么有“新意”,从颈联可以看出,不直接交代时间,而是将枯燥的时间写出了新意(2分)。尾联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写出意境之美,点明作者的思想感情,写法颇为新颖(2分)。

15.解析:略(每句1分,若出现错别字,则该空不得分)。

16.解析:作答时,首先应对题目提供的文字进行分析,明确“假日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模式”(1分);然后提取“节假日”“消费”“刺激经济的发展”等关键信息(每个1分);最后进行整合即可(其他合理的答案也可酌情给分,共4分)。

17.解析:“镜头二”严格按照“镜头一”的格式1分,内容应该描写出空巢母亲的孤独,1分,共2分;“公益广告词” 的内容应该紧扣主旨,合理即可,2分。另外,每则字数超过30字的各扣1分(本题满分4分)。

18.解析:本题可从最后一空入手,第四个空由文意可知应填②,因为他对前面的句子进行了总结,而剩下的①③④按照逻辑顺序,并结合上下文,可知依次为①④③,故答案为①④③②,每空1分,共4分。

19.文章的题目很有新意,“(不)相信”表面上是“相信”和“不相信”。但是,深层的含义,“相信”更为强烈,具有暗示作用(2分)。若换成“相信与不相信”,不好(1分)。因为这样失掉了原来的意思,不够含蓄(1分)。

20.要求解释含义,只需要将句子翻译下来,但是此题有难度,一般来说很难得到分数(本小问2分)。作用比较简单,点明主旨,总结全文,因为在文章的最后,所以句子的作用很好判断(2分)。

21.此题是一道比较简单的文章概括题,作者“相信”与“不相信”的东西,在文章中都可以很容易的找到。而且,只要二者各答出2点,即可得满分4分。

22.文章的主旨并不容易概括,因为文章大多笔墨都在写作者关于“相信”和“不相信”的看法,没有典型的句子表明作者的感情。但是,文章最后倒数第二段引用李叔同的话,并且本段的一些句子看似无意,实际上点出了文章的主旨:不要执著于“相信”或“不相信”。这也与前文作者的辩证看法相照应,这使得整个文章有了鲜明的条理(3分)。至于自己的观点,只要选取作者的任意一个观点,谈谈自己的想法即可(3分)。

23.这是一道带写作材料的富有诗意的作文命题。首先,应从材料入手,根据材料的内容,找出关键的语句。不难看出,材料的首尾两句话十分重要。因此,在下笔时一定要寻找人和事的“圆满”,并以此为立意,而且最好从辩证的角度组织文章,因为材料中有三组对立的事物。巧妙构思,做到内容、表达、特征(各20分)三方面的提升。满分60分。

附:高考作文评分及等级标准

等级

一等(20—17)

二等(16—12)

三等(11—7)

四等(6—0)

内容(20分)

内容丰富

内容较丰富

内容不够丰富

文不对题

表达(20分)

立意准确

表达较好

立意不够准确

完全跑题

特征(20分)

文体鲜明

特征较鲜明

特征不够鲜明

无明确特征

无标题扣2分;错别字每2个扣1分(不重复扣分);字数不足,每50字扣2分。

纠错评论责编:hanbing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