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独报考
当前位置:中华考试网 >> 高考 >> 全国高考 >> 全国高考生物模拟题 >> 2015年江苏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同步训练:《ATP和酶》

2015年江苏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同步训练:《ATP和酶》

中华考试网  2015-04-13  【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酶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人体血液凝固是一系列酶促反应过程,采集到的血液在体外0℃温度条件下凝固最快

  B.多酶片中含有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这种药片的主要功能是提供能量

  C.常温常压下,要使过氧化氢溶液迅速放出大量的氧气,应注入新鲜猪肝研磨液

  D.在测定唾液淀粉酶活性时,将溶液pH由3提升到6的过程中,该酶的活性将不断上升

  解析:选C。促进血液凝固的酶的最适温度是35℃左右;多酶片的主要功能是助消化;pH能影响酶的活性,在pH为3时,唾液淀粉酶已经失活,因此,将溶液pH由3提升到6的过程中,其活性将不会发生变化。

  2.在甲、乙、丙3支分别装有2 mL可溶性淀粉溶液的试管中,依次分别加入1 mL淀粉酶制剂、麦芽糖酶制剂和新鲜唾液,摇匀后将试管放在适宜的温度下。过一段时间后,在3支试管中各加入一滴碘液,摇匀。试管中溶液变为蓝色的是(  )

  A.甲试管      B.乙试管

  C.丙试管     D.甲和丙试管

  解析:选B。只有试管中有淀粉存在,加入碘液才会显蓝色。甲试管中有淀粉酶,会催化分解淀粉,所以一段时间后甲试管中的可溶性淀粉会被分解,加入碘液不会显蓝色;唾液中也有淀粉酶的存在,所以丙试管一段时间后也没有淀粉存在;由于酶的高度专一性,乙试管中的麦芽糖酶只能催化分解麦芽糖,不能催化分解淀粉,一段时间后,乙试管中依然有淀粉的存在,所以加入碘液后,就会变为蓝色。

  3.ATP(甲)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主动运输过程中,乙的含量会明显增加

  B.甲→乙和乙→丙过程中,其催化作用的酶空间结构相同

  C.丙中不含磷酸键,是RNA基本组成单位之一

  D.丁由腺嘌呤和核糖组成,而戊可用于甲的合成

  解析:选D。生物体内ATP与ADP的含量比较少,但处于动态平衡;甲→乙,乙→丙是不同的酶促反应,酶的种类不同,空间结构也不同;丙中含有一个普通磷酸键;ATP合成要消耗磷酸基团(戊)。

  4.右图表示某种酶在不同处理条件(a、b、c)下催化某反应物的量和反应时间的关系,解读此图可获得的信息是(  )

  A.a、b、c表示温度,则一定是a>b>c

  B.a、b、c表示酶的浓度,则a>b>c

  C.a、b、c表示底物的浓度,则a>b>c

  D.a、b、c表示温度,则不可能是a>b>c

  解析:选B。若a、b、c表示温度时,在同一反应时间内,a反应物的量最低,说明a最接近最适温度,但不一定是最高温度;若a、b、c表示底物的浓度,反应物的量不应该相同,不符合图中信息。

  5.(2014·广州模拟)某同学在试管中加入了反应底物和相对应的酶,环境及其试管中物质的温度都保持相同,对试管进行缓慢地加热,使温度缓慢地上升。根据此实验该同学画出了下面四个曲线图,其中错误的是(  )

  解析:选C。在实验过程中随着温度的升高,酶的活性先升高再下降,最后失活;反应速率与酶活性的变化基本相同;生成物的积累量会逐渐增加,当酶失活时达到最大值;反应底物的剩余量的变化与生成物积累量相反,故C项错误。

  6.右图中曲线Ⅰ、Ⅱ分别表示物质A在无催化剂条件和有酶催化条件下生成物质P所需能量的变化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ad段表示在无催化剂的条件下,物质A生成物质P需要的活化能

  B.若将酶催化改为无机催化剂催化该反应,则b在纵轴上将向下移动

  C.若仅增加反应物A的量,则图中曲线的原有形状均发生改变

  D.若曲线Ⅱ为最适酶促条件下的曲线,改变酶促条件后,b在纵轴上将向上移动

  解析:选D。活化能是指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在无催化剂条件下,物质A生成物质P需要的活化能应用ac段表示;一般而言,无机催化剂的催化效果比酶的催化效果差,降低活化能的效果没有酶的显著,b在纵轴上应向上移动;增加反应物A的量,反应所需的活化能不变,图中曲线的形状不发生改变;改变酶促条件后,酶的活性降低,降低活化能的效果变差,反应所需的活化能增加,b在纵轴上将向上移动。

  7.(2014·合肥一检)当你品尝各种美味佳肴时,你可能不得不感谢三磷酸腺苷(ATP)这种化学物质。新的研究显示,ATP这种传统上与细胞能量供应相关的物质在把食物的味道信息传递给大脑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据以上信息我们不能推出的结论是(  )

  A.ATP与能量供应相关

  B.作为信息分子的ATP不能提供能量

  C.ATP也可作为信息传递分子

  D.神经细胞膜外表面可能有ATP的受体

  解析:选B。ATP能把食物的味道信息传递给大脑,说明ATP也可作为信息传递分子,在神经细胞膜外表面可能有ATP的受体。但由题中信息不能确定作为信息分子的ATP是否能提供能量。

  8.如图表示温度或pH对酶活性的影响,据图分析,相关选项中错误的是(  )

  A.据a可知,以植物蛋白酶制剂为主要成分的松肉粉不宜与醋同用

  B.制作黄桃罐头时需进行蒸煮处理,其依据的原理如c所示

  C.如a、c所示,低温、高温导致酶活性下降的原理是相同的

  D.唾液淀粉酶随食糜入胃后,其活性会随着pH的改变而出现b→a的变化

  解析:选C。植物体内的酶最适pH大多在4.5~6.5之间,因此松肉粉不宜与醋同用;制作罐头时加热可使酶失活,利于糖类等物质的保存;胃内的pH为1.0~2.2,会导致唾液淀粉酶活性降低;高温破坏酶分子的结构,低温仅抑制酶的活性,而酶结构保持稳定。

  9.(2014·广西五市联考)图中的新鲜土豆片与H2O2接触后,产生的现象及推测错误的是(  )

  A.若有气体大量产生,可推测新鲜土豆片中含有过氧化氢酶

  B.若增加新鲜土豆片的数量,量筒中产生气体的速度加快

  C.一段时间后气体量不再增加是因为土豆片的数量有限

  D.为保证实验的严谨性,需要控制温度等无关变量

  解析:选C。气体量不再增加可能是H2O2被完全分解了。

  10.图甲表示细胞中某条生物反应链,图中a、b、c代表不同的酶,A、B、C代表不同的化合物;图乙表示酶活性与温度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若a催化的反应被抑制,则A消耗速度加快 ②若B大量堆积,则很可能是b和c催化的反应被抑制所致 ③当图乙反应温度由t1调到最适温度时,酶的活性上升 ④酶活性在t1时比t2时低,表明t1时酶的空间结构被破坏得更严重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选B。由图甲可知,a是催化A生成B的酶,若a催化的反应被抑制,则A消耗速度减慢,①错误;b催化B生成C,c催化B生成A,所以当b和c催化的反应受抑制时,可能导致B的积累,②正确;酶活性与温度有关,温度由t1调到最适温度时,酶的活性上升,③正确;当温度超过最适温度后,随温度的升高,酶逐渐变性失活,而在温度低于最适温度时,随温度的降低,酶的活性减弱,但酶的分子结构并没有被破坏,④错误。

  11.(2014·河南郑州一模)ATP是细胞的能量“通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TP脱去2个磷酸基团后是DNA的基本组成单位之一

  B.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是生物界的共性

  C.ATP的合成总是伴随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D.黑暗条件下,植物细胞中只有线粒体可以产生ATP

  解析:选B。ATP脱去2个磷酸基团后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是RNA的基本组成单位之一,A错误;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是生物界的共性,B正确;光合作用过程中形成ATP所需能量来源于光能,没有有机物的分解,C错误;黑暗条件下,植物细胞进行呼吸作用,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中可以产生ATP,D错误。

  12.(2014·安徽蚌埠二模)图一曲线a表示在最适温度、最适pH条件下时间与生成物量的关系,图二曲线b表示在最适温度、最适pH条件下,反应物浓度与酶促反应速率的关系。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图一曲线a中,A点后,限制生成物量不再增加的因素是酶的数量不足

  B.图二曲线,酶减少后,图示反应速率可用曲线f表示

  C.分别在图二中取B、C点的速率值,对应图一中的曲线c和d

  D.减小pH,重复该实验,图二曲线b应变为曲线f;增大pH,应变为曲线e

  解析:选B。图一曲线a中,A点后,限制因素为底物的浓度,A错误;图二曲线中当底物浓度一定时,减少酶量,反应速率降低,B正确;图二B、C点的速率值是一个定值,无法用曲线c和d表示,C错误;图二曲线b是在最适pH下测定的反应物浓度与酶促反应速率的关系,无论pH增大还是减小,曲线b都应变成曲线f,D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鱼被宰杀后,鱼肉中的三磷酸腺苷(ATP)经过降解生成对鱼肉鲜味贡献最大的物质——肌苷酸(IMP),但是在酸性磷酸酶(ACP)作用下该物质会被进一步降解,导致鱼肉鲜味下降,风味变差。为了研究鱼类的保鲜方法,研究者从常见淡水鱼(草鱼、鲴鱼和鳝鱼)的肌肉中分离纯化得到ACP。并对该酶活性进行了一系列研究。相关实验结果如下,分析回答问题:

  ACP在不同浓度金属离子中的相对活性

  金属离子 浓度(mmol/L) 相对活性(%) 草鱼 鲴鱼 鳝鱼 Na+ 30 100.83 101.47 96.03 Zn2+ 1 112.38 116.06 158.13 Ca2+ 5 65.21 96.18 88.18 (1)鱼肉保鲜的思路为在IMP被降解前采取一定措施有效________ACP的活性。据图1可知,草鱼ACP活性的最适pH为________左右。

  (2)据图2可知,3种鱼的ACP的最适反应温度最低的是________;反应温度超过60℃与pH低于3.8,对鳝鱼肌肉ACP活性影响的机理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其中pH低于3.8会破坏ACP的________。

  (3)由表可知,对ACP活性有激活作用的元素是________,可以通过在鱼肉中添加微量的________来抑制鱼肉鲜味的下降。

  解析:(1)由题目所给信息酸性磷酸酶能导致鱼肉鲜味下降、风味变差可推知,鱼肉保鲜的思路为在IMP被降解前采取有效措施抑制ACP的活性。由图1可以直接看出草鱼ACP的最适pH为5.0左右。(3)由表可知,Na+对ACP的活性基本不产生影响,Zn2+可以使ACP活性增强,Ca2+可以使ACP活性降低。

  答案:(1)抑制 5.0 (2)鲴鱼 相同 分子结构

  (3)Zn2+ Ca2+

  14.(2014·安徽马鞍山第一次质检)ATP既是神经元的“能量通货”,也可作为神经元之间信息传递的一种信号分子。一些神经细胞不仅能释放典型的神经递质,还能释放ATP,两者均能引起受体细胞的膜电位变化。ATP作为信号分子的作用机理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细胞中的ATP主要来自________(生理过程),其分子结构简式是________。研究发现,正常成年人安静状态下24小时有40 kg ATP发生转化,而细胞内ADP、ATP的浓度仅为2~10 mmoL/L,不是人为能动性,细胞解决这一矛盾的合理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细胞间隙中的ATP在有关酶的作用下,3个磷酸基团逐个脱离下来,最后剩下的是________。

  (3)为了研究X物质对动物细胞的影响,某研究小组用不同浓度的X物质将细胞处理24小时,然后测量各组细胞内ATP的浓度和细胞死亡的百分率,经过多次实验后,所得数据如下表所示:

  实验组编号 X物质的浓度(μg·mL-1) 细胞内ATP的浓度(mmol·mL-1) 细胞死亡的百分率 A 0 80 1 B 2 70 2 C 4 50 10 D 8 20 25 E 16 5 70 F 32 1 95 ①该实验的因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数据表明,该实验的因变量之间有何联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若用混有浓度为2 μg·mL-1的X物质的饲料饲喂大鼠,其小肠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受到抑制的主要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ATP是细胞内的“能量通货”,直接给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1)ATP可以来自细胞呼吸、光合作用。在人体细胞内只有细胞呼吸。ATP结构简式为:A—P~P~P。(2)ATP是由一个腺苷和三个磷酸基团构成的。因此3个磷酸基团逐个脱离下来,最后剩下的是腺苷。(3)①“为了研究X物质对动物细胞的影响”,得出实验的自变量是X物质的浓度,因变量就是不同X物质浓度下细胞内ATP的浓度和细胞死亡的百分率。②细胞的生命活动离不开能量,因此细胞内ATP浓度下降,能量供应减少,细胞死亡率增加。③消化需要酶来催化,消化酶的合成和分泌需要消耗能量;氨基酸等营养物质的吸收属于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阻碍消化酶的合成和分泌,影响消化;妨碍主动运输,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

  答案:(1)细胞呼吸 A—P~P~P ATP与ADP相互迅速转化 (2)腺苷 (3)①细胞内ATP的浓度和细胞死亡的百分率 ②细胞内ATP浓度下降,能量供应减少,细胞死亡率增加 ③阻碍消化酶的合成和分泌,影响消化;妨碍主动运输,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

  15.萌发的禾谷类种子中淀粉酶活性较强,主要有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α-淀粉酶不耐酸、较耐热,在pH为3.6以下迅速失活,而β-淀粉酶不耐热,在70℃条件下15 min后失活。

  实验材料:萌发3天的小麦种子(芽长约1 cm)。

  主要试剂及仪器:麦芽糖标准液、5%淀粉溶液、斐林试剂、蒸馏水、恒温水浴锅等。

  实验步骤:

  步骤一:制作麦芽糖梯度液。取7支干净的具塞刻度试管,编号,按下表加入试剂,再将试管置于60℃水浴中加热2 min,取出后按试管号顺序排列。

  试剂 试管号 1 2 3 4 5 6 7 麦芽糖标准液(mL) 0 0.2 0.6 1.0 1.4 1.6 2.0 蒸馏水(mL) 2.0 1.8 1.4 1.0 X Y Z 斐林试剂(mL) 2.0 2.0 2.0 2.0 2.0 2.0 2.0 步骤二:利用萌发3天的小麦种子制备淀粉酶溶液。

  步骤三:将装有淀粉酶溶液的试管置于70℃水浴中15 min,取出后迅速冷却。

  步骤四:另取四支试管,编号A、B、C、D,向A、B试管中各加5 mL 5%淀粉溶液,向C、D试管中分别加入2 mL已经处理的酶溶液(忽略其中含有的少量麦芽糖)和蒸馏水,将四支试管置于40℃恒温水浴中保温10 min,然后将C、D试管中的溶液分别加入到A、B试管中,摇匀后继续在40℃恒温水浴中保温10 min。

  步骤五:取A、B试管中反应溶液各2 mL分别加入到E、F试管中,然后向E、F试管中分别加入________,经________后,观察颜色变化。

  结果分析:将E试管中颜色与步骤一中获得的麦芽糖标准液进行比较,获得该试管中麦芽糖浓度,并计算出α-淀粉酶催化效率。

  请分析回答:

  (1)本实验的目的是测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步骤一的5~7试管中加入蒸馏水的量(X、Y、Z)分别是________(单位mL)。

  (3)实验中B试管所起的具体作用是________。

  (4)请补全步骤五的做法________,________。

  (5)若要测定另一种淀粉酶的活性,则需对步骤______进行改变。

  解析:(1)将装有淀粉酶溶液的试管置于70℃水浴中15 min,取出后迅速冷却,β-淀粉酶不耐热,在70℃条件下15 min后失活,因此,本实验的目的是测定小麦种子中α-淀粉酶的催化效率。(2)根据探究实验中一定要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各个试管中液体的总量要相等,所以步骤一的5~7试管中加入蒸馏水的量(X、Y、Z)分别是0.6、0.4、0(单位mL)。(3)实验中B试管起对照作用,具体作用是检测实验使用的淀粉溶液中是否存在还原糖。(4)斐林试剂可鉴定还原糖的存在,必要条件是水浴加热,所以步骤五的做法中要补上2 mL斐林试剂,60℃水浴加热2 min。(5)α-淀粉酶不耐酸、较耐热,在pH为3.6以下迅速失活,要测定β-淀粉酶活性,则需对步骤三进行改变。

  答案:(1)小麦种子中α-淀粉酶催化效率 (2)0.6、0.4、0 (3)检测实验使用的淀粉溶液中是否存在还原糖 (4)2 mL斐林试剂 60℃水浴加热2 min (5)三

纠错评论责编:xiejinyan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