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向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X1过程的完成必须依赖于一种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
B.X1过程吸收的CO2总量与Y1、Y2、Y3……及Z过程释放的CO2总量相等
C.当该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时,X3过程的能量值约为X1过程的能量值的1%~4%
D.Z1、Z2、Z3……过程提供的有机物中的碳将全部转变为Z过程释放的CO2中的碳
答案 C
解析 X1过程包括化能合成作用和光合作用。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是原核生物,也有一些原核生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如蓝藻,是没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只有在稳定的生态系统中,X1过程吸收的CO2总量与Y1、Y2、Y3……及Z过程释放的CO2总量相等。稳定的生态系统中上下营养级之间能量的传递效率是10%~20%,X1到X3能量传递了两次,X3过程的能量值约为X1过程的1%~4%,即最小能量值为10%×10%=1%,最大能量值为20%×20%=4%。如果分解者的作用较弱,则有机物会积累,Z1、Z2、Z3……过程提供的有机物中的碳比Z过程释放的CO2中的碳多。
6.研究发现,汞污染中的甲基汞(有机汞)的毒性远高于无机汞。在湿地生态系统等环境中,这两种物质可以相互转化,如图所示,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提高A类细菌的数量,可提高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B.B类细菌属于分解者
C.该系统可通过群落演替恢复被破坏的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
D.各生物种群占据不同的位置,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答案 A
解析 由图示可知,A类细菌可以将无机汞转化为甲基汞,而甲基汞的毒性远远高于无机汞,所以提高A类细菌的数量是降低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反之,增加B类细菌的数量是可提高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7.图示为某种小型淡水鱼迁入新的湖泊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根据该曲线可以得出( )
A.t3时该种小型淡水鱼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B.t4时该种小型淡水鱼在新湖泊中逐渐消失
C.该种小型淡水鱼在新湖泊中呈“J”型增长
D.该种鱼在新湖泊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t2时的两倍
答案 D
解析 此曲线的纵坐标为“种群增长速率”,其种群为“S”型增长,t2时刻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故C错误,D正确。t3时刻年龄组成应为增长型,A错误;t4时刻种群数量达到K值,并非在新环境中逐渐消失,B错误。
8.若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共有五个种群,其能量调查如下:
种群 甲 乙 丙 丁 戊 能量(×107 kJ·m-2) 2.50 13.30 9.80 0.28 250.00 下面是根据该表数据作出的一些分析,图①②③分别是相关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最可能错误的是( )
A.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为
B.图①表示该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
C.图②表示该生态系统中乙与丙可能的关系
D.图③表示该生态系统中除去甲和丁后,乙与丙可能的关系
答案 C
解析 根据表格数据可知,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为;图①表示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是根据各营养级所含能量多少绘制而成的;该生态系统中乙与丙处于同一个营养级,二者间的关系是竞争,而图②所示关系为捕食关系;该生态系统中除去甲和丁后,乙与丙由于失去天敌而大量繁殖,但由于乙试管中自然环境条件是有限的,所以随后二者竞争加剧,图③可表示二者的关系。
9.将某小型天然湖泊改造为人工鱼塘,投饵养殖肉食性鱼类。5年后,藻类暴发,引起水草(沉水植物)死亡,之后浮游动物及鱼类等生物死亡,水体发臭。下列叙述中错误的( )
A.导致水草死亡最主要的非生物因素是缺少阳光
B.更多水生生物死亡又加重了水体的污染,这属于反馈调节
C.投放以浮游植物为食的鱼类有利于该湖泊的生态恢复
D.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答案 D
解析 藻类暴发,在鱼塘水面疯狂繁殖,引起水华现象,水草等沉水植物因为无法吸收到足够的光能,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导致死亡;水生生物大量死亡,微生物加速分解有机物,则鱼塘中的氧气继续减少,属于反馈调节;可采用生态治理的方法,如投放以浮游植物为食的鱼类有利于生态恢复;流经该生态系统(人工鱼塘)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人为投放的饵料的能量总和。
10.下图表示某一区域甲、乙两种动物的摄食情况,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甲和乙可能处于同一营养级
B.若b=0,甲和乙也可能存在竞争关系
C.若a=b,一段时间后该区域可能只有乙存活
D.若食物的种类和数量增加,甲和乙将呈现“J”型增长
答案 D
解析 由图可知,甲、乙两种动物摄取食物的数量基本相同,又有相同的食物种类,可推测两者可能处于同一营养级;若b=0,说明甲、乙两者没有相同的食物来源,但两种动物生活在同一区域内,导致两者之间仍然有竞争关系;若a=b,说明甲、乙的食物来源完全相同,两者竞争激烈,可能会导致甲动物死亡,只有乙存活;生物的种群数量增长受食物、空间等多种因素影响,增加食物种类和数量,会导致甲、乙种群数量增多,但不会呈现“J”型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