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独报考
当前位置:中华考试网 >> 高考 >> 全国高考 >> 全国高考历史模拟题 >> 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_第5页

中华考试网  2015-02-08  【

  1.解析:选B。A项是对“另起炉灶”外交政策的理解,故排除;C项是三大改造和1954年宪法的颁布,故也应排除;D项是“一边倒”外交政策,故选B。

  2.解析:选D。从材料看“这一举措”是指“清除美国在华的全部势力”即“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这一举措巩固了新中国的主权地位。

  3.解析:选D。从越南胡志明主席的文告,看出此次会议解决了越南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应该是日内瓦会议,而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D项正确。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是万隆会议,排除A项。周恩来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的,排除B项。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也是万隆会议,排除C项。

  4.解析:选A。题干材料观点是万隆会议使中国赢得了很多朋友和善意,能够支持这一结论的正确理解是A项,所以A为正确答案。B、D两项与事实不符,排除;C项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

  5.解析:选B。A项从题干可以直接得出是错误的;C项中苏关系的破裂不是领导人之间的问题,而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问题;D项说法不对,中苏两国都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B项,从题干表面没有反映,但是中苏两国争夺的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和解释权,直接影响了社会主义阵营和国际无产阶级运动的发展方向,实质上反映了B项。

  6.解析:选D。本题考查史料解读、分析能力。根据时间“1970年”排除A、B两项;“同共产党国家谈判分歧”说明美国改变了对中国的强烈敌意并愿意改善关系,故选D项。

  7.解析:选C。从材料中“中美两国同时发表的某公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应该是1978年《中美建交公报》。它不是促成中日邦交正常化的直接因素,排除A;中美结束了二十多年的敌对状态应该是1972年尼克松访华并发表《中美联合公报》,排除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在1971年,排除D。

  8.解析:选D。材料形象地表明了中国在牵制美苏力量上的重要性,从美国角度来说与中国交往就牵制了苏联,影响到中苏关系的变化。

  9.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对中美关系的理解能力。从抗战结束至今,由于美国的干预,台湾至今没能回归祖国,故选C。

  10.解析:选B。从图片信息可知,新中国第二次外交高潮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出现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中美关系的改善。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接着,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许多国家纷纷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故选B。

  11.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信息的分析理解能力。据材料信息分析,体现了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选C。A、B、D三项不符合题干信息。

  12.解析:选B。本题考查中国的多边外交及世界形势。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是在两极格局解体后,而中国的多边外交逐渐活跃起来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故排除③。

  13.解析:第(1)问,仔细阅读两则材料,抓住“印度”“和平共处”等关键词,不难判断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其具体内容据教材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根据材料2“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它解决的是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相处问题,针对的是当时的“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第(3)问,材料3中“在我们之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可见是“求同存异”方针,这是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来的。第(4)问,材料2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材料3的“求同存异”不矛盾,因为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灵活运用。

  答案:(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2)解决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和平共处问题。殖民主义、霸权主义。

  (3)周恩来。1955年。万隆。亚非会议。“求同存异”方针。

  (4)不矛盾。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是“求同存异”方针的基础。“求同存异”是具体灵活地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4.解析:第(1)问考查鸦片战争前的中英关系,注意题干中的“辩证分析”,从两方面分析其通商要求和土地要求。清政府拒绝的理由也可从思想的自大、物产的丰饶、维护主权的需要等方面分析。产生的影响从维护了主权、闭关自守及其恶果等方面分析。第(2)问的理由和条件从历史上香港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和现在中国综合国力的强大分析;问题中的不可谈自然是主权,可以谈的则是材料中的“解决香港问题的方式和办法”。第(3)问把握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以及美国国家利益的所在即可。“国际关系中心问题及其解决的原则”则把握主权与非主权之分即可。

  答案:(1)要求:一部分属于希望改善贸易关系的正常要求,如在北京设立商馆;一部分则具有殖民主义侵略性,如割让舟山附近岛屿。

  理由: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中国物产丰饶,经济需求可以自给自足。

  影响:清政府维护了国家主权,但闭关自守,中国因此失去一次了解世界、扩大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促进社会进步的历史机遇。

  (2)理由: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英国通过侵略战争和不平等条约分步强行割占或租借。条件:新中国成立以来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

  问题:香港的主权问题不可以谈判,解决香港问题的方式和办法可以谈判。

  (3)意图:构筑美国为主导的单极世界;控制和掠夺中东地区的石油资源。

  实质:未经联合国安理会授权,悍然侵略一个主权国家。

  中心问题:国家主权。原则:主权具有排他性,不可割让,非主权问题可以通过谈判解决,但不可对主权国家随意使用武力。

12345
纠错评论责编:xiejinyan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