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独报考
当前位置:中华考试网 >> 高考 >> 全国高考 >> 全国高考高考政策 >> “高考专项基金”重奖考取北大清华考生网友热议

“高考专项基金”重奖考取北大清华考生网友热议

新华网   2014-09-15  【

  近日,在广东江门恩平市,一个新设立的捐赠高达3000万元的高考专项奖励基金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考上北大清华=百万奖金+洋房”的模式引发网友热议。“中国网事”记者了解到,设立基金初衷是为了提振当地一度落后的教育事业。那么,“打鸡血”式的激励有没有用?是否会加剧“应试教育”沉疴?考上北大清华就能证明当地教育质量提升?

  “高考专项基金”重奖考取北大清华考生

  近日,澳门恩平同乡会会长冯活灵设立3000万元高考专项奖励基金一事引起社会关注。据介绍,该项基金用于奖励2015年至2021年间考取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考生及相关教职人员,而2016年前考进北大、清华的恩平籍考生,还可获“洋房”一套。

  此外,恩平市也设立教育发展专项基金,每年有600万元专款对办学业绩突出、绩效考核优秀的学校进行奖励。这一举措也被当地群众解读为对“高考专项基金”的“参股”。

  由恩平市相关部门提供的一份奖励办法显示,每年专项基金奖金总额为500万元。若当年有1人考取北京大学或清华大学,则奖给考生100万元,奖给考生在恩平就读的小学、初中、高一、高二所在学校的教师各60万元,奖给高三科任教师160万元。若当年有2人及以上同时考取北大或清华,则按该基金制定的相关办法进行奖励。

获奖考生须当年在恩平参加高考,并被北大或清华录取;且须具有广东恩平户籍五年及以上,在恩平就读初中、高中累计3年以上(其中高中不少于2年),并在恩平的高中学校毕业。

  对此,恩平市创建省文明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进一步解释称,高考奖金“大头”在老师,学生只占奖励总额的五分之一,而“连带”奖励给高中、初中、小学老师的奖金则占另外的五分之四。

  “中国网事”记者调查了解到,巨额奖金背后是当地对优质生源外流的忧虑。江门市教育局招生办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和2014年高考,恩平录取情况排在江门三区四市的末尾。在今年高考中,恩平的整体录取率不足五成,仅有65人被一本院校录取。“自2010年以来的5年中,江门主要区市里唯有恩平未出过考生被北大、清华录取。”

  “可以说,江门没有哪个区市比恩平更渴望有属于自己的北大、清华尖子生。”据恩平市教育局办公室负责人介绍,由于近十年该市经济发展缓慢,对教育投入不足,优质教育资源严重欠缺,优质教育人才严重外流,导致教育教学质量持续低迷,每年“初升高”阶段,恩平全市都有200至300名优质生源流失其他区、市。优质生源的流失已成为当地学校每年生源管理面临的主要难题。

  “打鸡血”式奖励能否提高教学质量?

  一些教育观察人士指出,重奖考上清华北大的考生,可能会在短期内给恩平当地的教育事业“打鸡血”,但从长远来看,这种充满功利主义思想的教育观,未必能提高当地的教育质量。

  首先,在巨额奖金刺激驱动下,容易催化“私人订制”教育模式的出现。一方面,中小学会集中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倾力打造一条可能的、潜在的“北大清华高才生”的“成才之路”,而对那些学习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冷眼相看”,可能会制造新的教育不公平。

  其次,评价一所学校的办学业绩,不能只盯着北大清华,应该总体上评价学生的素质和学校的常规办学情况,评估综合实力。这样的重奖只会助长狭隘教育政绩观,对于当地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发展实际上益处并不多。

专家指出,“状元基金”过于“高端”,对基础教育激励有限,高考基金最多只能在短期内,令高考喜报变得好看一点,“教育GDP”变得惊艳一点,但在光鲜之后,基础教育可能还在原地踏步。

  “买生源”不如“补欠账”

  业内人士表示,冯活灵先生捐资3000万元,想帮助家乡的学校留住好学生,激励学生取得优异成绩,此举难能可贵,但当地希冀用重奖举措稳住优质生源并无实质意义,其本质还是“花钱买生源”。

  一些基层教育工作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在评价高中办学成绩时,“考上北大清华学生人数”已成为一项重要的指标,弄得一些高中办学者不堪重负。评价学校的指标,从“上线率”到的“本科率”,再到“一本率”,直到强调北大清华录取人数,这使得学校的办学空间越来越窄。

  “鉴于这一民间高考奖励基金数额巨大,很可能携手政府部门操作,其对基础教育的导向作用,与政府直接设立高考奖励基金的效果,可能相差无几。”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政府部门有必要对民间支持教育发展的热情给予正面引导,“对于我国基础教育来说,重要的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

  一些教育专家表示,要真正留住优秀生源,一是整体改善当地的基础教育办学环境,二是吸引优秀师资,提高学校办学质量,三是设立奖助学金,鼓励那些进步最大的学生,并为家庭贫困学生创造更好的求学环境。

  “不妨设立义务教育均衡基金,鼓励优秀教师向薄弱学校流动,奖励扎根基层的教师;还可设立覆盖面更广的奖助学金。”熊丙奇认为。

纠错评论责编:liujianting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