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试题答案:D
试题解析:
一般有三种交通组织方式:围绕楼梯间组织各户入口;以梯廊间层(即隔层设廊,再由小梯通至另一层)组织各户入口;以廊来组织各户入口。
考点:
第一章 各类建筑的功能组合 ☆☆考点8:交通组织;
以垂直交通的楼梯间为枢纽,辅以水平公共走廊。交通组织方式有3种:围绕楼梯间组织各户入口;以廊组织各户入口;以梯廊间层组织各户入口。
第2题
试题答案:C
试题解析:
高层住宅的基本特点:⑴可提高住宅的容积率,节约城市用地。⑵可节省市政建设投资。⑶可以获得较多的空间用以布置公共活动场地和绿化,丰富城市景观。⑷用钢量较大,一般为多层住宅的3~4倍。⑸对居民生理和心理会产生一定不利影响。⑹设计原则与多层住宅相似。
考点:
第一章 各类建筑的功能组合 ☆☆☆☆考点27:高层住宅;
1.特点:(1)节约城市用地,提高容积率;(2)节省市政建设投资;(3)可获得较多公共活动场地和绿地;(4)用钢量大,可达到多层住宅的3~4倍;(5)远离地面,对居民生理和心理有不利影响。
2.平面类型:单元组合式、长廊式、塔式、跃廊式。
3.设计原则:套型恰当;使用方便;交通便捷;经济合理;造型美观。
4.交通疏散:
(1)垂直交通以电梯为主,楼梯为辅。12层以上住宅每栋楼设置不少于2台电梯;
(2)电梯应与楼梯靠近布置,保持各自独立性;
(3)电梯不宜紧邻居室,并远离卧室,要作隔声处理;
(4)与周围建筑的间距应根据其高度和耐火等级而定。
有关其他事宜应查阅《高层民用建筑防火设计规范》
第3题
试题答案:D
试题解析:
一栋住宅建筑与地形的关系主要有三种方式:建筑与等高线平行,建筑与等高线垂直,建筑与等高线斜交。
考点:
第一章 各类建筑的功能组合 ☆☆考点32:坡地住宅设计;
1.基本要求:结合地形,综合考虑朝向、通风、地质等。
2.注意建筑物与等高线的关系:平行、直交、斜交。
3.坡地住宅单元的垂直组合:错叠、跌落、掉层、错层。
4.临街坡地住宅的建筑处理:掉层、吊脚、天桥、凸出楼梯间、连廊、室外梯道。
第4题
试题答案:D
试题解析:
从本质上讲,工业建筑总平面设计与其他类型的建筑总平面设计没有原则的区别,即要将人、建筑、环境相互矛盾、相互约束的关系在一个多维的状态下协调起来,其差别在于:⑴简单流线与复杂流线的差别;⑵简单环境影响与复杂环境影响的差别;⑶单一尺度与多尺度的差别;⑷多学科,多工种密切配合与单工种单学科差别。
考点:
第一章 各类建筑的功能组合 ☆☆☆考点38:工业建筑总平面设计;
1.工业建筑与其他类型的建筑总平面设计的差别
(1)简单流线与复杂流线的差别;
(2)简单环境影响与复杂环境影响的差别;
(3)单一尺度与多尺度的差别;
(4)多学科、多工程密切配合。
2.功能单元组织的外部形式
(1)区带式;
(2)台阶区带式;
(3)成片式。
第5题
试题答案:A
试题解析:
一般道路运输系统中的技术要求:⑴主要出入运输道路,7m左右;⑵车间与车间之间有一定数量的物流及人流运输,4.5m~6m左右;⑶辅助道路-功能单元之间,人流物流较少,如消防车道等,3m~4.5m左右;⑷车间行道-建筑物出入口与主、次、辅助道路相连部分,3m~4m左右;⑸人行道-一般1.0m~1.5左右,最小转弯半径,单车9m、带拖车12m、电瓶车5m;⑹交叉口视距≥20m;⑺道路与建筑物、构筑物之间的最小距离,无出入口的车间1.5m,有出入口的车间3m,有汽车引道6m单车道,距围墙1.5m,距有出入门洞的围墙6m,距围墙照明杆2m,距乔木1m,距灌木0.5m。
考点:
第一章 各类建筑的功能组合 ☆☆☆考点35:总平面设计中道路断面及其他技术要求;
1.道路宽度
(1)主要出入运输道路:7m。
(2)车间之间的道路:4.5~6m。
(3)辅助道路:3~4.5m。
(4)车间行道:3~4m。
(5)人行道:1~1.5m。
2.最小转弯半径
(1)单车:9m。
(2)带拖车:12m。
(3)电瓶车:5m
3.交叉口视距
交叉口视距大于等于20m。
4.道路与建筑物、构筑物之间的最小距离
(1)无出入口的车间为1.5m,有出入口的车间为3m。
(2)有汽车引道为6m,围墙为1.5m。
(3)距有出入门洞的围墙6m,距围墙照明杆2m。
(4)距乔木1m,距灌木0.5m。
5.功能单元的环境要求
(1)集中管理,降低发生危害的可能性。
(2)利用自然条件合理布局,减少有害物对环境的影响。
(3)设置防护距离,减轻危害程度。
(4)采取绿化。
第6题
试题答案:A
试题解析:
一般功能分区以道路作为边界的,河流绿化地带等也往往作为功能分区的界限。
考点:
第二章 建筑场地条件分析及设计要求 ☆☆☆☆☆考点9:建筑布局;
1.功能分区
功能分区就是确定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位置。应根据项目的生产流程、使用的先后顺序、相互之间的联系紧密程序等要求来确定,要充分结合自然地形和场地形状,合理使用土地。
2.建筑间距
影响建筑间距确定的主要因素有:日照、通风、防火、防噪、卫生和通行通道、工程设施布置、抗震要求。要求查阅《民用建筑设计通则》、《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划》及《民用建筑防火设计规范》。
3.建筑布局方式
(1)与场地的地形起伏、形状取得适宜的关系;
(2)要充分结合总体的功能分区和交通流线组织;
(3)具有建筑形体组合的整体观念,在统一中求变化,变化中求统一;
(4)注意建筑组群的性格特点要求;
(5)注意运用对比和谐手法。
建筑布局的方式从形体组合的关系上分有集中式、分散式和组群式;从组合手法来分;有规整式、自由式和混合式。
4.外部空间设计
(1)外部空间的类型,以人的视觉感受为依据,外部空间可以划分为开敞空间、围合空间和封闭空间,此时形成的人的视线与界面分别构成18°、45°、45°以上的视角。
(2)外部空间的处理手法分别有:对比与变化、渗透与层次、比例与尺度、均衡与稳定、空间序列等。
第7题
试题答案:C
试题解析:
西南向:西南一面,夏季午后热,东北一面日照不多,一般较少采用。
考点:
第二章 建筑场地条件分析及设计要求 ☆☆☆☆考点1:气象条件;
1.太阳辐射:其强度与日照率在不同纬度地区存在差异。建筑日照间距直接影响建筑密度、容积率和各项用地指标。
2.风象:风向、风速、污染系统是影响场地的3个主要参数。
3.气温:通常指高出地面1.5m处测得的空气温度。一般需掌握常年绝对最高温、绝对最低气温、历年最热月、最冷月的平均气温等。
4.降水量:落在地面上的雨、雪、和冰雹等水质物,未经蒸发、渗透、流失等损耗聚积在水平面上的厚度。一般需掌握平均年降雨量、暴雨持续时间、最大降雨量、初终雪日期、积雪最大厚度、土壤冻结最大深度等。
第8题
试题答案:A
试题解析:
明沟排水多用于建筑物,构筑物比较分散的场地。断面尺寸按汇水面积大小而定,明沟排水坡度为0.3%~0.5%,特殊困难地段可为0.1%。
考点:
第二章 建筑场地条件分析及设计要求 ☆☆☆☆☆考点10:竖向设计;
1.选择场地平整方式和地面连接形式
场地的平整方式主要有3种,即平坡式(<3%)、台阶式(>8%)和混合式。不同高程地面的分隔可采用一级或多级组合的挡土墙、护坡、自然土坡等,其交通联系可以用台阶、坡道、架空廊等形式解决。在确定场地平整方式和地面连接形式时,必须考虑尽量减少土石方工程量。
2.确定场地地坪、道路及建筑的标高
确定设计标高,必须根据用地的地质条件,结合建筑的错层等使用要求和基础情况,并考虑道路,管线的敷设技术要求,以及地面排水的要求等因素,本着减少土石方量的原则来进行。
3.拟定场地排水方案
应根据场地的地形特点划分场地的分水线和汇水区域,合理设置场地的排水设施(明沟或暗管),做出场地的排水组织方案。其中还应特别注意防洪、防山洪的要求。
4.土石方平衡
计算场地的挖方和填方量,使挖方、填方接近平衡,且土石方工程总是达到最小。
第9题
试题答案:B
试题解析:
砂土的排水坡度应小于3%。
考点:
第二章 建筑场地条件分析及设计要求 ☆☆☆☆☆考点10:竖向设计;
1.选择场地平整方式和地面连接形式
场地的平整方式主要有3种,即平坡式(<3%)、台阶式(>8%)和混合式。不同高程地面的分隔可采用一级或多级组合的挡土墙、护坡、自然土坡等,其交通联系可以用台阶、坡道、架空廊等形式解决。在确定场地平整方式和地面连接形式时,必须考虑尽量减少土石方工程量。
2.确定场地地坪、道路及建筑的标高
确定设计标高,必须根据用地的地质条件,结合建筑的错层等使用要求和基础情况,并考虑道路,管线的敷设技术要求,以及地面排水的要求等因素,本着减少土石方量的原则来进行。
3.拟定场地排水方案
应根据场地的地形特点划分场地的分水线和汇水区域,合理设置场地的排水设施(明沟或暗管),做出场地的排水组织方案。其中还应特别注意防洪、防山洪的要求。
4.土石方平衡
计算场地的挖方和填方量,使挖方、填方接近平衡,且土石方工程总是达到最小。
第10题
试题答案:C
试题解析:
C应为主要单项工程、公用辅助设施,配套工程。此外还有:一、资源原材料燃料动力、供水通讯、运输条件。二、技术工艺、主要设备选型和相应的技术经济指标。三、城市规划、防震等要求和采取的相应措施方案。四、企业组织、劳动定员和管理制度。五、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六、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考点:
第三章 建设程序及设计阶段 ☆☆考点5: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
1.根据经济预测、市场预测确定的建设规模、产品方案。
2.资源、原材料、燃料、动力、供水、通讯、运输条件。
3.建厂条件和厂址选择方案。
4.技术工艺、主要设备选型和相应的技术经济指标。
5.主要单项工程、公用辅助设施、配套工程。
6.城市规划、防震、防洪等要求和采取的相应措施方案。
7.企业组织、劳动定员和管理制度。
8.建设进度和工期。
9.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10.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